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世界历史>亚洲历史>中国历史知识>中国古代史>

母系社会为什么会被淘汰

淑航分享

  母系社会又称母系氏族制社会。氏族社会的早、中期为母系氏族,到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母系社会逐渐被淘汰掉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让小编来告诉你母系社会为什么会被淘汰吧!

  母系社会会被淘汰的原因

  一、氏族的存在必需要靠繁衍,古人类的寿命较短,加上婴儿的高死亡率,捕猎的伤亡,战争,疾病等因素造成死亡率极高,而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氏族社会必需寻找到适合的方式,使血亲繁衍的人口增长率大于死亡率否则就是灭亡。如以母系为血亲认定体系,那就有很大的问题。一个女人一年只能生一个孩子,加上她的姐妹所能产生的有血亲的后代是很有限的,即便男人再多也无用。反过来以父系为认定体系,一个男人即使不用算上他的兄弟,仍可以在随时随地不受限制的繁衍后代,只要有足够的女人就可以保证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二、从现在的基因研究来看,人类的父本一向比较稳定,而母本则多变。这说明,古人类是通过战争消灭其他氏族,杀了男人,保留女人。如此看来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女人的生育特性决定了一个氏族依靠女人来维持血脉的话需要一大群,是很大的一群。而一个氏族领依靠男人来维持血脉的话那怕这个氏族只剩下一个男人,理论上讲只要他能掳到足够的女人就能实现复兴。所以父系社会的战争一定是杀光男人留下部分女人,这是氏族生存的需要。

  三、原始人未形成伦理,强壮的自然的成为领袖和主宰者,女性相对男性太弱小,生理、心理上的攻击性,侵略性都不强,如何使更强的男性臣服?古人类对氏族以外的任何东西都充满敌意和恐惧,特别是同类,在自己的地盘上决对不能容忍其他氏族生活,战争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唯一手段。军事首领必然成为氏族的保护者,很难想像女人来充当军事首领。。

  所以我很难理解母系社会的形成,我猜想可能从来没有正真的母系社会,只不过因为当时男人从事的工作是高度危险,寿命很短。而女性相对安全,寿命较长,特别是子女多生存经验足的女性受到氏族内部的尊重而成为首领。……而氏族的基本构成还是以父系为准的。如果父系与母系并存的话父系很容易成为人口兴旺发达的氏族,母系则十分困难。在竞争中必需淘汰掉。

  母系社会的特征

  母系氏族婚姻和氏系基本特征为:始终以母系血缘关系为纽带。婚姻形式在早期是群婚。由于实行外婚制,夫妻分居在各自的母系氏族中,婚姻生活采取丈夫走访妻子的形式,子女从母居,属母方氏族,世系和财产继承从母系计。到了母系氏族繁荣期,由于对偶婚的出现和逐步巩固,丈夫迁到妻方氏族从妻居。

  (也有很多国外学者认为,没有确切考古证据表明群婚制度在50万年前~3万年前一直广泛存在,子随母姓是一种可能,但不表明可以得出群婚的推论,此点不严谨)

  两极世界理论分析指出,虽然母系氏族的建立并不能说明新人比其前人的进化方式有了质的发展,但是比起类人猿更随机、更简单的原始群来说,组织化程度更复杂和更稳定,人类有了相对安定的生存环境。

  母系社会的形态

  新石器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旧有氏族的狭小格局已不适应新的形势。生产工具的改进以及劳动技能的熟练,使人们以比较小规模的集体为单位从事生产成为可能。在这样的集体中进行生活也更便于管理。于是,随着人口的增殖,原来的氏族除继续分离出血缘氏族之外,在氏族内部又出现若干母系亲族。

  婚姻形态也有所改变。还在群婚制盛行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存在某种或长或短时间内比较固定的成对配偶的同居。以后,由于妇女主动要求比较长久地与某一个男子结合,于是就逐渐向对偶婚转移。对偶婚形态下的夫妻关系不是独占的同居,两性的结合仍比较松散,多采取以女方为主的男方走婚形式。

