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学科>高中历史>

高中先秦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

其芳分享

  先秦是我国历史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也要学习先秦的历史,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先秦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中先秦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一

  1.奴隶社会的基本特征:①奴隶制社会经历了夏(奴隶制的形成)、商(奴隶制的发展)、西周(奴隶制的鼎盛)、春秋(奴隶制的解体)四个阶段;②政治制度方面,夏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商强化了国家机器,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的争霸战争和铁器、牛耕的出现,使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双双走向瓦解。通过春秋争霸,客观上加快了统一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③文化的灿烂表现为商文化的成熟,春秋时期老子、孔子两位思想家、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等。

  2.春秋战国时期的基本特征: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 (1)政治上:①王室衰微,权力下移,政权逐步掌握在新兴地主阶级手中,他们利用政权力量,进行自上而下的变法、改革,随之各国政治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起来;②大国争霸,战争频繁,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③民族融合加速华夏族逐步形成。 (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井田制逐渐崩溃,封建制生产关系萌生并逐步取代奴隶制生产关系;②生产力:铁器和牛耕的使用;③战国时期,一些国家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文化上:①科技成就主要产生于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领域,如天文历法、物理医学等;②社会大变革突出而集中地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秦汉时期的基本特征:封建社会初步发

  展。 (1)政治上: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确立并得以巩固,官僚制度取代世卿。刺史制度、察举制、郡县制和封国制不断发展;②封建制度的弊端开始显露:外戚宦官专权问题、豪强地主问题、土地兼并问题等;③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版图大大开拓;④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2)经济上:①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③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④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⑤对外贸易频繁、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3)文化上:①秦汉文化具有突出的特点②科技成就突出,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③统治者加强了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外来思想文化(佛教和与之相关的文学艺术)开始传人中国;⑤与“君权神授”等封建迷信思想相对,产生了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⑥史学、文学、雕塑和绘画成就突出。

  【知识体系】一、夏、商、西周兴衰更替六件事1.禹建夏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启继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2.汤灭夏夏桀暴政引起奴隶反抗,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商汤乘机起兵灭夏,建商。3.盘庚迁殷商前期都城屡迁,政局不稳。商朝中期,盘庚迁殷,商朝稳定下来。4.武王伐纣商纣王统治残暴引起平民和奴隶的反抗。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打败纣王,灭商,建立周朝。

  问题:武王灭纣的主要原因条件有哪些?其性质是什么? 解题思路:周文王时,任用姜尚、周公旦整顿政治军事,发展生产,为武王伐纣奠定了基础;纣王暴政引起各属国各部落的反抗;商奴隶阵前倒戈,帮助了周军迅速灭商。武王伐纣的性质是奴隶主贵族领导的推翻暴君的斗争。5.国人暴动 西周厉王贪财好利,搜刮掠夺平民,而且统治残暴。厉王同平民的矛盾激化。前841年“国人暴动”爆发,镐京平民和奴隶等攻进王宫,赶跑厉王。国人暴动后,西周进一步衰微。 6.犬戎破镐京 前771年,西方民族犬戎乘周朝内乱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二、西周分封制、井田制

  1.分封制 分封目的和对象:为巩固奴隶主政权,对王族、功臣,已降附的商代贵族进行分封。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拥有封地的使用权及封地上的奴隶,并世袭;义务包括服从王命,按时朝见周王,缴纳贡赋,派兵随从周王作战。重要侯国:鲁、齐、燕、卫、宋、晋等。影响:巩固了西周统治,扩展了版图,也巩固扩大了井田制。

  2.井田制 周王把土地封赐给诸侯臣下,世代使用,但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这是—种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实际上是周王土地私有制。井田上的主要劳动者是奴隶,他们集体耕种、劳动成果为奴隶主剥夺。

  问题:分封制和井田制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解题思路:分封制是西周社会政治制度,井田制是西周社会经济制度。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反过来巩固井田制。西周通过实行井田制和分封制,巩固了奴隶主统治,发展了社会生产。西周王朝成为经济高度繁荣、疆域空前辽阔的奴隶制国家。

