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学科>考古学>

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

其芳分享

  夏商周的历史和考古都是我们考古学家感兴趣的,那么,你知道有关夏商周的论文集吗?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的有关信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

  基本信息:

  作者:邹衡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1980年10月

  版次:1

  印刷时间:1980年10月

  印次:1

  ISBN:11068·678

  作者:邹衡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年8月

  版次:2

  印刷时间:2001年8月

  印次:1

  ISBN: 99787030086365

  作者简介:

  【邹衡】(1927-2005)湖南澧县人,著名考古学家,夏商周考古学科奠基人。1947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49年转入史学系,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后考入考古专业攻读副博士研究生,1955年获得北京大学副博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兰州大学,1956年调回北京大学历史系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考古学系新石器时代—商周教研室主任,先后担任中国考古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理事,第三、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先秦史学会理事和殷商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著有《商周考古》、《天马—曲村(1980-1989)》、《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再续集)》等,其中《商周考古》1998年获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第一版)1995年获国家教委首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内容简介

  本书收集夏、商、周时代考古学论文7篇,按照这些文章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郑州和安阳两个典型商文化遗址的年代问题;第二部分是在考古学上论定夏文化;第三部分是关于周文化的研究。各篇之间互有联系,是夏商周考古专业人员和先秦史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书。

  《论文集》的内容及主要观点

  《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收录了邹先生在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写的七篇论文。邹先生说,他是“带着一定的学术目标来攻读殷周考古研究生的”。就是他发现郭沫若的上古史研究有三大难题没有解决,即殷商前期文化、先周文化和夏文化问题。而邹先生的这七篇论文正是紧紧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的。

  这七篇文章按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郑州与安阳商文化遗址的年代分期》,包括两篇文章。主要是对郑州和殷墟遗址进行文化分期,这是进一步探索早商文化、先商文化和夏文化的基础。第二部分《夏商文化研究》,包括四篇文章,中心内容是论证夏文化,为了论证夏文化,对商文化以及夏商时期的邻境文化也进行了探讨。

  在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古文献和古文字资料进行研究。第三部分《周文化研究》只有一篇,对先周文化进行了论证,并探讨了先周文化的来源。

  对于《论文集》的主要观点,蒋祖棣先生曾作过一个概括,但侧重于历史角度的总结。这里可以从考古学层面作一个较为细致的综述。大致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①夏、商文化不同源,两者在年代、分布地域、文化特征和文化来源上都有区别,在社会发展阶段上也有差异。

  ②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以豫西和晋西南地区为主要分布区,夏文化主要来源于河南龙山文化,但河南龙山文化不是夏文化。限于当时的资料,邹先生把夏文化分了两个类型,即以伊、洛河和汝、颖河流域为中心的二里头型,以及晋西南地区的东下冯型。

  ③先商文化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东麓的豫北冀南地区,可分为漳河型、辉卫型和南关外型,三者有时间上的承继关系。先商文化漳河型有三个主要来源:河北龙山文化涧沟型(河北)、许坦型(山西)和夏文化东下冯型,此外还有来源于夏文化二里头类型以及山东龙山文化的因素。成汤以前商人活动的地区,最早不出先商文化漳河型的范围,之后向南发展,成汤时才渡过黄河灭夏。

  ④二里岗文化属于早商文化,夏商文化的分界在商文化一期Ⅱ组和二期Ⅲ组之间,也就是以南关外中下层、二里岗下层C1H9为代表的南关外期和C1H17为代表的二里岗下层晚段之间。“南关外期”的年代大致相当于二里头文化四期。早商文化可以分为四个类型(二里岗、盘龙城、台西、京当)。早商文化和晚商文化的分界在殷墟文化一期和殷墟文化二期之间。

  ⑤郑州商城是成汤亳都,始建于“南关外期”,偃师商城是太甲桐宫(陪都、离宫),始建于二里岗下层偏晚。河亶甲所迁的相在内黄,祖乙迁的邢在邢台。至于仲丁所迁隞,邹先生认为可能在山东,后来同意在小双桥。盘庚所迁的殷在今安阳,至纣之灭,更不徙都。

  ⑥先周文化是一种高度发展的青铜时代文化,可分两期,年代大约相当于殷墟文化晚期,主要分布在泾、渭流域,第一期以宝鸡、岐山地区为中心,第二期东移,以长安沣西地区为中心。先周文化主要有两个来源,其中以联裆鬲为代表的姬周文化来源于东部的光社文化;以分档鬲为代表的姜炎文化源于西部的辛店、寺洼文化。

  从文化因素上看,有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殷商文化、姬周文化和姜炎文化。相应地,其人群也包括姬周、羌姜和其他居民(包括夏遗民在内)三大集团。

  ⑦河北龙山文化可分为涧沟型(伯益)、雪山型、和许坦型三个地方类型,分别与漳河型先商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肃慎、燕亳)、光社文化(鬼方、土方、 方、燕京之戎)有密切的关系,而光社文化又是先周文化的主要来源之一。河北龙山文化与传说中的共工氏有密切的关系。

  此外,应该提到的就是邹先生对商文化的分期,把商文化分为先商、早商、晚商三大期,共七段14组。这在目前仍然是商文化的一个最全面系统的分期。在这个分期体系中,对商代铜器的分期是一个创举;他所分的早商文化第四段,非常有预见性,大致相当于后来唐际根“中商文化”的二、三期。此外,他利用层位关系和共出遗物,解决了甲骨文中自子午组卜辞的年代问题。这都是很重要的成果。

  《论文集》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1)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分期方法,就是对典型的层位关系进行梳理,把它和对器物形制的分析、器物共存关系的考察相结合,从而把相关遗存分为几个年代组,然后分析各组遗存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期。这种方法后来成为对考古学文化进行分期的一种主要模式。

  另一个就是文化因素分析的方法,“文化因素分析法”的方法论可以说是李伯谦先生和俞伟超先生建立的。但在邹先生的论文集中已有广泛运用,来分析考古学文化的组成、来源等问题。

  并把不同的文化因素与不同的人群联系起来进行考察。邹先生在《论古代器物的型式分类》一文中说:“古代器物的不同类和型有时还表现不同地区甚至不同族属的文化特点,这对考古学中的文化因素分析和文化类型研究自然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还有就是对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综合运用,这可以说是对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继承。但邹先生是立足于考古资料,用考古资料来验证或否定文献资料。这在他对成汤亳都、以及后来晋始封地的推定上有突出表现。另外,他在把考古学资料和文献相比附的时候,总先对考古学文化本身进行一番深入研究。

  在文献资料的利用上,以时代先后进行排比,从中梳理出线索来。这些都是值得学习的。

  此外,论文集中大量利用有明确出土地点的青铜器上的族徽铭文,来考察古族的迁徙、分化。并且把古文字与古史传说和考古发现相结合,来探讨考古学文化的族属。邹先生认为从这个角度进行研究,有可能在古文字学某些疑难问题的解释上走出一条新路。

  (2)在总的研究思路上,蒋祖棣先生指出,邹衡先生的研究有全面整合的特点,就是以夏商周历史线索通盘整合黄河流域的诸考古学文化。例如在探讨夏文化时,就从纵横两方面考虑到了早商文化、先商文化以及邻境的其他考古学文化,对仰韶、龙山文化也进行了一番分析。这样就和孤立地研究某一文化处于不同的高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从研究次序上看,邹先生立足于已知的殷墟文化,由已知推未知,使他对早于殷墟时期的其他文化研究都建立在一个稳固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