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学科>高中历史>

怎样构建高中历史知识体系

其芳分享

  历史作为一门有着强大生命力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培养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意识和能力,即是在微观层面对于学生的条理性思维和结构组织能力进行隐性的锻炼和强化,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怎样构建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怎样构建高中历史知识体系

  1、指导思想:

  (1) 一个习惯

  人常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是保证学习质量的关键,因此要引导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前提是使学生能够形成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习惯,这个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双方配合,教师的适时督促与学生的自觉完成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 两个方面

  要使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习惯与方法落到实处,就要从教师指导与学生实践两方面入手,切实地形成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习惯和意识,扎实地指导其方法,及时地督促与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只要这样,将教师的指导融合于学生的实践中,预期的效果才能显现。

  (3) 三个标准

  学以致用,知识体系的构建乃是为学习而服务,因而考察知识体系有用与否的标准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是否有利整合教材知识、是否便于做题时候的运用、是否便于整体历史观的培养和形成。如果能够做到这三条标准,知识体系的构建即是有效的。

  2、具体措施

  (1) 平时作业中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具体布置

  历史课平时的作业十分有限,除了每节课前的导学案之外,就是课后练习册的完成了。因此应从这两方面入手,形成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习惯。首先,在导学案设置中,可以专门留出部分,要求学生用来构建知识体系,教师在批阅中,适当地予以方法的指导;在每单元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于单元的理解和把握,构建每单元的知识体系,教师进行定期的抽查,以督促学生不断落实,取得良好效果

  (2) 教师新课中的方法指导与示范

  在每节新课结束后,教师在课件上可以出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以供学生参考和运用,但要求学生不可照抄。同时,在平时的导学案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部分中,对于学生好的地方要及时表扬并推广,对于不好的地方亦要适时指出,批阅中要注重方法的指导和贯穿,并予以适度的师范。

  (3) 教师复习课与讲评课中对构建知识体系的具体运用

  在复习中要学会合理地运用知识体系整合教材,并引导学习形成整理历史观;

  比如,在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复习中,虽然内容分布在三课,但我们可以通过知识体系的构建将它分为彼此联系并按时间顺序滤清的三部分内容:为加强皇权,解决相权与皇权矛盾的中央官制变化;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地方官制变化;为了解决制度中的人事问题,而采取的选官制度的变化。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使学生更易于掌握和理解,复习效果得到极大的提升。

  另外,在题目讲评中也要贯穿知识体系的运用和方法点拨;以下题为例,我们来看知识体系在解答题目时候的作用。

  (2012·潍坊期中)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 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在这道题的解答中,部分学生因为不能正确的区分专制皇权和中央集权的概念,因而做错,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依据专制皇权和中央集权的概念范畴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形成知识体系,这道题的难度会大大降低。因此在题目的讲评中,要适时适度的贯穿历史知识体系的运用,使学生不但能够意识到历史知识体系的重要性,更能够有效地利用历史知识体系解答问题。

  (4) 尝试构建三维历史知识体系

  历史的发生是立体的,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一样,据此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式知识坐标系

  何为历史知识体系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在本课题的结题论文的一开始,对于题目的解读是必须的。故此,首先对历史知识体系做一说明。

  “高中学生历史知识体系”是指高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能够将一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影响完整勾勒;对其背景进行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外交、社会等方面的归类分析;能对其影响进行国内的、国际的、积极的、消极的概括;同时能将一课、一单元、一册书、三册书的知识系统总结,形成框架。

  这个框架是学生在学习与复习中对自己知识回顾的一个重要工具,但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与认知能力等方面的诸多不足,决定了学生对于许多历史知识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的背诵和再现层级,对于必要的整合与归纳还不熟悉。而本课题的研究即是针对这一问题。

  本课题主要针对高中文科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能有效的整合所学知识、形成历史知识体系的问题而展开,同时也希望通过课题的研究,使一线教师更易于整合必修与选修课本内容,在教学中更轻松的调动各部分知识,引导学生形成历史学习中的联系性思维;对学生而言,本课题的研究可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更牢固的掌握各部分知识,并熟练缕清各知识之间的联系,亦可使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更熟练的调动知识解决问题。