  高中先秦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二

  三、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1.农业和畜牧业(1)三代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农田水利发展;后称“五谷”商周都已种植,甲骨文、《诗经》有载。(2)商、西周使用农具多为木、石、骨蚌所制,有极少铜农具;懂得施粪肥、草木灰和绿肥。(3)商畜牧业占重要地位,饲养牲畜除食用外,有些用于拉车、祭祀。

  2.手工业(1)青铜铸造①三代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但实际上夏青铜器目前发现甚少,商周是青铜时代繁盛时期。②青铜铸造是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商青铜铸造规模大,作坊集中王都,产品供国王、贵族使用;西周发展,产品趋向生活化。(2)商周玉器加工和纺织业发展。(3)陶瓷业:出现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4)商周漆器制造达较高水平(注:我国用漆历史在世界上最悠久,在河姆渡遗址出土过红漆碗)。

  3.商业和交通(1)夏:交通运输有一定规模,交通工具(车、船、橇、梅)种类多。(2)商:重商业交通。商民善经商,故后世将经商的人称“商人”。以贝为货币,商都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3)西周交通进步,镐京至全国有几条宽广平坦的大道。(4)商周时旅舍出现,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5)三代都城为全国政治、交通中心。城市建筑达较高水平。

  四、如何看待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在政治上突出表现为诸侯争霸,分封制的统治秩序遭到破坏和动摇。诸侯争霸战争的实质是奴隶主贵族为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而进行的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春秋无义战”的含义。但是,战争在客观上也起着推动历史前进的积极作用:①加快了统一步伐。大国兼并小国,拓展了疆域,使诸侯国的数目减小,逐步实现了区域性局部统一,为后来的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②促进了民族融合。争霸战争促进了华夏族与周边各部落的交往和融合,逐步形成了以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西方的秦国和北方的燕国为主的民族融合中心,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③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为争霸图强,纷纷改革,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秩序,从而推动了生产的发展。④加速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各国的改革都不同程度地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发展,也为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奠定了基础。

  高中先秦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三

  五、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和成功的原因、启示

  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秦国的商鞅变法是其中最为彻底、效果最为显著的一次。如何认识商鞅变法呢?

  变法的历史背景:①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他们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这是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②各国为赢得兼并战争的胜利,努力寻求富国强兵之道,如战国初期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这是变法运动的社会条件。③秦孝公即位后,痛感秦国力量、地位的卑微(“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发奋图强,下令求贤,决心变法。这是导致变法运动的直接原因。 成功的原因和启示:商鞅变法虽然遭到奴隶主贵族等旧势力的反对,商鞅后来也被“车裂”而死,但变法法令在秦国被保留下来了,秦国从此走上了强盛。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主要有:①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合乎秦国国情,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所在。②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执行坚决,这也是

  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商鞅变法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改革和变法是不会一帆风顺的,但代表进步势力的新事物最终总会战胜旧事物。

  六、“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和结束 战国时期,由于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条件是:①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②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思想家;③激烈的社会大变革和阶级关系变动,促成了各种政治主张的产生和不同哲学派别的形成;④诸侯争霸的政治局面和尚未建立统一的观念形态的思想局面,为诸子百家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宽松的良好社会环境。总之,“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经济基础的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必然反映。 主要学派主张的本质内涵:①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反映的是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也体现了人民要求废除奴隶制、建立封建制的进步要求。②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政治上主张“仁政”,强调“民贵君轻”,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要求宽刑薄税。这在当时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客观上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要求。③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既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对自然斗争力量的加强,又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作为新的生产关系代表的虎虎生气和无所畏惧的气魄。④韩非子继承了商鞅的“法治”思想,也吸收了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他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这给当时的政治改革提供了理论武器;他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主张“以法为本”,用严刑峻法统治人民,表现出战国晚期新兴地主阶级强大之后的专制意识,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有积极的意义。 “百家争鸣”局面结束的必然性:秦王羸政统一中国后,采纳韩非子的学说,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法家思想成为主要的统治思想。随着统一封建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完全确立,适应诸侯纷争局面的“百家争鸣”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土壤;而儒家学派的一些人面对刚刚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还要对它进行指责攻击,就更无法避免遭到被禁的厄运。所以,这种争鸣局面的结束,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百家争鸣局面最终结束的标志,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中先秦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四

