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学科>考古学>

中国考古最早甲骨文

其芳分享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考古最早甲骨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国考古最早甲骨文

  四千三百多年前的帝喾摄政甲骨文,可谓中国现存最早的甲骨文实物。

  甲骨文记载着帝喾八十八岁时的摄政宣言,帝喾退居二线,由其子挚代天子行政,黄帝王朝国家中央权力的颠峰,二日并存。

  该甲骨文来自山东南部兰陵地区民间收集,残存部分高22cm宽14cm,上面留存古25个方块文字和一鸟图形。与商代甲骨文曲线弧形字体相比,该甲骨文字更显古朴原始。中国的像形文字,发展到现代正体字的横平竖直,返古归真得其古代自然美的真传,此甲骨文就是明证。

  甲骨文最上面二字,二和十二,合成二十二。二十二,在中国历法天干地支表中是“乙酉”,十二属相中“酉”是鸡年,古帝王自负天上飞鸟。鸟形图腾,是黄帝时代帝喾的徽记。古籍中,称帝喾为鸟夷的始祖太暭。此甲骨文佐证,帝喾登位天子的元年,是乙酉鸟年。

  天干地支时间计数法,简称干支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历史最大的发明贡献。天干十循环计数,地支十二循环计数,干支结合六十循环计数,对人类多方面的文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中华民族发明使用干支历法的纪首元年,第一甲子年,距离公元2007年,已经有7284年历史。这就是《全编》推崇区别于公元历的天干地支中元历法。

  甲骨文上,帝喾鸟图腾图形面东而立。这里按地图习惯东为左上。鸟图形下面,东第二排第三、四字,是数字五十、十三,合称五十三。《全编》显示,帝喾五十三年是八十八岁,这是一个需要休养的年龄。不少古代帝王在这个年龄上下,选择退休,由接班人代行天子政。身体好时退而不休,巡狩照常进行。从本甲骨文知道,在帝尧高龄退居二线,贤让帝舜,前面有一个模范榜样,是帝喾。又查《全编》,颛顼九十二岁时退摄,帝喾代行天子政。相比较,颛顼退休摄政年龄最大。

  古时候环境自然没有污染,人的寿命长。帝王工作年龄能达到八、九十岁左右,从人类环境保护意义来说,可以令现代的国家元首们羡慕不已。中国历史的帝王纪年,基本上是以帝崩之年来计算。太上皇和新皇帝纪年交叉,在没有明确注明时,又带来迷惑,这也是曾经的历史断代的困难原因之一。

  甲骨文东第三竖排,在黄帝王朝的国家中央权力颠峰,有两个“日”。东面“日”字,离中心较远一点,表示帝喾此年退居二线。该甲骨文最西面竖排大字,两方国顶峰上,立着帝挚和帝干,帝喾在帝挚的下面。从《史记》里知道,帝喾就是帝幹,幹是繁体字的干。帝干和下面的“少”字之间,可以见到“日”在少昊、太暭新老元首之间平稳交接,少昊肩头担当着“日”的责任。

  《史记》里附有,帝喾是黄帝的曾孙、青阳之孙。帝挚是帝喾第四位夫人常仪所生,继承帝喾帝位。尧是帝喾第三位夫人陈丰氏庆都所生,帝挚继承帝位,封同父异母兄弟尧在唐国。九年后,挚禅让于陶唐帝尧。历史上也有称帝挚为少昊,帝喾为太暭。“昊”“暭”同音,可见二者的父子相承关系。

  鉴定4391年前帝喾甲骨文的碳测年代,既能证实《史记》注解中,关于帝喾、帝挚的纪年,证实中国黄帝王朝曾经实际的存在,即所谓“信史”,又能够提高历史考古学界对碳测年代精确度的科技水平,同时证明《全编》的可靠性。

  中国历史典籍和古文物中,含有大量的干支纪年信息。商代的甲骨文数量庞大,可做碳测年代的有机材料样品多多。《全编》收集并且破译大量出土文物的制作年代信息,试举一二,以作参考样例。1,二里头“龙”形饰墓骨殖主人卒年,公元前1744年,34岁;2,《合集》27655“伊尹升岁十羊”,公元前1586年;3,徐州狮子山墓主人卒年,公元前637年,≦35岁。其中1、3系同一家族,可能具有相同的DNA。至于良渚、陶寺、三星堆、新干等遗址,历史上最后的风光,《全编》均有解,精确到年,考古学家的辛勤劳动终能幸慰。碳14衰变时间测定技术,是西方文明最伟大的发明贡献之一。相信科学,尊重科学,排除干扰,实事求是,也是历史考古应该遵循的原则。碳14年代测定技术和《全编》合作,研究中国和世界文化遗址文物的历史,前景可观。

  甲骨文的基本介绍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甲骨文其形体结构已有独立体趋向合体,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甲骨文于清朝末年1899年被古董商、金石学家王懿荣所发现,盛行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在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大规模挖掘,有大量的龟甲和兽骨出土,加上别地的零星采集,至今已收集十几万片,其中单篇文章最长者达百余字,可以看出应用文雏形。(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2年第3期《应用文的雏形——甲骨文》)

  甲骨文现有的发现

  截至2012年,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2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

  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可参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人文、灾祸......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现有发现中,还有包括广西平果感桑遗址出土的石刻文、骨刻文字以及东巴文、水书等。从广义上说都同属甲骨文,成为研究古代中国文化渊源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