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资讯>历史剧>

古代历史剧观后感

嘉豪分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金英雄,远去了金戈铁马,远去了战火硝烟,历史的车轮缓缓走过,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美好的时代,再回首,华夏民族在历史上的千年辉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与之媲美,然而,在其辉煌中又有一段屈辱的岁月,如今虽已过去,但历史的印记却在向我们无声的诉说着。 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古代历史剧观后感”的资料,供大家参阅。

  历史剧观后感

  《康熙王朝》观后感

  康熙8岁继位,14岁亲政,在位61年,享年69岁,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康熙16岁就除掉了结党营私、欺凌幼主的辅政大臣鳌拜;20岁即迎战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然后收复台湾;御驾亲剿葛尔丹等等。他不愧是千古圣君,其做人之道,用人之道,治国方略,思想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纵观康熙一生,有以下四点令我钦佩。

  历史剧观后感一

  雄才伟略。康熙一生完成了他作为圣君的几大目标,可谓历史上少有的一代君王。在现实的磨练中他成为了圣君。整个情节展示他丰功伟绩的同时,最有价值的是,也展示了他成长的过程。通过除鳌拜过程,他安排自己的卧底给亲信巍东亭,开始走向了服从理智而丢弃感情的过程。平吴三桂中,他急于求功的毛病差点让他退位。经过波折方见成熟。通过孝庄他彼时学会了用人攻心。姚启圣,李光地,明珠都成为他用人攻心的成就。他用人过程中实际上时非常理性的,理性的令人生畏。康熙与其他君王不同,他办事不是一件件地办,而是将所有看为一个整体,做这件事时,便为下一件作铺垫。

  历史剧观后感二

  良才为用。满清入关,带来最大的影响莫过于民族之争。清朝的君王们总是重满轻汉,但康熙认为“取天下在于用人才”,他继位后大胆启用汉臣。他认为不管汉臣,满臣,只要是为国效力,鞠躬尽瘁,都是百姓之福,中国之幸。他启用了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等汉臣。这些汉臣对康熙平三藩、收台湾、剿葛尔丹等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朝廷内两位丞相明珠,索额图的党争也在适当的时机处以重拳,毫不手软,用他的说法是“剜肉疗伤”。他奖惩分明,公私分明。真正做到一碗水端平。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干什么样的工作,他把他们摆在合适的位置。周培公平三番,姚启圣平台,利用李光地平掉内部党争。结局呢,完成任务后,这些人不再适合后面的差使了,也就退出舞台了。

  历史剧观后感三

  勤奋学习。历史上有记载说康熙在亲政之后依旧刻苦读书。在出外巡查时,康熙坐的龙辇上放满了书。康熙对自己讲学习,对朝政讲勤慎。勤奋学习,是他为君之道的一个重要法宝。康熙一有空便看书。他精通汉族传统文化,对历史、对儒家、道家、诸子百家,甚至对《易经》、中医都有深刻的研究。

  历史剧观后感四

  能忍。面对鳌拜,康熙忍,表面处处依靠鳌拜,实际里拉拢大臣、提拔亲信,提高自己的能力。面对三藩,康熙忍,在没有起兵的时候,经常安抚三藩。 面对台湾,康熙忍,大清是铁骑让取得的天下,不懂海战,只好忍受台湾割据一方,而苦练水师和海将,最终一举成功。面对内蒙葛尔丹,康熙忍,没有摆平三藩和台湾,康熙无法全身心抗战葛尔丹,只能用自己的亲生女儿送给他做妃子。面对沙俄,康熙忍,待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才与沙俄开战,成功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作为皇上,他有太多无奈。“都知道大清是朕的,但朕也是大清的。”“朕首先是个皇帝,其次才是一个父亲”。难道他不想将女儿留在身边?难道他不想保全自己的儿子?难道他不想再陪容妃说个话?可他为了大局只有忍痛割爱。多么可怜啊,已经不是一个父亲,不是一个亲人了。

  最终的结局一代圣君可谓众叛亲离,孤家寡人。深刻的展示了圣君的另外一面。揭示了一个平凡的真理:我们不必去羡慕别人的光彩,之所以羡慕,很可能是因为你没有看到他的另外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