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资讯>历史资料>

台湾地理及历史资料

穗嘉分享

  美丽的宝岛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关于台湾地理历史资料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台湾地理及历史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台湾地理及历史资料之地理

  台湾地理

  地形地貌

  台湾岛面积35882.6258平方千米,是 中国 第一大岛、 世界第38大 岛屿,南北纵长约395千米,东西宽度最大约145千米,环岛海岸线长约1139千米,含 澎湖列岛总长约1520千米,扼 西 太平洋 航道的中心,是 中国 与 亚太地区 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 交通枢纽 及重要战略要地。

  现今的 台湾地区范围包括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金门群岛、 马祖列岛、 东沙群岛、 乌丘列屿、 南沙群岛的 太平岛与 中洲礁及周围附属岛屿。

  台湾采用 东经120度的 UTC +8 时区(“ 国家 标准时间”)。

  台湾岛是由欧亚板块、 冲绳板块和 菲律宾板块挤压而隆起的岛屿, 地壳运动与 造山运动发达使 台湾 地形 复杂多样,绝大部分 地质构造由欧亚板块组成,菲律宾板块则往下成为 隐没带。东部和南部地区受吕宋火山岛弧等板块影响形成复杂地质,如与 花东纵谷地质不同但相互平行的 海岸山脉。地处板块交界处也使 台湾有许多容易引发地震的地体 断层,1914年至2014年一百年间中国共发生的3888起5级及以上地震就有35.9%发生在台湾。因位居 环太平洋火山带使台湾有数座 死火山、 休眠火山和相应的 火山地形,不过除了 大屯火山群和 龟山岛外并无明显活动。台湾也因位处 断层地带 而有众多的 温泉景点,吸引许多中外游客观光。

  台湾岛 四面 环海,孕育了各种 海岸 地形,可分为 岬角与 海湾相间的北部 岩岸、海岸线平直单调的西部 沙岸、 珊瑚礁地形为主的南部 珊瑚礁 海岸、 山地和 海洋相邻的东部 断层海岸。

  台湾岛大致分成 山地、 丘陵、 盆地、 平原、 台地五大地形,超过一半的面积是 东部的 山区 地形, 可耕地占24%。 山脉走向大致与地质构造分布一致,北半部主要为东北至西南走向,南半部则是北北西至南南东走向,五大 山脉由东到 西分别为 海岸山脉、 中央山脉、 雪山山脉、 玉山山脉和 阿里山山脉。台湾海拔超过3000米的 山峰有268座,最高点是海拔高度 3952米的 玉山主峰,亦为 中国东部 沿海 地区的最高峰,也使台湾岛成为 世界 地势 高度 第四高的 岛屿。西部冲上 断层 山地以西是起伏较平坦的 山麓 丘陵与 台地, 丘陵大部分为红土 台地受河川侵蚀切割而成,主要 丘陵有 竹东丘陵、 竹南苗栗丘陵等; 台地多为 头嵙山层砾石层与晚 更新世 红土堆积而成,主要台地有 林口台地、 桃园台地、 大肚台地等。

  受 地壳变动、 河流作用与差异 侵蚀影 响,台湾一些 山区 丘陵因 构造作用形成 盆地。由于 盆地相较周围 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 水源充足,往往会发展成 聚落,如 台北盆地、 台中盆地、 埔里盆地群等。西部受 河川下游 堆积作用盛行和地盘隆起的离水作用,在中下游与 沿海地区形成平坦的 冲积平原,台湾绝大多数 人口便居住在 平原上。 平原地形以最大平原 嘉南平原为主,还有西部的 彰化平原、 屏东平原、 新竹平原等,以及东部的 兰阳平原和 花东纵谷 平原等。

  台湾岛周围还有 澎湖列岛、 兰屿、 绿岛、 龟山岛、 基隆屿、 棉花屿、 彭佳屿和 花瓶屿等 火山岛,分布在南部海域的 琉球屿、 七星岩、 东沙岛、 太平岛和 中洲礁等 珊瑚礁岛,以及 钓鱼岛、 金门岛、 马祖列岛等 大陆岛。

