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学科>高中历史>

高一下册历史知识点梳理

其芳分享

  高一下册的历史是非常丰富的,同学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应该对有关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高一下册历史知识点梳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高一下册历史知识点梳理一

  一 、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 列举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的变化:

  1)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

  (2)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普及,曲柄锄、大镰、耦犁、一牛挽犁、铁铧犁等推广。

  2. 列举中国古代水利成就。

  (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2)“井渠”:关中农民创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

  (3)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4)唐代:渠堰使负责水利工程管理。

  (5)明清:改进灌排工具。

  3. 生产工具的演变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尺度,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质标志。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主要表现在:原始社会,制造和使用石器工具,后来出现骨制耒、耜、石斧、石锄、石铲等。商西周时期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但有少量青铜农具,后来出现了中耕农具等。春秋时期,开始有小件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秦汉时期,铁农具向边疆传播,普遍使用牛耕、马耕,出现耦犁和耧车。唐朝时期,出现了曲辕犁。

  4. 土地制度的变化

  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土地制度的演变。在生产力水平处于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土地制度是氏族公社所有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西周时期,土地制度逐渐演变成国有制,土地归国王所有;在此制度下,具体推行了井田制

  在春秋时期生产关系变革的基础上,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具有以下特点:(1)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2)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3)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封建国家在不同时期管理和使用政府控制的土地形式,主要有屯田制和均田制等。明朝后期,土地的高度集中,农民提出“均田免粮”口号,说明封建土地所有制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 田庄手工业

  (1)中国传统社会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这种自然经济的特点是,在一个小的社会单元内部,可以基本做到自给自足。田庄就是这样的社会单元。

  (2)手工业在田庄生产经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3)在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农家以耕作为主,兼营副业,就能够满足一般的生活需要。

  2. 丝织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丝织物残

  片和浙江湖州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丝线、丝带及丝织物表明,约在四五千以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出现了丝绸的生产。

  (2)商代,在甲骨文中已出现了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还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商代出土文物中有“玉蚕”。

  (3)周代,《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从事纺织生产的人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及农夫并列,称做“国有六职”。

  (4)秦汉以后,我国蚕业丝织生产进入兴盛时期。西汉初期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桑的政策,促进丝织业发展。汉代在考古出土中先后发现很多技巧高超、品种繁多、图案变化丰富的丝绸实物。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汉代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

  (5)唐代中期以后,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6)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闵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

  (7)明代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

  高一下册历史知识点梳理二

  一、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1. 自然经济的解体及主要原因

  (1) 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它的主要特点是自给自足,即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己的需要。它带有封闭性、保守性,少有活力,抑制商品经济。

  (2) 解体原因:①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虽有所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侵略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及掠夺原料。外国廉价商品的输入,使洋纱取代土纱,洋布取代土布,家庭手工业逐步破产,破产的手工业者沦为过剩劳动力;原料的掠夺、收购和农民购买商品的需求,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可见,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刺激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与特点

  (1) 历史条件: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对小农经济起了很大的瓦解作用,也沉重打击了城市手工业。导致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2) 特点: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因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带来的影响。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土壤中,从一开始就受到双重压迫,在其夹缝中艰难生存。③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特殊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它既有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相对抗的一面,又有与之相依赖的一面。④“先天不足”与“后天畸形”。“先天不足”表现在投资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后天畸形”表现在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且地区分布不合理。

  3. 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的简要过程

  (1) 19世纪70年代前后,近代民族工业首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出现。

  (2) 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新开设的资本在一万元以上的民族资本企业有50多家。

  (3)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大量对中国输出资本的同时,增加商品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人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清政府也调整政策,渝令各省办厂。从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

  4. 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两条途径

  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另一种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此外,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以“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也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基础的发展。

  二、 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国初年形成兴办实业潮的原因和特点

  形成原因:

  (1)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2)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3)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输出和商品有所减少,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特点:

  部门上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1) 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

  (2) 区域上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

  (3) 时间上极为短暂。

  2、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因素:

  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打击;

  官僚资本的压迫是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又一个原因;

  繁重的捐税负担,给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造成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3、影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是民族资本主义步履维艰的根本原因。彻底实现民族独立,是保障民族资本主义独立、正常发展的重要前提。具体因素如下:

  (1) 外国帝国主义的压迫

  (2) 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与束缚;

  (3) 官僚资本主义的政治压迫与经济垄断;

  (4) 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

  (5) 由于上述因素而导致的民族资本主义自身的弱点,如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等。

  高一下册历史知识点梳理三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迁包括“变化中的男女服饰”、“并行于世的中西餐”、“居室建筑的演进”。社会习俗的变迁指的是“习俗风尚的变革”。

  2、变迁的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原本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逐步过渡,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与此同时,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它的影响下发生改变。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

  中国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一方面,传统文化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西方文明又来势汹涌,伴随着这一场拉锯战,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大的变革,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革显得尤为突出。

  3、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4、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5、特别注意,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的: ①第一次变化: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②第二次变化:在1912年,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③第三次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了。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保障的。

  ④第四次变化: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6、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又有一定的稳定性,虽然时代变了,但是有些东西却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完全根除,比如说风俗习惯方面,有些落后的风俗虽然经过了中华民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的涤荡,但还顽固地存在,特别是在偏僻的地区和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另外,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东部和西部、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7、服饰领域出现了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的共同流行;饮食文化中,西餐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餐桌;居室建筑方面,在中式住宅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的建筑理念逐步融入其中。

  8、服饰的作用:服饰除了防寒保暖的作用外,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还与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是身份的标志。

  9、服饰变化三阶段:

  ①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②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③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10、中国四大菜系及形成的原因

  ①中国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②形成的原因: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活跃为各地饮食文化交流融会提供了条件

  11、中国居室建筑的演进,利用下列图示掌握居室建筑演进的过程和特征。

  传统 中西合璧 完全欧化

  12、习俗风尚变革的背景及特点。

  ①背景:近代的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不仅仅在政治上、经济上发生着巨大变革,连习俗与风尚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移风易俗成为时代的潮流。

  ②特点:既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表现出新旧并存的特点。一批属于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被剔除,取而代之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习俗改良后的新习俗,这种新习俗和中国传统习俗共同存在,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