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中国历史>商朝历史>

商朝的青铜器有什么特点

学良分享

  我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具,不单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时也是宗庙中的礼器。青铜器的数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铜器形制的大小也可以显示出权力的等级。下面是有商朝的青铜器的特点,欢迎参阅。

  商朝的青铜器的特点

  夏商周时期雕塑与青铜铸造艺术达到了高峰,商朝青铜器出现了平雕与浮雕两种技术,代表作有司母戊大方鼎和四羊方尊。商朝的玉雕水平也相当高。商朝的青铜铸造艺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发现了大型青铜铸像是其杰作。西周青铜器是最大特色是大量青铜铭文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表明青铜器的装饰从过去的图案花纹发展为完整画面,表现出了精湛的艺术技巧。

  1)商代晚期前段:本期新出现的器类有方彝、觯、觥等。方形器大为发展,几乎所有的酒器都为方形。纹饰方面,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的甚至有写实感,主体花纹和地纹明显区分,地纹常为细雷纹,与主体花纹构成强烈对比。主体花纹多采用浮雕手法,风格有浑圆、峻锐两种。铭文多为一二字,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器形方面,鼎的变化较大,除通常样式外还出现了分档鼎。方鼎都是槽形长方,柱足粗而偏短。簋仍为无耳,腹变浅,最大腹径上移。觚的造型向细长发展,喇叭口扩展,大十字架镂孔退化为十字孔,或穿透或不透。扁体爵大减,圆体爵盛行。斝的变化是斝板上始见兽头装饰。三足明显增高。戈出现了带胡带穿。

  2)商代晚期后段:器类方面,无肩尊和扁体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始见马衔等车马器。多沿用商代晚期前端的器类。这一期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以动物和神怪为主体的兽面纹空前发展。纹饰不仅仅施在器身,有些视线不及的底部也装饰花纹。花纹总体风格森严庄重。这一期出现了记事形式的较长铭文。但最多不过三四十字。铭文铸工精细,内容有族徽、祭祀祖先、赏赐、征伐等。器形方面鼎除柱足外,出现了蹄形足;圆鼎较多,直耳略向外撇。簋最大变化是双耳簋急剧流行觚基本似前段,仍为细长身喇叭口。爵的变化不大,仍为圆体爵,平底爵消失,爵柱后移。斝仍见兽头装饰,继续流行袋足斝,但体较低而宽,柱饰粗壮。戈多有胡,胡上有一二穿。

  青铜器的主要用途及其审美特征

  中国的青铜器文化通常被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夏、商、周三代的器物是我国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多出土于夏商周时期考古中心河南省各地,工艺极为精美,其制作工艺也基本相同,即采用陶范工艺。

  其制作方法大概如下:首先要用泥巴塑一个的模型,然后把它翻成一个范,在上面加工,刻花纹,刻铭文,然后再把范(包括内范和外范)合起来进行浇铸,进行铸造,铸造了以后再进行修整成器。这种手工制作陶范的特点是一范只做一器,因而在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中是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器物的,每一件青铜器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无疑增加了青铜器的艺术观赏价值,同时也成为后人辨别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真伪的标准,如果有两件相同的青铜礼器,必有一件是伪器,或二者皆为赝品。

  鼎,胎于原始时代的陶鼎,本来是用以煮饭和煮肉的。其形为方体或圆体,有三足或四足,便于架在火上烧,腹侧有两耳,便于端持。进入阶级社会之后,鼎被专门用做典礼或祭祀,故逐渐显得贵重,被视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宣公三年》有云:“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迁即鼎转换了主人,表示国家政权发生更迭。鼎的形象本身具有稳定挺拔的特征,便于赋予它相关的含义。

  鬲,款足似鼎,煮食器,似今日之蒸锅。款足即足中空,便于加热。

  甗(音眼),其上身似鼎,下身似鬲,中间相通。下身放水,上身放粟,底烧火蒸,颇似今日之蒸笼。

  甑(音增),形似,所不同的是甑上下分体,同时中间以纽扣合。

  敦(音对),其外形上下内皆圆,上有纽,下有足,中有耳。

  簋(音鬼),盛饭器。商簋多无盖,周则多加盖。椭圆形,有两耳,高圈足

  簠(音府),盛稻粱(高级米饭)器。外形侈口而长方。商周贵族主食以黍稷(今日北方人所食之小米),盛于簋,如遇宴享宾客或过节,则须改膳以稻梁,盛于簠。

  豆,肉食器。主要用于盛菹醢(音组海),菹即咸菜、酸菜之类;醢即肉酱。古人吃熟肉时蘸一些肉酱,配一些咸菜酸菜以调味。

  盘,商周行祭礼或宴享,皆有盥洗之礼,盘与匜需相配而用,形似今日之水瓢,泻水于手,以盘接盛之。故匜有鋬和鎏;盘浅而巨,两旁有耳,便于端持接水。

  尊、罍,尊是盛酒备斟酌之器,罍是盛酒酿酒之器。以铜器储酒时间长了会有毒,古人已知其害,故平时多以陶罍储酒,但宴请宾客时陶器又欠美观,故临时改用铜器。尊多作成兽形,如犀尊、象尊、枭尊、驹尊之类,而且装饰华丽。背凿洞,便于注酒,加盖以防尘污。凡祭祖与立坛社稷用大罍和大尊,二

