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中国历史>宋朝历史>

宋朝怎么过春节

玉凤分享

  宋朝春节放几天假,皇帝还要不要上朝?宋朝有没有压岁钱?宋朝怎么过春节呢?本文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宋朝怎么过春节的资料,仅供参考。

  宋朝怎么过春节

  过年习俗,是珍贵的民俗文化,宋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中国人的春节习俗很多都始于宋朝,宋代的年有着浓郁的节日气氛。

  宋代过年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角子”为饺子一词的词源。饺子是寄托人们美好愿望的吉祥物。古书记载,早在公元5世纪,已盛行吃饺子,文献说饺子“形如偃月,天下通食”。当时的饺子是连汤一块儿吃的,叫做“馄饨”,至今仍有此种吃法。

  宋朝爆竹有百余种

  宋人过年都要饮屠苏酒,这种风俗在宋代很盛行。屠苏是一种草名,有这种草酿造的酒,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花椒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过年饮屠苏酒正好相反,却是从最年少的饮起的。

  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便逐渐盛行,宋代的除夕夜,爆竹之声通宵不绝。《东京梦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宫廷高院深墙内燃放爆竹的声音,传到了宫外。宫外大街小巷都有人竞相燃放爆竹。据载,宋朝的爆竹品种不下百余种,有单响、双响、连响。其中,飞上天空才爆响的二踢脚爆竹,包含了现代火箭技术的基本原理,令人惊叹。王安石《元日》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可以算是过年最具特色的民俗事象之一了。

  除夕之夜,人们要守岁,宋人席振起《守岁诗》写道:“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岁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宋代农历正月初一,三更过后、五更来临之时,爆竹便响彻天空,便开始了拜天地、祭祖先、互相拜年的活动。同僚亲朋之间拜年互贺新春更是免不了的,有趣的是,在宋代,一些达官贵人因为亲戚朋友太多,时间不够,本人不能亲自前往,就让仆人拿着自己的名片去往别人家,也算是拜年了,周煇《清波杂志》载:“宋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佣仆持名刺代往。”

  古人过年大抵与今天的人相似,全家团聚,饮酒,吃饺子,放鞭炮,拜年。只是宋代年的内容更丰富,民间表演、放烟火、赏灯等许多娱乐活动,热闹非凡。

  宋朝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宋代的农历除夕夜,据《梦粱录》的记载,人们要“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门神和钉桃符,主要是为了驱邪避灾,祈求新年好运。门神原先用的是古代传说中能打鬼驱邪的钟馗,北宋末年则以唐代名将秦琼、尉迟敬德代之。人们还贴年画,以增添喜庆气氛。由于印刷技术的进步,当时出现了木版年画,便于人们购买张贴。宋人还有除夕夜守岁的习俗。《东京梦华录》载:“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袁文的《瓮闲评》评论说:“守岁之事,虽近儿戏,然而父子团圆把酒,笑歌相与,竟夕不眠,正人家所乐为也。”

  宋代农历正月初一,三更过后、五更来临之时,爆竹便响彻天空。不仅宫中爆竹山响,要举行隆重的元日朝贺礼。寻常百姓也竞相燃放爆竹,开始了拜天地、祭祖先、互相拜年的活动。同僚亲朋之间拜年时,要赠送名刺(即名片)。如果自己不能亲往朋友家拜年,要派人骑马到每一位朋友家,连呼数声,留下一张名刺,表示已前来拜年。节日里还有大量的娱乐活动。如北宋东京,元旦放假三天,“士庶自早互相庆贺……(坊巷)皆结彩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着、花朵、领袜、靴鞋、玩好之类。间列舞场歌馆,车马交驰”。入晚“贵家妇女,纵赏关睹,入场观看,入市店饮食,惯习成风,不相笑讶”(《东京梦华录》卷6)。南宋的临安,元旦入夜,还有放烟火、赏灯等许多娱乐活动

  宋朝新年有几天假期

  令人称奇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宋朝的新年假期竟然跟今天一样,也是放假七天。

  据《宋史·职官志》记载,自宋太宗即位以后,到宋真宗退位以前,历年元日(春节)均给七天长假。除此之外,每逢冬至与寒食,同样也是七天假期。至于中秋重阳端午七夕等节日,最多只有三天假期,甚至缩减为一天假期。也就是说,宋朝每年长达七天的假日只有三个,即元日、冬至与寒食。