  气候生态

  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南部的 嘉义、 花莲等地, 将台湾南北划为两个 气候区, 中部及北部属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部属 热带季风气候。整体气候 夏季 长且潮湿, 冬季 较短且温暖。北部受 东北季风影响使1月至3月出现 雨季, 冬季中部和南部地区没有受到明显影响,5月台湾进入梅雨季节。6月到9月为台湾的夏季,天气炎热,其中 台北都会区是 盆地地形, 热能无法快速消散,加上 城市热岛效应,夏季最高气温常可达35℃及以上,7月平均气温可接近30℃。台湾岛四面环海,每年9月至隔年5月西伯利亚冷高压南下时, 冷空气受 海洋调和,冬季气温相对 华南地区稍显温暖。冬季 台南以北的 平地气温偶尔出现4℃。中部及北部1月平均 气温12至15℃左右,南部1月平均气 温可高达18℃左右。 合欢山、 玉山、 雪山等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因地势高,11月至4月常有 降雪。

  台湾 降水丰沛、 气候湿润, 平均 年 降雨量 超过2500毫米,约为世界平均 降雨量之3倍。因 季节、 位置、 海拔 标高不同,各地 降雨量随之变化。东部、北部 降水量大且全年有雨,中国年降雨量最大的地区 火烧寮就在台 湾东北部,被称为 中国“ 雨极”,而 基隆港因 降雨量丰沛而被称为“ 雨港”。中南部 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盛行蒙古高压带来的 东北季风,夏季盛行 西南季风,高峻 山脉阻隔 季风,形成 雨影效应。

  台湾是 中国受台风影响最多的地区之一,6月至9月是台风季,每年夏秋两季平均有三至四个台风。台风提供丰沛的 水分,但 降雨空间和时间分布不均,易引发 洪水与 泥石流等灾害。若缺少 夏季 台风带来的 雨水,冬季易出现 干旱,故各大河川普遍修筑 水坝,雨季 蓄水兼 发电,旱季提供 民生用水。

  台湾大、小 河川密布,大部分 河流受到 山脉走向的影响,主要往 岛屿西方或东方流入 大海。因最大 分水岭 中央山脉位置偏东,主要 河川多 分布在 西半部,包括长度最长、中部的 浊水溪,流域最广、南部的 高屏溪及长度与流域面积第三、北部的 淡水河。大多数 湖泊坐落在西部,仅有少数为天然 湖泊,最大的是面积7.93平方千米的 日月潭,其余以人工修筑的 水库和 埤 塘居多,包括面积17.14平方千米的最大 水库与 湖泊 曾文水库、 石门水库、 虎头埤等。

  台湾的 森林覆盖率 达到58.5%,种类主要受 海拔高度影响。海拔700米以下是 亚热带 阔叶林,海拔700-1800米是 阔叶林,1800-2500米是混合林,2500-3500米是 针叶林,3500米以上的 高山地带是 苔藓或 草原。

  台湾岛栖息着丰富多样的 野生动植物,11%的 动物和27%的 植物为地区特有种,如 山区水域栖息的 樱花钩吻鲑等。岛屿上生长着超过3000种 被子植物和640多种真蕨植物,同时也有3000多种 鱼类及超过500多种 鸟类生活在 岛屿上。

  台湾地理及历史资料之历史及传说

  史前时期

  台湾史前时期

  台湾同 大陆 的渊源深厚而久远。 远古时代 台湾与 大陆 相连,约几百万年前由于 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 台湾海峡,台湾岛才与 大陆分离。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从 中国大陆 直接或 间接 移居 而来。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 台南市 左镇区发现了台湾迄今最早的 人类 化石“ 左镇人”。 左镇人和 北京 周口店的 山顶洞人有 亲缘关系,同属中国 旧石器时代的 晚期智人,于3万年以前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是最早开发台湾的先驱。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分属于 尼格利陀地域人种的 矮黑人和属于 琉球 人种的 琅峤 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 台湾原住民族(高山族)的祖先。

