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资讯>历史剧>

最贵的历史剧

穗嘉分享

  中国最贵的历史剧 《汉武大帝》谱写收视神话。关于最贵的历史剧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贵的历史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最贵的历史剧:新闻背景

  58集历史大剧《汉武大帝》1月2日起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以来,至今已播出过半,目前应观众要求又在CCTV-1晚间剧场重播。该剧目前创下央视电视剧贴片广告收入新高,而据央视索福瑞昨天上午公布的最新数据,该剧首周收视率达4.49%,与其他剧集相比属于绝对高开!短短半个月来,该剧还引发了一股关于“汉史”的热烈讨论。该剧的艺术感染力及社会影响力直逼几年前万人空巷的历史剧《雍正王朝》,成为近来又一个荧屏神话。

  最贵的历史剧:已牢牢霸占住晚间黄金时段的收视冠军位置

  该剧不仅集结了《雍正王朝》导演胡玫、主演焦晃的强劲班底,还请来内地最具实力的演技派明星陈宝国领衔“汉武帝”刘彻一角,更因投资近5000万元、音像制品卖出直逼《英雄》的天价而被称为“中国最贵的电视剧”。

  据央视方面透露,1月2日起在央视播出的历史剧《汉武大帝》已牢牢霸占住晚间黄金时段的收视冠军位置,开播十多天来,虽然没有突破当年《雍正王朝》在央视黄金时段创下的19.8%的古装剧收视率最高纪录,但央视影视部汪主任表示,央视今年一部名不见经传的家庭伦理剧《大姐》单集收视都曾冲破10%,因此看好《汉武大帝》的收视在最后几周能达到这个成绩。

  作为2005年央视开年大戏,《汉武大帝》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精良的制作水平、强大的演员阵容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仅贴片广告收入已高达1.2亿元,创中央电视台历年来单剧广告收入新高。

  最贵的历史剧:普通观众和历史学家纷纷提出质疑

  随着剧情的深入发展和影响力的扩大,该剧好评如潮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尖锐的负面问题。如普通观众对于该剧重要人物的造型的质疑、台词的设计等,历史学家则关于“汉史”中历史事件的发生细节等提出质疑等。面对这一兴师问罪的现象,本报记者采访了导演胡玫、美术师毛怀清、编剧江奇涛等主创人员,让他们给观众一一解答,以便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追看此剧。

  最贵的历史剧:观众投诉“七宗罪”

  1.电视剧名称不符国情?

  作为一部巨型史诗剧作,该剧为追求雄浑、大气的风格,在取名上也磅礴大气,以《汉武大帝》命名。立即就有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张某指出,“汉武大帝”这样的称呼不正确,“汉武帝”才是符合历史的正确称谓。“帝国”一词为舶来词语,中国封建王朝未见自称为帝国者,大元帝国、大清帝国等称呼与中华帝国一样是旧时外国人对我国的称呼。

  主创回应

  为什么西方人能用我们就不能

  导演胡玫:在这里,“大帝”意思就是“伟大的皇帝”,并非一定指大帝国的皇帝。为什么西方人能用这样大气的词,我们就不能来引用?汉武帝刘彻所统治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伟大时代之一,一方面他既是一个浪漫的情人,另一方面也是一个暴君,同时还是大学者、大军事家。而他身上似乎又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土匪气”,确实具有“大帝”的霸气和气度,是一个伟大的皇帝,所以用“大帝”来称呼刘彻并不为过。

  2.太皇太后像日本艺伎?

  虽然该剧为一部男人戏,但归亚蕾主演的太皇太后,宋晓英主演的王皇后、陶虹主演的淮南王之女刘陵等女流之辈也起到了“红花点绿叶”的效果,反映了汉王室后宫们在历史中扮演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该剧女星一出场,其造型不是脸上涂一层厚厚的白粉,就是点一粒樱桃小嘴,描着黑细的眉,一头不挽发髻的披长发肩,妆扮令人觉得突兀,更有人指出颇似日本艺伎。

  主创回应

  严格按照汉陶俑的原型设计的

  美术师毛怀清:我们在拍戏时收集了大量历史资料,比如说陕西出土的汉景帝陵墓,就出版了一本叫《汉阳陵》专业书籍。里面登着大量汉陶俑照片,主要是男俑为主,也有几款女俑。女俑的发型、妆扮、行礼姿势等都很形象,我们就是非常严格地按照汉陶俑的原型来设计的。至于点细小的红唇,是化妆师刘晓冬参考一本从秦汉到唐代的化妆史的书籍中决定的。唐代是宽眉毛,汉代是细眉,这很还原历史。只不过以往影视剧中反而没有严格按照这个来,所以给观众造成错觉。至于有人说是像日本艺伎的打扮,日本文化本来就是盛唐时期从中国流传出去的,当代有中国古代的影子。

  3.历史名人形象闹笑话?

  最近颇有争议的话题中,最搞笑就是“受过宫刑的司马迁竟然长出了胡子”。该剧出场第一集中,刘彻把编写《史记》的司马迁召进宫责斥。此时的司马迁,竟然有着长长的胡子,令有点历史常识的观众哑然失笑。因为司马迁是年轻时受了宫刑之后才在狱中写完《史记》的,绝对不可能再长出胡子!

