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中国历史>夏朝历史>

鸣条之战遗址在哪

学良分享

  鸣条之战是夏朝末年在商灭夏的战争中,商汤率领商部落士兵与夏军在鸣条(山西夏县之西,河南封丘东)进行的一场决战。下面是有鸣条之战遗址,欢迎参阅。

  鸣条之战遗址

  夏朝末期(约公元前1600年),在商灭夏的战争中,商汤率领商部落士兵与夏军在鸣条(今山西安邑)进行的一场决战,这场战争成为夏王朝灭亡的转折点;战争的结果导致夏王朝灭亡,商汤建立了中国的第二个王朝商朝;由于夏桀姒履癸无道,矛盾重重,当时民众愤慨地诅咒他“时日曷丧,予偕女皆亡”,四方的诸侯也纷纷背叛而去,夏的属国商渐渐演变为与之抗衡的对手。汤他在贤臣伊尹、仲元的力辅下,巧妙谋划,“先为不可胜”,逐一翦除夏桀的羽翼,孤立夏后氏,最后一举攻克夏邑。

  首先派遣伊尹数次打入夏桀内部,充当间谍,掌握了夏王朝“上下相疾,民心积怨”的混乱状况;二是采取先弱后强、绝其羽翼之决策,第一个打击目标指向夏的属国葛,以替童子复仇的名义起兵灭葛,继而集中兵力逐步灭韦、顾,并攻灭夏桀最后一个堡垒即实力较强的昆吾,打通了最后灭桀的道路;三是把握时机,当汤停止向桀纳贡时,桀即刻调九夷之师,准备伐商,汤则视情马上“谢罪请服,复入职贡”以稳住桀,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不久传来桀诛杀重臣、众叛亲离的消息;汤乃再行停止向夏桀的贡奉;此时桀的指挥完全失灵,九夷之师不起,有緍氏公开反抗;此时伐桀时机成熟而果断下令起兵。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汤兴兵伐夏,战前他隆重举行誓师,《尚书·序》载汤“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即为商汤向士兵们发表的征伐夏桀的誓师辞。誓师后汤简选良车70乘,“必死”6000人,联合各“方国”军队,采取战略大迂回,绕道至夏都以西突袭夏都,桀仓促应战,西出拒汤,同汤军队在鸣条展开战略决战;决战中汤军奋勇作战,一举击败了夏桀的主力部队,桀败退归依于属国三朡;随之汤乘胜攻灭了三朡,桀率少数残部逃往南巢,不久病死,汤回师西亳召开了众多诸侯参加的“景亳之命”大会,得到3000诸侯的拥护,取得了天下其主地位,从此夏朝宣告灭亡。

  夏朝的朝代

  考古发现将改写中国历史,也就是由现在认定的最早朝代夏、商、周,改成良渚为最先。因为根据出土的陶瓷碎片,古城年代不晚于良渚文化晚期,也就是距今四千年以前。

  良渚文化距今五千三百年至四千年,中国本土上目前发现这一时代的古城约有六十多座,小的只有十几平方公尺,良渚古城达两百九十万平方公尺是最大的。

  由于良渚古城遗址的建筑群从位置、布局和构造来看,有「中心祭坛」和「中心神庙」,不少人认为良渚时期的中心就在这里,上有宫殿,生活着王和贵族。

  考古专家认为,以良渚文化覆盖面之广,古城其实就是「良渚古国」首都,良渚既为国就改写中国断代史。因此新发现非常重要。

  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余抗杭良渚,还有嘉兴南、上海东、苏州、常州、南京一带;再往外,还有扩张区,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苏北部,接近山东。

  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表示,良渚文化并没有消亡,而是在历史的过程中,逐渐发展继承下来了。
猜你喜欢:

1.鸣条之战遗址在哪里

2.古代鸣条之战遗址位在哪

3.鸣条之战和牧野之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