  夏 商时期台湾属于 九州中的 扬州。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230年。 三国时期,吴王 孙权派 卫温、 诸葛直率一支由一万余名军士、三十多艘船组 成的船队到达 夷洲(今台湾), 是 中国大陆 居民利用先进的 文化 知识 开发台湾的开始。三国 东吴 丹阳太守 沈莹的《 临海水土志》详细记载了当时台湾的生产和生活形态,是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

  隋代 大陆 和台湾的接触增多。 隋炀帝曾3次派 朱宽、 陈棱等人前往 流求(今台湾)。 9至10世纪的 唐 末 宋 初开始有 汉族 人定居 澎湖。

  宋 元 时期 汉族 人民在 澎湖 已有相当数量。 汉人 开拓 澎湖 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12世纪中叶 南宋将澎湖划归 福建路 晋江县(今 福建 晋江)管辖,并派兵戌守。大陆和台湾的联系日渐频繁。

  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元世祖曾派员到台湾宣抚,并 在澎湖设 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 泉州路 同安县(今福建 厦门),虽然没有直接将台湾岛并入其内,却是中国 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的首次 官署设置。

  明朝初期仍设 澎湖巡检司,直至1387年因实施 海禁而废除,并把居民迁到 漳州、 泉州一带。1563年考量沿海治安等因素,复设澎湖巡检司。

  明朝以后大陆与台湾的人民往来不绝。 永乐年间 郑和率船队曾在台湾停留。 17世纪20年代的 明朝 末叶 大陆 居民开始大规模移居台湾,给台湾 社会 经济和 文化的发展以极大推动。其时福建人 颜思齐、 郑芝龙为抗拒官府欺压率 闽 粤居民迁居台湾,一面从事农耕、 贸易,一面组织 武装力量抗御 倭寇和 荷兰人。1628年 闽南大旱,百姓无以为生, 郑芝龙组织灾民数万到台湾 垦荒定居,各地逐渐形成许多村落。台湾自此进入大规模开发时期。

  荷兰、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

  台湾荷西殖民时期

  随着15、16世纪的 地理大发现,世界进入 海权时代, 欧洲新兴的 海权国家纷纷往 亚洲拓展势力。

  1624年属于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荷兰殖民者为建立与 中国、 日本贸易的据点侵入 南台湾。1626年至1642年 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占 北台湾,后被 荷兰人驱逐。

  荷兰 殖民者盘踞台湾38年,在今 台南市修筑 热兰遮城(今 安平古堡)和 普罗民遮城(今 赤嵌楼)作为 殖民统治的中 心,为增加 米、 糖等 农作物产量招募 福建沿海和 澎湖居民迁往台湾 开垦。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 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 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将其收购的 中国 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 利润。

  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1652年 郭怀一领导了最大规模的一次 武装 起义,虽最终被镇压,但表明荷兰殖民统治已出现危机。九年后他们配合 民族英雄 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了台湾。

  明郑时期

  明郑时期

  郑成功是郑芝龙之子,1624年生于今 日本 长崎县 平户市,早年以 厦门为 根据地起兵抗清,被 南明 永历帝封为 延平王。因进攻 南京受挫,后回师 厦门大修 船舰,倾力筹划驱逐侵据台湾的荷兰人,收复国土。

  1661年4月, 郑成功留下部分兵力守卫 厦门、 金门,以大明招讨大国姓爷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 战舰,从 金门 料罗湾出发,经 澎湖向台湾进军。