  高中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原因

  1、应对初中历史教育通史体系薄弱与高中模块教学的脱节

  在初中教学中,历史是作为副课对待的,尽管教材的编写是通史体例,但由于对于历史的不重视,许多学校直到初三时才会因为中考的原因进行突击式的历史教学,但大多是轻描淡写地勾画一些知识点,学生囫囵吞枣,似懂非懂的进入考场,毕竟在政史合卷中,历史也仅有可怜的40分而已。薄弱地初中历史教学导致了学生通史基础知识的欠缺,许多学生连基本的时间、人物和事件都分不清楚,更有甚者甚至不知唐太宗是哪个朝代的皇帝,这是初中基础不牢的表现。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随着2004年课改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推行,各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遍地开花,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等,诸版本虽然各具特色,但都采取模块式的必修+选修的教材编写方式,将高中历史分为必修一(政治)、必修二(经济)、必修三(文化)三册,着重对中外史从三方面进行整体的粗略勾勒;同时,编写六本选修以辅助必修教学,对必修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必要的挖掘和深入。

  这样的教材编写方式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也大幅删减了原来老教材中的诸多陈旧内容,对学生的历史学习确实有一定的好处。但另一方面,教材编写体例的变化,使学生原本就不扎实的初中历史基础不能得到有效地巩固和提高,却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形成对于高中历史的宏观认识,这无疑是人为的拔高,结果揠苗助长,适得其反。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决定了高中历史学习的难度长期居高不下,如何有效地改变这一现状,是每一个一线教师关心的事,而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则对这一现状的改变,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2、培养学生做题调动知识与运用知识的需要

  历史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考察标准是考试成绩,然而,在学生做题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不能充分理解题意,或者不能有效地进行知识联系,或者不能够在调动知识时做到灵活自如,这些问题都限制着学生成绩的提高。

  面对这一问题,通过构建合理的、完备的、简洁的知识体系,能够有效地保证学生做题时调动所学知识完成题目、保证答案的完备完整。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历史综合题的份量在逐年增加,其目的显而易见,除了考察学生的资料阅读与信息获取、分析能力外,更着重考察学生对于所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与勾勒。所以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将成为制胜的关键。

  3、锻炼学生的条理性思维与结构组织能力的方式

  高中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条理性思维,锻炼其结构组织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有所裨益。

  高中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缺乏构建知识体系的习惯与意识,知识体系混乱;

  从调查问卷所反映的情况看来,有53%的同学基本没有做过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之类的事,32%的学生偶尔会构建知识体系框架,只有12%的同学有这个习惯,比例很小,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来,学生并没有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意识,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培养,同时,也体现出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教师的指导在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时至关重要,问卷情况反映51%的同学指出老师从未指导他们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35%的同学的老师偶尔会做一下,只有10%的同学的老师会坚持做,从数据统计来看,一者学生没有认识到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用意,二者教师也未进行适当的强调,更未进行相应的指导,所以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养成这个习惯。

  2、个别学生有构建知识体系的习惯,但欠缺系统科学的方法指导;

  关于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难度,从问卷情况来看,45%的同学认为很难,40%的同学认为差不多,只有15%觉得不费劲,由此可见,超过80%的同学都认为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存在难度,究其原因,应是教师的相关指导缺乏所致。

  3、具备了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习惯和方法,但在运用中不能有效的提取与整合知识,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关于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方法,大括号式居多,超过一半;其次为箭头式,占20%;表格式占18%,其它的回答大多是综合前三方法中的两者或三者,并无太多创新,大多数参考书中均有知识框架,以大括号式居多,掺杂一些必要的箭头式和表格式,学生大多搬来即用,拿来就抄,未做太多思考,所以,往往就囫囵吞枣,不知其味。

  关于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对于历史学习的作用,40%的同学认为效果一般,25%的同学认为比较有效果,18%的同学认为效果很大,只要少部分同学认识到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作用,推测应是平时教师对此指导较少,而学生也无构建知识体系的意识,另外,对于构建知识体系也没有相应的方法或技巧,故而对于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作用没有充分的认识到。

  对于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意见和建议,学生的意见概括起来主要为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加强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方法指导,同时在知识巩固和做题训练时贯穿历史知识体系的运用;第二、每课每单元学习结束后,可以系统的总结该课、该单元的知识框架;第三、给予学生适当的时间来训练如何总结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从整体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尚无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框架的习惯,以前的教师也较少进行相应方面的指导;学生既无相应指导,又无良好习惯,更没有较为创新或简便的方法,认为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框架异常困难;对于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作用认识不足,由此看来,新课程下的加强对学生历史知识体系框架构建的指导及研究对促进历史教学的深化、培养学生的条理性思维等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