教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非常必要。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教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文章内容。
教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方法: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大语文教学观是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的一种教学思想。《课程标准》也指出:“各地区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大语文教学的语文学习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果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而大语文教学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语文教学并不等同于语文课本教学,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切实抓好课外活动实践这块阵地,通过课外阅读去扩大知识领域,多指导他们在网上进行阅读、查看,加大了同学们的阅读量,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也就是把社会生活辐射进课堂),那么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的效果要好上许多倍。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摆正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氛围,面向全体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教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没有任何兴趣,激不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带着疑问把课听下去,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小学语文教师要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一种愉悦感,有兴趣才有求知欲望,才有才气和灵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在上课伊始即迅速地捕获学生的“芳心”,精心设计导语、巧妙导入新课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用导语法教学,能够使学生对语文课充满新鲜感,他们会对下一节课精彩的导语充满期待,从而期待上每一节语文课。
同学们若是带着疑问听课,就很想知道问题的答案,所以会很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并且在听课的过程中自觉探究答案,这样学生对老师上课讲授的内容印象会很深刻,既学到了知识又乐在其中。所以教师要设置与课文相关的悬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其带着疑问把课听下去。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有较高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不仅要学得多,而且要学得通、学得透,要有自己的见解,又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才能深入浅出,化繁琐为简约。
教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语文学习首先是一种习惯。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同时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人对不熟悉和没有养成习惯的事物进行再认识的反应时间约为2―3秒,最快也不少于1秒,但只要经过几天的连续强化训练,养成了初步的习惯,反应的时间就会缩短到1000微秒左右,使反应速度提高100倍左右。“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资本会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享受着它的利息。”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引导,使学生逐步增益其智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然合度。”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即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本领。“字如其人”,小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做到“提笔即是练字时”。
一笔一划都要符合汉字的规范,具备一定的美感,这样不仅可以拥有一手漂亮的字体,也可以提升个人的素养。语文学习要求在阅读中细心地理解感悟,学生在朗读时要用普通话以适当的语速、音调身临其境地将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感、旨意准确地表达出来。良好的朗读习惯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也是基本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光靠课堂上老师讲的和课本上的一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书中有黄金屋,书中有颜如玉。”从读书中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也能促进一个人良好性格的形成。所以我们不仅课堂上要读书,课外还要大量地去读书。
总之,“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教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