  七、秦统一的历史条件首先,战国时期各国封建制度的确立和社会的发展为统一准备了条件。

  问题:怎样理解封建制的确立和社会发展为统一准备了条件? 解题思路:①地主阶级在建立和巩固封建政权的过程中,要求有强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制确立,使统一成为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趋势。(换一句话说,集权与分裂矛盾的解决要求统一。)②经济的发展,使相互交流成为必然,分裂阻碍经济文化交流所以要求统一;而经济的发展又是统一的物质基础。③地主阶级为保护和发展封建土地所有制,也要求强大统一的封建政权。 第二:人民渴望统一。 问题:人民渴望统一的含义有哪些? 解题思路:①广大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结束分裂和战争;②调整生产关系,调动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他们要求有安定统一的社会环境来保证生产,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第三,诸侯争霸客观上减少了诸侯国数目,有利于统一,国家由区域性统统一发展。在长期交往中,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促进了统一。 第四,秦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增强,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第五,秦王嬴政的个人因素,立志于统一,且为之不懈努力。

  八、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加强皇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建立

  问题: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建立的历史条件、内容和特点、历史作用各是什

  么? 解题思路:①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的三公制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②特点是: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官吏而掌握了人事大权。这相对战国以前的分封诸侯制度系统更能有效地行使统治权,具有很大的进步性。③历史根源:一是理论来源为法

  家思想。二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既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封建的地主经济,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来保护他们的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也就是说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反映出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④意义:巩固了统一,维护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对整个封建社会影响深远。与分封制相比,它是一个历史的进步。至于秦朝短命而亡,并非实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致,而是其暴政的结果。不过,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其代表地主阶级反动性的一面越来越明显,并且由于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独断性和随意性,很容易形成专制独裁的暴君。

  2.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指导思想。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应该把握以下几项原则:一是将历史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二是辩证地看待这一历史人物,即既看其“功”的一面又看其“过”的一面;三是全面地看待这一历史人物,此人可能在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作为,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应该忽视;四是确定评价者的阶级立场,同时将历史人物也置于一定阶级立场中去。此外,作为一位君主或一位领袖人物,他已经不完全代表他自己,他还代表着以他为核心的统治集团,他的功过与这一集团的功过是不可分离的,其“功”包含他所统治的臣民的功,其“过”也要包含他所代表的统治集团的过。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我们可以对秦始皇的功过作如下概括: ①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符合人民的愿望,也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和驰道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③秦始皇统一文字等措施促进了文化的统一,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积

  极作用。

  ④秦始皇修筑长城、出击匈奴,对中原经济的发展起到保护作用。

  ⑤秦首倡的一系列中央集权措施,对后世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⑥秦始皇的专制统治为后世专制主义的推行提供了一份蓝本。

  ⑦秦始皇滥施刑罚,滥用民力,以致民怨沸腾,阶级矛盾激化,是暴君的典

  型。 ⑧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既是愚民政策的表现,又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3.秦朝的历史地位 (1)完成统一,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自公元前230—211年,秦先后灭六国;统一西南、东南和南方越族地区,击退匈奴后取得河套地区。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开创的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改进。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秦律对后世律令的制订;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车轨、驰道、邮驿等。 (3)秦朝因暴政而亡国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所吸取,促成西汉初年兴盛局面的出现。秦朝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沉重,结果引发农民起义而速亡。汉初统治者以秦亡为训,实现休养生息政策,导致“文景之治”盛世局面的出现。 (4)秦朝修筑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最雄伟的建筑之一。

  4.秦朝的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的修建,

  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

  (1)积极作用:①用于防御当时匈奴南下,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保障人民生产

  生活起到重要作用。②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③秦朝的万里长城奠定了后世长城的基础,给后人留下了光辉的建筑,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十、为什么说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有着新的发展:①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加强了边防建设,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治理河套;设置“三郡”,加强南疆建设,初步奠定了祖国的疆域,这些都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发展,使全国形成了共同的经济区域,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心理状态,加强了民族凝聚力,为以华夏族为主干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②西汉对匈奴由和到战,安定了北方边郡,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发展;同时,对西域加强了交往,设西域都护加强了管辖,这有利于汉朝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对西南地区,西汉也设置郡县,加强了联系。③东汉继续对匈奴用兵,安定了北部边郡;派班超经营西域,加强了对西域的联系和管辖。因此,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 ◎对和亲政策的不同看法 一种意见持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