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学科>考古学>

谢家桥1号古墓考古现场

其芳分享

  谢家桥一号汉墓的田野考古发掘历时一周,经过紧张而艰苦的野外工作,至11月26日晚,基本将该墓的田野考古资料记录齐全,也将除棺室以外四个椁室内的随葬器物清理完毕。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谢家桥1号古墓考古现场的有关信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谢家桥1号古墓考古现场

  谢家桥一号汉墓位于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关沮乡清河村六组,这里地处秦汉时期南郡江陵县城—郢城东面约2—3公里处,是一处比较重要的秦汉时期古墓群。

  根据我们以往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在谢家桥四周不远处,还有岳桥、肖家草场、周家台、火巷台、清河、杨家山等同时期的中小型古墓群。

  可以说,自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郢”之后,继之而起的郢城是荆州的又一文化中心,郢城四周埋藏的大量秦汉时期古文化遗址和古墓葬也是荆州丰富多彩的文化宝藏之一。

  2007 年11月7日,荆州市文物局分管文保工作的副局长杨平带领文物科和荆州博物馆文物考古研究所专业人员进行例行文保工作检查时,发现谢家桥一带正在取土,并暴露出古墓葬的墓圹,当即责令施工部门停工并保护现场,同时通知沙市市文体局,要求尽快与施工部门商定文物保护事宜。

  11月13日晚,护墓人员发现有人潜入墓地盗墓,当即向公安部门报警,荆州区北门派出所、沙市区关沮派出所民警相即赶往现场,现场抓获盗墓嫌疑人一名,并缴获汽车一辆。

  次日,荆州市涉案文物鉴定小组对盗墓现场进行了鉴定,确认是一座土坑竖穴木椁墓,墓坑上部填土被取走,现场留下一个直径约90厘米的盗洞。

  为了确保文物安全,市文物局及时将情况向省文物局作了汇报,同时,荆州博物馆也向国家文物局递交了《考古发掘申请表》。11月21日,该墓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开始。按照考古发掘的惯例,我们将这座墓编号为谢家桥一号墓。

  为了确保该墓的考古工作做到科学、规范、安全、有序,我们及时成立了以荆州市文物局长阎频为组长,荆州市文物局、博物馆、文保中心领导刘娟、杨平、王明钦、吴顺清为副组长的谢家桥一号汉墓考古发掘领导小组,并组成了以荆州博物馆馆长王明钦为考古发掘领队,荆州市文物保护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吴顺清负责清理与保护,由考古发掘、绘图、照相、摄影、文物保护、后勤保障、安全保卫等专职人员组成的考古队,专题研究并实施考古发掘与保护工作。

  省文物局和、市政府高度重视发掘工作,省文物局副局长黎朝斌、书记应代明、王祥喜等省市领导都曾亲临现场指导工作,并布署了武警战士和公安干警全面负责发掘现场与文物押运的警卫工作。

  谢家桥一号汉墓的田野考古发掘历时一周,经过紧张而艰苦的野外工作,至11月26日晚,基本将该墓的田野考古资料记录齐全,也将除棺室以外四个椁室内的随葬器物清理完毕。

  27日凌晨,考虑到棺室清理的难度,我们将棺整体调运回荆州博物馆。该墓墓口已遭破坏,现存墓口距椁盖板约1米,墓坑残长5.7米,宽 3.75米,墓道向南,残长1.9米,宽2.2米;椁室长4.64米,宽3.1米,内空深1.25米。

  椁室除最上一层盖板外,其下有一层分板,四周有一圈护椁板,密封相当好。椁内分为五室,在东、南、西、北四个室(也就是我们通常称的头箱、足箱、左右边箱)内共清理出各类随葬品193件(套),按质地可分为漆木器、铜器、陶器、丝织品、竹器、铁器等几大类,按用途可分为日常生活用品、礼器、乐器、车马器、丧葬用品等。

  出土文物的室内清理情况

  自 11月27日开始,我们的工作重点由野外考古转入到室内清理。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野外考古只是工作的开始,室内的清洗、整理、保护、研究更为重要,也更加艰难。

  为了确保室内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及时成立了工作专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规定,由发掘领队全面负责,根据不同质料出土文物的不同要求,分成漆木、铜、陶器整理组和丝织品整理组,分别由荆州博物馆馆长王明钦和荆州市文物保护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吴顺清牵头,抽调博物馆和文保中心业务骨干组成两个清理小组,加班加点进行清理工作。

  首先,我们对运回室内的棺进行了部分清理,发现棺内有大量丝织品残片,由于棺内有积水,丝织品保存状况不佳,但做工精细,色泽鲜艳,纹饰华美;墓主人尸体已朽,骨架保存完好。

  由于棺内积水较多,目前清理工作还未结束。

  与此同时,两个清理小组也开展了对出土文物的清洗整理工作。丝织品清理组主要是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揭取。对粘连紧的丝织品采取卷取和托取方法,并用生物剥离剂进行剥离,对折叠堆积的丝织品进行展平。

  二是清洗。先取样分析,对较脏的污垢、霉斑、结晶盐类等用不同的生物材料进行清洗。

  三是加固。为了揭取方便,尽可能把揭取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在现场揭取时,采取临时加固措施,加大了机械强度,待清洗完毕后,再做长期的加固保护。

  四是还原色彩。洗净丝织品表面污垢后,对氧化物进行还原,目前对盖在棺上的幡进行色彩还原后,效果相当不错。漆木器、铜器、陶器清理小组目前主要是对运回室内的竹笥进行了部分清理。由于竹笥糟朽严重,清理工作十分困难,我们首先将考古研究所需的记录、绘图、照相、摄影等资料取全,然后逐件进行清洗和整理。在清理过程中,我们清出了一札竹简和几块竹牍,其内容主要是“遣策”和“告地书”。

  到目前为止,谢家桥一号汉墓出土文物的室内清理工作刚刚开始,任务相当繁重,还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清理保护和研究。

  目前工作的主要收获和墓葬的价值

  目前,谢家桥一号汉墓的考古发掘刚结束,室内整理工作也刚开始,但是我们已经有了较大收获,随着清理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将逐步揭开种种谜团。目前的主要收获是:

  一、科学、规范、全面、详实地记录了各种考古资料,为以后的考古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出土了大量保存完好的精美文物,其保存之完好、工艺之精湛,为同类墓葬中所罕见

  。三、弄清了墓葬年代、墓主身份等基本情况。根据出土竹牍的记载,该墓下葬年代为“五年十一月庚午”,也就是吕后五年(公元前 183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墓主人为女性,名恚,有四个儿子,昌为五大夫,贞、竖为大夫,乙为不更,都有一定的爵位。

  四、对墓葬的价值有了一定的认识。该墓保存之完整,为同时期墓葬中所少见,提供了大量十分珍贵的历史信息。如,捆扎耳杯的丝带,连接蒜头壶的综绳,大量保存完好的食物,四层精美的荒帏,棺两端的雕花板,两百余枚字迹清晰的竹简,质地、用途各异的锦囊,造型生动的各类木俑和车马等等,这些难以保存的有机质文物,都在该墓中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不能不说是奇迹,因此,该墓为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动植物学、纺织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为广大观众提供了难得一见的精美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