  现在的老百姓喜欢将七天长假与五天假期称为“大黄金周”,将三天假期称为“小黄金周”。照此说法,宋朝人每年通常能享受到三个“大黄金周”,也就是“元日黄金周”“冬至黄金周”和“寒食黄金周”。

  但七天长假并没能一直持续下去,正如现代政府对传统节假日的安排会有所变动一样,大宋朝廷也曾经调整新年假期。宋人庞元英在其著作《文昌杂录》中写道:

  包拯为三司使,上言:每节假七日,废事颇多。请令后,只给假五日,自此始也。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宋仁宗在位时,他当过三司使,相当于财政部长,主管全国的财政收支与盐铁专卖,工作繁忙,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恨不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变成一年五百天,别人欢迎放假,他这样的大忙人却不欢迎,所以他上书仁宗皇帝,将七天长假掐头去尾,缩短为五天假期。

  并不是每个人都像包拯那样勤于公事。七天假期改为五天以后,绝大多数官员都非常不满,一到过年的时候,他们不是提前请假,就是借故拖延上班时间,总要想方设法将假期延长几天。所以到了宋哲宗即位以后,新年假期又从五天恢复到了七天。

  总的来说,在北宋一朝,除了宋太祖时期国家初创、制度未定以外,宋仁宗与宋神宗时期的新年假期都是五天,而宋太宗、宋真宗、宋英宗、宋哲宗与宋徽宗等时期都是放假七天。

  北宋灭亡后,南宋建立,金国军队先是肆虐中原,继而渡江南下,撵得南宋小朝廷东奔西窜,最初十几年连一个固定的首都都没有。宋高宗最初在河南商丘登上皇位,很快就在金兵追赶之下逃到山东泗水,又逃到江苏扬州。在扬州还没站稳脚,正准备修建宫殿,又赶上官军哗变,只好重回山东。不久金兵来攻,高宗又先后逃到镇江、常州、南京、宁波、台州、温州、绍兴……最后才在杭州长期驻扎,这时候离他即位已有六年了。但就是在杭州也无法安身,此后六七年内,宋高宗常常被迫移驾南京,直到绍兴十一年(1141 年)宋金议和,杭州才成为南宋事实上的首都(名义上称为“行在”,意思是御驾暂时驻扎之地,仍非首都)。在这种情况下,南宋朝廷完全没有闲暇过年,不可能颁布一道新年放假的政令。宋金议和以后的第二年(1142 年),战火基本熄灭,天下基本太平,南宋朝廷总算喘了口气,宋高宗宣布大赦天下,这一年春节放假五天。自此以后直到南宋灭亡,每年春节假期基本上都是五天。

  所以说,如果我们能回宋朝过年的话,一定要选择北宋,而不要选择南宋,因为南宋的假期太短。

  宋朝人的年货清单

  在宋朝过年,需要购买的年货还真不少。

  《武林旧事》第三卷有一节《岁晚节物》,罗列了一大堆年货清单,姑且抄录如下:

  腊药、锦装、新历、诸般大小门神、桃符、钟馗、春帖、天行贴儿、金彩、缕花、幡胜、馈岁盘盒、酒檐、羊腔、果子、五色纸钱、糁盆、百事吉、胶牙饧。

  “腊药”是腊月初八那天制造的各种药材,可供过年时浸泡“屠苏酒”,所用药材包括大黄、橘梗、防风、白术、虎杖、乌头、甘草、金银花等。腊月初八为佛陀成道节,古称“腊日”,据说在这天加工的物品不受虫蛀,保质期长,故此宋人多在腊月初八制腊药、酿腊酒、熏腊肉、腌腊鱼,以备过年。如今北京地区在腊八那天有腌“腊八蒜”的习俗,也是因为老年人相信腊八腌菜不易腐败的缘故。

  “锦装”即新衣服。《东京梦华录》云:“正月一日年节,小民虽贫者,亦须新洁衣服。”可见宋朝新年跟今天一样,无论贫富,都要换上新衣服。

  “新历”即新历书。宋代历书由朝廷颁行,详载一年节气与吉凶宜忌,每到年尾,须扔掉旧历,换上新历。据《宋史·礼志》,大臣历书一向由皇帝赐给,民间则享受不到这一待遇,只有去市场上购买了。