  纳西族的母系亲族世系以母系血统关系为纽带。在对偶婚的情况下,因子女从母居,男配偶也不甚固定,世系也只能按女方计算。即由母祖传给母亲,再由母亲传给女儿,依次类推。当地谚语说:“无男不愁儿,无女水不流”。“生女重于生男,女儿是根根”。妇女关系到母系亲族能否长久绵延。若没有女继承人,母系亲族就面临绝灭的危险。所以,纳西族人把女儿的出生视为值得庆贺的大事。相比之下,男孩子出生就远为逊色。父权社会是重男轻女,母权社会却是重女轻男。其差异就在于,父权社会以男性计算世系,母权社会则以女姓计算世系。

  按母系计算世系,是母系亲族最重要的特征。

  母系亲族有过继养女的传统习惯。当母系亲族没有女继承人时,全族都会焦灼不安,族长要召集全体成员商量,并决定向其他人口众多的母系亲族请求过继养女。对方如果同意,就接受礼物,并在本氏族举行祭祖仪式,宴请氏族的成员,向大家禀报将本亲族女子过继给外亲族为养女的缘由。氏族首领为该女子祈祷,并祝福她去外亲族后,多生子女,延续后代。迎受养女的亲族也要举行祭祖仪式,向祖先禀告增加新的成员,并为该女更换姓名。然后,亲族成员共餐,同庆同乐,以示祝贺。养女在新的亲族中与其他成员享有同等的权力和义务。成年后,如有威信和能力,也可以主持生产和生活。

  接收养女,是面临绝嗣险境的母系亲族得以传宗接代转危为安的重要手段。

  小孩子在长大之后,要举行成年仪式。因为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自小从母亲居住,并由母亲和舅舅抚养,所以其成年仪式也要由母亲和舅舅操办。

  古人生活条件艰苦,寿命较短,性成熟也早,故小孩子到13岁便步入成年。在此之前,他们不算社会的正式成员,也不享受亲族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在成年人的心目中,小孩子还没有灵魂。成年仪式在每年的正月初一举行。亲族的成员聚集在火塘附近,祭祖之后,成年男女脱下孩提时所穿的麻布长衫,换上成年人的正式服装。女人上着短衣,下穿百褶裙,戴包头。男子戴帽,穿长袍和裤子。所以这种仪式又可称作穿裙子仪式和穿裤子仪式。仪式结束后,亲友纷纷向姑娘和小伙子赠送礼品,并向他们致以良好的祝愿。举行成年仪式的习俗,不仅纳西族长久流传,历史上其他民族也多有实行。

  成年仪式是纳西族少年一生的转折点。从此以后,他们将同亲族的其他成员一样,享有各种权利和义务,也可以结交异性朋友,开始婚姻生活。对母系亲族而言,则增添了新的成员,加强了亲族的力量,是亲族繁荣昌盛的标志。

  母系亲族实行外婚制。外婚制多以走访婚的形式进行。妇女有自己的居室,接待来访的男配偶。男子夜晚至女方住宿,清晨即离开,返回自己所在的母系亲族生活和劳动。这种走访婚对男女双方都没有任何约束。如果情投意合,配偶就比较固定,延续的时间也长。若感情破裂,随时离异,双方毫无留恋之情。但是配偶双方绝不能属同一亲族。据调查,纳西族至1956年民主改革前夕,仍盛行走访婚。如永宁平坝六乡1,749个成年男女中,实行走访婚的有1,285人,占成年人总数的73.5%。实际上,当时过其它婚姻生活的人,都可能或长或短地经历过走访婚生活。

  因为实行走访婚,男女之间离异无常,加之男子暮至晨归,所以子女一般很难确认生父。子女由母亲抚养,父亲并无抚养子女的义务。父与子不是同亲族的人,因而从世系上也就没有共同的血缘纽带,即使相见,亦如陌生人。在母系亲族里,凡是长辈的妇女都是自己的母祖或母亲,长辈的男子则是自己的舅祖父或舅父。在当地纳西族的亲族制度中,长期以来就没有父子关系的概念,因而也就没有父亲这一专用名词。因为男子的子女都在别的亲族内,所以,男子是没有自己子女的。由此可见母系血缘的传统观念之深。