  器多同时使用。

  壶,盛酒浆之器,其形仿自然的瓜瓠即瓠芦瓢。一般有提梁、两耳,大多无盖。

  卣,盛酒器。较壶为小,形状近似。有提梁。袝(音附)祭用卣。(《周礼·春官》)。

  觥(音工),《诗经》屡言兕觥,可见其重要。盛酒饮酒皆用之。觥制作极为华丽,多做成动物形象,有的一器兼塑四十多种动物形象于一身。

  盉(音和),合水于酒之器,用以调节酒之厚薄。作工亦较华丽。

  爵,饮酒兼温酒之器。间有二柱,旁有耳,口前有鎏,口后有尾。二柱用以节酒,并非单纯为了美观,而是柱于鼻口有碍,不能一饮而尽。

  觚(音姑),其形圆体、侈口、圈足。体有四棱,故谓之觚。商朝贵族饮酒风气极盛,铜觚流行,且制作精美。周禁酒,但宴享宾客仍少不了酒,所以仍需酒器。只是多以木代铜,所以显得酒器少。《庄子·天地篇》有云:“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此可为周人以木为酒器的佐证。

  觯(音志),饮酒器,形似瓶而矮。

  角、斝二器皆三足一耳,形与爵略同。角,口羡而无柱,上多有盖。斝(音甲),口圆而有柱,饮酒器,甲骨文写作,上象柱,下象足,形似爵。造型精巧,装饰华丽。

  匕与柶实为一物,因质料不同而异名。古之匕以角制,柶以木制,平时饮食多用以匕,待客以柶。匕柶即今日之汤匙。

  禁,陈放酒具之器。形如案板加矮足。

  鉴,形似大盆,盛冰器。

  乐器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钟、铙,商代有铙无钟。铙口向上,执而鸣之。似今日之手摇铃而略大。周有钟而很少有铙。钟体大量重,故口向下吊悬而鸣之。大钟以木杆撞而鸣之。

  鼓,湖北崇阳已出土了商代铜鼓,但迄今尚未发现周代铜鼓。《诗经》有“钟鼓将将”的描述,证明周代有铜鼓。

  錞,即錞于,圆如碓头,上大下小,乐作鸣之,与鼓相和。《周礼鼓人》云:“以金錞和鼓。”但迄今未见商周遗物。

  铎,似钟而小,有舌,以甬为柄,持而振之。钟、铙、錞、铎被称为四金。常与鼓合用。

  青铜器会给人们的审美意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诗经鲁颂·閟宫》记述了鲁僖公兵伐淮夷取得胜利后,告祭祖先的片段:“周公之孙,庄公之子,龙祈承祀,六辔耳耳。春秋匪解,享祭不忒,皇皇后帝,皇祖后稷。享以骍牺,是飨是宜,降福既多。周公皇祖,亦其福女。秋而载尝,夏而楅衡,白牡骍刚。牺尊将将,毛炮胾羹,笾豆大房,万舞洋洋,孝孙有庆。”鲁僖公取得战功,兴师动众去告祭祖先,供上牲牛和别的供品,盛供品的青铜器华美悦目,铿锵悦耳。其排场阔绰可想而知。青铜器被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它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有实用价值的青铜器,而成为沟通人与神及祖先的信物。它们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有实用价值的青铜器,而成为沟通人与神及祖先的信物。

  商周青铜器

  西周中晚期我国形成了列鼎制度,据《春秋公羊传》记载,天子用9鼎,诸侯用7鼎、卿大夫用5鼎、士用3鼎或1鼎。同时。与鼎一同出现的还有簋,通常为九鼎八簋,七鼎六簋,五鼎四簋,三鼎二簋。在西周中晚期的墓葬制度中,鼎为单数而簋为双数。青铜鼎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制也在发生变化。商代早期多为圆腹尖足,也有方鼎。

  到了中期出现了扁足鼎等等。商代晚期尖足鼎逐渐减少,圆腹柱足鼎开始居多,鬲鼎逐渐多了起来。《尔雅》记载“鼎之款足者,谓之鬲”。鬲鼎也称为分裆鼎,是鬲和鼎的混合体,鼎从商代开始铸有各式样的神秘纹饰,多为兽面纹,如饕餮纹、蝉纹、象纹等等,纹饰变化巧妙。容器内部铸有族徽或祖先的名字。
猜你喜欢:

1.商朝青铜器的特点

2.青铜器在商朝有何特点

3.春秋战国的青铜器有什么特点

4.夏朝青铜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