  4月30日郑军在 鹿耳门(今属 台南)登陆,在民众积极 支援下与荷军展开多次激战,最终将 荷兰东印度公司 台湾长官 揆一和残敌围困在 热兰遮城内。郑成功在致揆一的“谕降书”中严正指出:“然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土地也,……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围城9个月后,台湾长官 揆一于1662年2月1日不得不签字投降。至此 中国 人民收回了被 荷兰 殖民者侵占的宝岛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改 赤嵌楼为 承天府,设一府二县,另设一司为澎湖安抚 司,总称台湾为 东都,后 郑经改称 东宁。为纪念 故土改称 热兰遮城为 安平镇。同时实行 屯田政策,令数万军眷随军赴各地大力 垦荒,在南部和西部形成一大批村镇。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仅4个月即病逝,时年仅39岁。尔后其子 郑经、孙 郑克塽前后治理台湾22年,奖励制糖、制盐,兴办工商业,发展贸易,开办学堂,改进原住民的农业生产方式,推动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明郑末期台湾人口已近趋20万。

  清朝时期

  明郑政权末期与 清政府处于军事对峙状态,逐步演变成地方割据政权。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 福建 水师提督 施琅率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从铜山(今属福建漳州)向澎湖、台湾进发。清军向澎湖守军发起攻击,郑军溃败。 郑克塽率众归顺清政府。至此台湾在清政府直接统治之下。

  1684年(清 康熙二十三年), 清朝设置 台厦道,台湾与 厦门共署,设一 府三 县,置台湾为一府,称 台湾府, 府治设在今 台南,下辖 台湾县(今 台南)、 凤山县(今 高雄 左营)、 诸罗县(今 嘉义), 隶属于 福建省,道署设于厦门。 台湾重新纳入 中国 中央政府 的统一管辖之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与大陆的联系更加密切, 成为 国家 统一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1727年, 台厦道分出 台湾道, 道署移至今 台南,设一 府四 县二 厅。

  1811年,不包括山地的 原住民族,台湾居民已超过2 00万人,多数是来自 福建、 广东的移民。 移民大量开垦 荒地,使台湾成为新兴的 农业区域,并向 大陆提供大量 稻米和 蔗糖。由 大陆输入的日用 消费品和 建筑材料等使台湾 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此时台湾与 福建、 广东来往十分密切, 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台湾成为了“糖谷之利甲天下”的中国宝岛。

  19世纪中叶西方 列强侵略矛头直指 中国, 中国 边疆危机四伏,而台湾 战略地位显要,成为英、美、日、法等 列强武力侵犯的重点。由于西方列强逼迫 中国开放 通商口岸,1860年起台湾(今 台南 安平)、 沪尾(今 新北 淡水)、 鸡笼(今 基隆)、 打狗(今 高雄)相继开港。开港后,台湾 洋行林 立, 茶、 糖、 樟脑赚取大量 外汇,刺激着台湾 经济、 社会快速变迁。

  明治维新伊 始, 日本确立“开疆拓土”的侵略总方针, 琉球和 台湾成为其 对外扩张的首选目标。1874年5月, 日本以 琉球 漂流民在台湾被杀为借口入侵台湾,10月中日签订《 北京专约》,虽然清政府对日本作出妥协,但《北京专约》仍表明中国对整个台湾行使主权。 日本第一次对外侵略扩张,首选的目标即为台湾,给清政府敲响了警钟,也暴露了日本霸占台湾的野心。此后清朝官员提出台湾设省的建议。

  1883年 法国挑起 中法战争,战火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侵略目标首指台湾,使得刘铭传被清政府重新启用派往台湾。 刘铭传率部抗击 法军,成功 保卫台湾。

  中法战争后, 清政府为了 加强 海防, 于 1885年(清 光绪 十一年) 将台湾 从 福建省 析出升格设立 台湾省, 成为 中国 第20个 行省,由刘铭传出任台湾省首任巡抚。1887年台湾建省行政工作完成,下设三府十一县三厅一 直隶州, 省会设于 彰化县桥孜图(今 台中),1894年 省会移至 台北。

  刘铭传在台湾积极推行 洋务运动,清理 田赋,增加 财政收入,购买 轮船,架设电报线,设立 邮电总局,建造 铁路;购买 军舰,增设 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 武器;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 采煤机器;设立兴市 公司,建街造路;创立西学堂、 电报学堂,培养建设人才。台湾 现代化事业进展颇多,在 马关割台前已是 中国 现代化最进步的省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