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礼仪知识>个人礼仪>基本素养>

论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修养(2)

菊珍分享

  论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修养:加强“国性”修养

  梁漱溟的父亲梁济认为,中国的固有文化是中国人的“国性”,并且把其当作是“立国之必要”和“个人生存之根本”。“国性”不张,不仅事关国家的根本,也会直接影响人民的生存。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欺凌和磨难,由此而来的是中华民族的“国性”饱受质疑。当我们共产党人以革命的手段为中华民族开启新的征程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光芒曾一度遮蔽了满身尘灰的民族文化的些许余辉。也难怪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一方面多次引用孔孟语录,一方面又把孔孟先贤当作是不能与马、列等量齐观的封建残余。

  当前我们很多共产党员身上,“国性”修养极其孱弱。说: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特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虽然直至今天,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争论仍未停息,但就连那些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最为彻底的国人,他也不能不承认,他的成长得益于母亲文化的滋养,他的身上留有中华文化的基因。尽管中国文化并非尽善尽美,但作为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五千年风雨,并对世界文明作出特殊贡献的中华文化,其所具有的巨大价值无容置疑。

  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共产党员的“国性”修养,首先在于我们共产党人,负有更好地传承和光大中华文化的历史责任。我们是共产党人,同时,我们也是中华民族的子孙,这决定了我们会历史的、必然的成为中华文化的“薪火传人”。我们共产党人扛起马克思的大旗,从根本上说,并不是为了反对中国文化,推翻中国文化,恰恰相反,我们是要为面临巨大历史困境的中华文化注入新的活水,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国文化,宏扬中国文化。我们党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不仅是并行不悖的,而且是相容相洽、互补互倚的。实现“中国梦”,不仅要让马克思的大旗引领中国的现实发展,更要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不断激荡、不断交融的过程中,重新高扬中华文化的旗帜,以更好地凝聚中华民族的血脉认同,激活中华文化的正能量,从而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美好的精神家园。

  其次,加强共产党员的“国性”修养,能够更好地促进党性修养。中国文化对于中国人的影响是天然的,它以滴水石穿和无所不在的方式,不断濡染和浸润于我们血脉之中,从而决定了我们立身做人的根本和处世待人的方式,形成了中国人所具有的特殊属性和特殊品格。中国共产党人也不例外,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养成,既得益于马克思理论的浸灌,也得益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浸润。中国文化以先天的伴随,通过日积月累的熏陶,从根本上让每一个中国人,懂得了做人的根本和待人处事的规矩,并进而获得了特殊的“德性”。一些共产党员之所以出现“失德失范”,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在他们的身上,不具备传统文化所造就的“德行”。

  再次,加强国性修养,能够更好地推进党的各项工作得以更好地落实。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殊的国情。中国的国情,不仅指中国特殊的经济国情,也包括特殊的文化国情。文化国情决定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中国社会约定俗成的道德成规和各种社会习俗,并进而影响了社会风气和社会生态。没有对后者的认识,就不可真正了解民心,顺应民意,也不可能有效地开展和推进各项工作。与此同时,当前我们正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的包括中国文化因素,对中国文化不能熟稔于心,就不可能自觉发挥共产党员应有的带头、示范和促进作用。

  在今天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其自身无比强大的生命力,正逐渐恢复自己本该有的自信和活力,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价值,也越来越得到了全社会的正面肯定。以为首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常引国学之经、据国学之典,大力倡导广大党员大力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养成。但由于长时期的国性不张,很多中国人,包括有些党员,还缺少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更谈不上良好的传统文化的养成。这在客观上凸显了学习的迫切,也决定了学习过程的艰难。

  作为启始,我们的党员,首先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抱有“温情和敬意”,不能因自己的无知和偏见,而轻侮先人最宝贵的遗产,而应以充满温情的虔敬之心,做中华文化自豪的的守护者,模范的学习生,称职的传承人。

  其次,我们要正确处理学“马列”和学国学的关系。诚然,作为党员,学习马列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认真的学好马列主席、毛泽东思想,才能更好地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才能更好地扬弃和弥补中华文化的糟粕。但与此同时,马列主义既有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价值上的共通性,同时,全面的国学修养,也能更好的促进对马列经典的学习,一个没有深厚国学修养的人,其对马列的学习,只能流于形式,流于表面。

226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