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学科>考古学>

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

其芳分享

  《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是2008-4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严文明。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

  基本信息作者: 严文明

  出版年: 2008-4

  页数: 460

  定价: 220.00元

  ISBN: 9787030213488

  内容简介

  《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分五卷出版。本书为《新石器时代考古卷》,由我国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专家学者撰写而成。它总结了20世纪我国重要的新石器遗址的发现、研究成果及工作中的不足。

  本书分综合研究、专门性研究、考古学文化研究和地区性文化研究的回顾四部分,反映了20世纪我国新石器考古工作者的观点及在理论方面的探索。

  本书是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重要读物,可供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及相关学科的师生、研究人员阅读。

  《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分五卷出版。本书为《旧石器时代考古卷》,由我国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专家学者撰写而成。它总结了20世纪我国重要的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遗址的发现、研究成果及工作中的不足。本书在按地区的基础上,以时代的早、晚排列顺序编写。人类化石都附于有关地区条目之下,文中有图,文末附有较详细的参考文献。本书内容丰富,材料集中,反映了我国旧石器考古工作者的新观点及在理论方面的新探索。

  近代考古学的传入

  19世纪末,欧洲的考古学已经日渐兴盛。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讲到19世纪中叶以来欧洲考古学家将史前时期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三期,并将中国古史传说与此比附。

  1898年安阳小屯村再次发现有字甲骨文,1900年敦煌石窟发现储存大量古代写本文书和其他文物的藏经洞,这是近代学术史上的两项惊人发现,为中国考古学诞生的前兆。第一次由中国学者主持的田野考古工作,是1926年从美国学习人类学归来的李济,在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进行的发掘。

  1927年,西北科学考察团成立,北京大学教授徐炳昶(旭生)被推选为中方团长,黄文弼代表北京大学考古学会参加该团去新疆进行考古工作。

  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的广泛采用

  国际上从50年代初期开始应用放射性碳素断代的方法,被视为史前考古学中一场划时代的革命。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8年后划归中国社会科学院)于1965年底建成中国第一个放射性碳素断代实验室,1972年开始公布年代数据。后来,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等单位,也相继建立这种实验室。各实验室已公布考古年代数据1000多个,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史前时期。

  放射性碳素断代已成为中国史前考古学的必要手段。这为建立各种文化类型的年代序列,提供了更加可靠的科学根据。在探寻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进行夏文化的探索和先商、先周文化的研究方面,放射性碳素断代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他几种断代方法,例如热释光断代、古地磁断代、钾-氩法断代、骨化石含氟量断代、铀系法断代等,也都已陆续采用。为了鉴别各种遗物的原料、成分、产地和制造工艺,除继续进行通常的化学分析及光谱分析、金相分析外,一些更为先进的测定方法,例如X射线荧光分析、中子活化分析、电子探针显微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穆斯堡尔谱分析、同位素质谱分析等,也已在中国考古学中应用。尤其是对于金属品、陶瓷器、玻璃器和纺织品,进行了较多的分析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体质特征和种系属性的研究,基本上是近40多年开展起来的。

  对许多氏族公共墓地的人骨资料,都曾进行体质人类学的鉴定研究,目前已经积累了不少资料,开始对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的种系分布问题提出一定的看法。通过对孢子花粉的分析考察古代的自然环境,鉴定作物标本的品种、动物骨骼的种属,探讨中国农业和家畜的起源,也有相当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