  母系亲族的财产属集体所有。房屋、牲畜、工具等固定资产,归集体使用,仓库也是统一的。亲族成员共同劳动,平均消费。财产也由母系亲族世代继承,任何个人不得独占。但一般的生活用品和装饰品则由个人享用。

  每个母系亲族都有族长,称作达布。达布由能干有威望的老年人担任,以妇女居多,主持亲族的生活和生产以及宗教祭祀活动等。达布与亲族其他成员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是所承担的责任却十分重大,遇有紧要的事情还须与亲族成员商量。据调查,温泉乡瓦拉片17个母系亲族在1956年民主改革时有14个妇女担任达布。忠实乡巴奇等6个村落的88户纳西族,有50户由妇女担任达布,占总户数的56.8%,男子担任达布的38户,占总户数的43.2%。

  亲族的强弱与达布的威望和能力紧密相关。达布威望高,能力强,亲族成员之间必定和睦,生活安定,生产也顺利,亲族自然兴旺繁盛。达布若威望不高,能力又差,亲族必定衰竭不振。受亲族的母系传统影响,妇女的威望和能力一般强于男子。

  母系亲族多以某一代达布的名字命名,充分反映达布对亲族的重要性。但也有以地点或动物的名称命名的。前者当因该亲族久居某地而定,后者则可能与图腾信仰有关。

  永宁纳西族的母系亲族成员集中居住。房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老年人和少年的住处,也是亲族成员共餐和公共活动的场所。另一部分则供已婚妇女接待男配偶之用。公共住宅多由四栋房屋组成,院落宽敞。正房较大,有一层,分为正室、上室、下室和后室。东西厢房和门房为二层楼,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堆放柴草。老年妇女和少年住在正房的正室内。这里也是亲族成员共同进餐和集会的地方。老年男子住在上室。凡属婚龄妇女均有单独的房间,称为客房。顾名思义,当为接待来访的男配偶而设。客房一般安排在东厢房和门房的上层。外亲族的婚龄男子来本亲族过夜,本亲族的婚龄男子自然也要去外亲族住宿。所以,亲族内一般都没有婚龄男子单独的房间,如婚龄男子在外亲族未寻到女配偶,因而没有住宿之处,必定受到人们的嗤笑,只能在草棚中熬度漫漫长夜。

  母系亲族有公共墓地。凶死者土葬。凡属正常死亡者则实行火葬。骨灰装在麻布口袋中,按辈份、性别,老者在上,少者居下,男左女右,依次安放在坟山的石岩下或树洞中。若干年以后,骨灰袋散碎,人们再将凌乱的骨灰堆积一处掩盖,形成不分辈份和性别的合葬坑。亲族的成员生前由共同的母系血缘关系集中居住,死后依然按母系血缘关系掩埋在同一个墓地。没有夫妻合葬,因为男配偶是外亲族的人。

  每个母系亲族都供奉自己的祖先,但是没有崇拜的偶像,而是以火塘上方的锅桩石为代表。传说祖先死后去北方,但是灵魂还常返归故里,住在锅桩附近。达布每日三餐都要向祖先献食。逢年过节,还由达布祈祷,杀猪祭祀,躬请祖先回归。届时,以猪血染红11根树枝,9根放在房顶上,树枝尖端朝向北方,另两根则弃置于房后。习惯认为,这些树枝是指引祖先归来的标志。还有些祭品抛在野外,如被老鹰吃掉,则认为大吉大利。否则还要另选吉日再祭。某些祭品在供奉祖先后,由亲族成员分食。

  母系亲族是氏族内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单位,实际上也就是缩小的母系氏族。母系亲族的人员不多,一般七八人,多者也不过二三十人。永宁纳西族母系亲族的翔实资料,使我们得以窥知母系氏族社会的概貌⑧。考古发掘展示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真实情景,并使古代文献的有关记载和民族学资料得到充分的验证。


猜你感兴趣

1.上古八大姓氏

2.母系社会的形成

3.历史上真实的女儿国

4.女娲造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