  “门神”、“桃符”、“钟馗”、“春帖”、“天行贴儿”,这些都是过年时装饰大门的物品,类似今日的年画,但比年画要复杂。

  “金彩”是用丝绸和彩纸剪扎而成的长条状装饰物,除日那天悬挂在大门之上和厅堂正中,类似今日台湾的“结綵”。

  “缕花”是将绸布和彩纸剪成花朵形状,过年时插在头上。

  “幡胜”跟缕花相似,但不是花朵,而是用彩纸或布匹剪裁而成的蝴蝶、飞蛾、燕子、雄鸡等动物造型,过年时也要插在头上。事实上,用于加工幡胜的材料不仅仅包括绸布和彩纸,还有金属材质的幡胜,例如锡幡胜、银幡胜、金幡胜,等等。据《梦粱录》记载,每逢年尾,宋朝皇帝会赐给大臣金银幡胜,供新年和立春时佩戴。

  “馈岁盘盒”是一种容器,一般为红漆木盘,上面有盖,盖子上刻着“吉庆有余”之类的吉祥话。宋人过年有馈岁习俗,即亲朋好友之间互相馈送年礼,为了美观,所送的年礼要用这种馈岁盘盒盛放。

  “酒檐”也是一种容器,用来盛放年酒。说穿了,酒檐其实就是造型美观的红漆木桶,有盖儿,有提梁,提梁上还罩着一层小小的木制屋顶。用这种容器馈送年酒,显得特别喜庆,也特别有面子。

  “羊腔”即腔羊,意思是去除了羊皮和内脏的整羊。事实上,宋人过年并不是只买羊肉,还会买猪肉、兔肉、狗肉和鱼虾之类。牛肉常被官方禁止,但是用牛肉过年的老百姓为数并不少。

  “果子”指的是各种水果、干果以及蜜饯。

  “五色纸钱”即台湾人所说的金银纸,新年祭神时必不可少。

  “糁盆”其实就是炭火盆。春节天寒,是需要用炭火取暖的,问题是取暖完全可以用炉子,干嘛要用盆呢?这跟宋朝风俗有关:除日当晚,小孩守岁,院子正中或者厅堂门口要放一个火盆,盆中贮炭,从吃年夜饭时燃着,要一直烧到天亮。

  早在中古时期,除夕盛行“庭燎”,即在院子里的空地上燃起一堆明火,让小孩子往火堆里扔竹竿。在火苗的炙烤下,竹竿不停地爆开,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据说可以驱鬼。宋朝火药技术发达,鞭炮已普及,无需再往火堆里扔竹竿。另外宋朝人多地少,住房紧张,普通市民临街建房,宅基逼仄,连厕所都不舍得建造,更谈不上院中空地,无处可以庭燎。宋朝人将庭燎改成了糁盆烧炭,将庞大的火堆缩减成了盆中的炭火。

  “百事吉”是宋朝人过年时在餐桌上摆放的一种利市,这种利市是这样的:将柿子、橘子和柏枝放到同一个盘子里,先将柏枝折断,再依次掰开柿子和橘子,是为“柏柿橘”,寓意“百事吉”。

  但是古代的水果保鲜技术相对落后,在寒冷的北方,柿子和橘子未必总能买到,于是聪明的市井小贩又在过年时推出“百事吉结子”:在绸布上绣以柏枝、柿子、橘子,打成中国结,卖给老百姓。到了吃年夜饭的时候,全家人一起解开这个结子,再挂到房梁上,同样能获得“百事吉”的好意头。

  “胶牙饧”即煎熬成半固态的麦芽糖,颜色焦黄,气味芳香,刚入口并不甜,可是越嚼越甜(胶牙饧中残留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完全转化为麦芽糖),是小孩子守岁时必备的消夜零食。本书第三章《祭灶》已经提到过这种小点心,这里再提一次,意思是祭灶和采办年货都离不开胶牙饧。

  以上清单当中,衣服、肉类、果品、门神、金彩和金银纸也是咱们现代人过年要办的年货,但是桃符、幡胜、糁盆、酒檐和百事吉放到今天就显得颇为稀罕了。幸好读者诸君有本书在手,可以轻松掌握这些稀罕物品的来龙去脉,到了宋朝绝对不至于瞠目结舌。

看了宋朝怎么过春节的人还看了:

1.宋朝人是怎么过重阳节的

2.各个朝代如何过元宵节

3.林州人是怎么过春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