  主创回应

  拍宫刑戏时才发现不该有胡子

  导演胡玫:这个我承认是有疏忽。最主要的问题是,当时我们是在非典时期拍的,北京的一个演员临时来不了,就从广州话剧团找了一位20多岁演员王往来演。我一看造型不错,戏也演得好,就定他来演了。该剧人物众多,很多新来的演员下了妆跟本人判若两人,我根本记不住。到了全剧快拍完了,最后一场戏才是拍他受宫刑的戏,这时我才发现他不该有胡子,说给他刮了就行了,但之前拍过的再改也来不及了。

  4.历史名言不经“推敲”?

  据说不少观众对剧中台词出现历史错位的现象也表示“啼笑皆非”。比如主演口中不时跳出“关公战秦琼”、“推敲”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与在汉代还没有出现过的历史名句等。据北京大学考古系博士研究生马建指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所说的话,而“推敲”一词则来自晚唐诗人的妙笔生花。但《汉武大帝》中大臣们却把这些话说得振振有辞,令人惊愕!

  主创回应

  难道要用文言文来拍吗?

  导演胡玫:以现代手法拍摄历史剧难免会有新旧观念冲突之处,比如台词等问题,难到要用文言文来拍吗?但我们不使用现代语言是不可能反映当时那个年代的真实情况的。当代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一位大臣的口中说出来,是为了言简意赅、清楚简洁地反映人物要表达的意思。我们剧中还用了“战略”、“政策”等现代词汇,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如果要较真,根本挑不完。形式是为艺术表达来服务的,只要观众容易理解,就好了。

  5.文字发音不符合古语?

  《天龙八部》一剧热播时,立即有人对“天山童姥”的“姥”字发音提出了异议。此次《汉武大帝》也遇到这种遭遇。对于剧中有的人台词读音不准确,如把“大夫”、“大王”中的“大”读成了“代”。还有就是国舅田蚌的发音,怎么是带有南方口音?历史上是他来自江南水乡吗?

  主创回应

  异乡口音反而衬托出奸角的复杂

  导演胡玫:一部大剧,演员读错一两个字在所难免,至于“大夫”是读“大”还是“代”,在拍摄时就已经有争议了。有专家认为,“大”字古音读“代”,现在人称医生为“大(音代)夫”就是沿袭了古音。我们其实是按史料中佐证更多的一种读音加以运用的,是对历史的极大尊重。至于国舅的口音,是台湾演员张世自己说的,我们本来想用配音的,但考虑到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王皇后同母异父的哥哥,身世本来就很复杂,让他多点异乡口音,反而衬托出这个奸角的复杂、与众不同。

  6.节奏、风格照搬《雍正王朝》?

  《汉武大帝》上映到二十多集时,不少观众纷纷表示,越看《汉武大帝》越像《雍正王朝》的翻版,虽然改朝换代,宫廷换了地方,清朝红翎青衣成了汉代黄袍长袖,但人物的表演、该剧的节奏,包括不少人物的台词、厚重的风格等,尤其是陈宝国的表演,也是一样的剑眉上挑,一脸凝重,几乎看得见“雍正”焦晃的影子。包括削藩、兄弟结盟在后来的朝代中都能看到,像清朝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就和汉景帝时很相像。

  主创回应

  历史总是惊人地重复着

  导演胡玫:这个问题……我拒绝回答。再说了,《雍正王朝》也是我自己拍了,一个导演肯定有一个导演固定的风格。

  编剧江奇涛:《汉武大帝》还是有区别于《雍正王朝》的地方,它是一部史诗作品,不仅写了政治,还写了文化、战争、民俗等等各方面。而雍正写在治政的业绩多一些。至于某些细节上的相似,是因为历史总是惊人地重复着,不能就证明是比着“雍正”画“汉武”。从剧本创作上看,《雍正王朝》是根据小说改编的,《汉武大帝》是根据零散的史料白手起家的,难度很大。

  7.收视为何没超越《雍正王朝》?

  记者了解到,《汉武大帝》是导演胡玫继《雍正王朝》之后的又一力作。在拍摄之初,胡玫就曾高调发话:“如果《汉武大帝》超不过《雍正王朝》,我就索性再也不拍片子了!”从央视反馈的收视来看,《汉武大帝》收视虽然是近几年来非常理想的高度,但并未超越《雍正王朝》。央视方面表示是因为近一年来央视电视剧收视都比往年偏低。那么导演胡玫如何看待这一点呢?

  主创回应

  引起观众热论已是很大成功

  导演胡玫:其实收视高不高都不是最重要的。当时媒体拿这个目标来做新闻,只是我的一个目标,一个决心,并不是一个具向的数字。而且汉武帝与雍正的历史地位是不可比拟的,他离我们的年代更远一些,没有雍正那么能够针砭时弊。这样一个人物能引起观众对“汉学”的兴趣和热论,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