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什么会败给韩信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悲情项羽,最终还是别了虞姬。这一切的源头居然是韩信。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的项羽为什么会败给韩信,一起来看看吧。
项羽败给韩信故事详细解读
一场旷日持久的楚汉之争,终以西楚霸王项羽的兵败自刎而落下帷幕。当汉高祖开国奠基以书写中国历史上大汉王朝的壮丽篇章之时,又有多少人为昔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一代枭雄项羽的悲壮结局而唏嘘感慨。
世人只道项羽败给了刘邦,又有谁知其实项羽败给韩信,想来垓下兵围之际,韩信以一支洞箫一夜吹散了项王的八千子弟兵,项羽又岂会想到,自己英雄一世,竟会惜败于这个曾经在市井之中受过屠夫胯下之辱的懦夫。
项羽败给韩信,与其说败在智谋,不如说败在眼界格局。
项羽乃盖世英雄,天生神力,武艺超群,同时手握西楚百万大军,是一位登高一呼从者如云的霸气领袖。这样一位身居“神坛”之上供人仰望的人物,却有个致命的弱点:丈夫能伸不能曲,难以承受挫折。
项羽不光自己承受不了挫折,更视他人的一时受挫为人生奇耻大辱,好比韩信过去曾从屠夫胯下钻过的可耻经历,在项羽眼中简直是永远无法洗去的污点。韩信在项羽麾下一直不得重用,很大程度上与这段经历有关。
项羽败给韩信,实因性格所致。比之项羽,韩信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种英雄,他懂得审时度势,在一时失意时收敛锋芒,决不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上纠结,他心中有更大的世界,不会轻易挥霍自己的情绪,所以他度过了人生的低谷,以“齐王”的身份王者归来。
而面临同样挫折的项羽,却选择了成全自己的气节,将一腔热血与悲愤尽付涛涛乌江之水,虽成一曲壮志悲歌,却连从头再来的机会也失去了。
项羽的墓地在哪里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下相人(今江苏宿迁)。项羽,生长八尺,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曾说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壮语。虽然年纪轻轻便灭了秦国,可最终还是楚汉之战中败给了刘邦,那么刘邦将项羽之首葬于何处,项羽墓在哪里。
说起项羽,人们都知道他的丰功伟业,项羽墓在哪里,可能就很少有人知道了。项羽24岁时便跟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最终灭了秦国,自称为西楚霸王。从此便与刘邦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其间屡战屡胜,而刘邦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战败当中吸取经验教训,慢慢壮大。最终项羽就因自己的一意孤行,狂妄自大和持续出战,落得一个在四面楚歌声中自刎于乌江的下场。
虽项羽已死,但其手下李并不知,依然与汉军作战,刘邦告诉他项羽已大败,劝其投降,李不信,刘邦便拿项羽之首给其看。最终,以将项羽之首厚葬于华山之阳为交换条件,李率众投降。李厚葬项羽后便自刎与墓前,人们就将其安葬在霸王墓东,碑文便刻了"有李从王死,实附葬焉"。楚霸王项羽墓(头葬地),“华山之阳”就是现在的东平县旧县乡旧县三村东侧高台地上,而后人把临近霸王墓的山称为大王山,山峪称作大王峪,并每逢节日,当地百姓便自发上山祭拜项羽。
项羽在秦始皇出行时说的取而代之故事
项羽取而代之是说的项羽少年时代的一个小故事。项羽是秦末汉初一位称雄一时的霸主,更是一位骁勇善战的武将,项羽少年时代就拥有非同一般的志向,表现出了与很多人不同的看问题的方式和方法,项羽取而代之讲述的就是项羽的与众不同的看法,也说明了项羽自幼就具备了领导人的气质,下面就说一下这个小故事。
秦始皇时代皇帝是至高无上的,是受命于天的,是一般百姓无法企及的神一样的人物,但是在项羽的心中却不是这样的。秦朝的时候秦始皇总是喜欢巡游四方,有一次秦始皇巡游到了南方,秦始皇的车马仪仗路过会稽,也就是今天的浙江一带,众多的百姓站立在道路的两边看着秦始皇的车马仪仗浩浩荡荡、威风凛凛的通过,少年的项羽与自己的叔叔项梁也在路边的群众之中,这个时候项羽看着秦始皇的车马仪仗队伍说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也!”
项梁听了吓了一跳,立即用手捂住了项羽的嘴,并说:“别乱说!你不怕全家合族都要杀头吗!”虽然项梁表面上这样说,但是从内心里开始对项羽刮目相看,觉得项羽是一个可以成就大事的人,其实当时在项梁的心中早就已经有着想要推翻残暴的秦朝的想法,只不过项梁的心思没有像项羽那样说出来罢了。后来项梁与项羽投身到反对秦朝的战争之中,项羽后来凭借着自己的勇猛和智慧推翻了秦朝,项羽取而代之的预言被项羽自己实现了。
著名典故鸿门宴中项羽性格如何
鸿门宴无疑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一盘大棋。通过这顿杀机四伏的饭局,楚汉双方核心领导层实现了第一次正面照会和无声的较量,为日后的逐鹿天下完成了一场精彩的预演。鸿门宴最终以项羽的错失良机,刘邦的全身而退告终,军事范增见此情景,不禁仰天长叹曰“竖子不足与谋”。剧情发展至此,鸿门宴项羽性格也因此而暴露无遗。
令范增气愤失态至此的鸿门宴项羽性格究竟为何?具体来说有三点。
一为刚愎自用。在范增授意项庄刺杀刘邦之际,屡次暗示项羽,他却犹豫再三,最终选择了视而不见。在项羽这个自负光明磊落的英雄眼中,似乎还不屑于用这种暗箭伤人的下作手段除掉政治对手,却不知,因为他的刚愎自用,全然辜负了亚父的一番苦心,也忘记了“纵虎归山后患无穷”的古训。
二是养奸贻患。都说项羽任人唯亲,致使手下终将都无法全心全意为其效力,作为军队的核心领导,项羽的这一性格特点无疑是自掘坟墓的主要因素。只因项伯是他叔叔,连出卖情报、挺身掩护政敌这种性质的错误都可以不加责罚,也难怪范增看在眼里会气得一口老血噎在胸腔,破口骂出那句怒其不争的话来。
三是感情用事。对于持盾闯入的刘邦的参乘樊哙,项羽颇有英雄惜英雄的赏识之意,因此才会命左右侍从又赐予美酒又赏猪腿。然而欣赏归欣赏,这樊哙毕竟是敌方阵营的人物,此番闯入亦是为了护主而来。可惜项羽只顾沉浸在自己无聊的情感当中,完全不知审时度势,足见鸿门宴项羽性格中狭隘的一面。
项羽的个人悲剧性格是什么样的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用在项羽身上最是恰当不过,因为历史上项羽一向是以悲情英雄的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的,这取决于项羽的悲剧性格。
项羽的悲剧性格之一——骄傲自大,目中无人。项羽自幼出身在一个武将世家,力大无比,周边无人可及,于是项羽便洋洋得意起来,他的叔叔项燕劝他多读书,他却说要学什么万人敌的学问,结果自然是不学无术。项羽相比于刘邦来说,出身自然高贵的多,但是最后却沦为武夫,实在令人可惜。
项羽的悲剧性格之二——独断专行,不善纳谏。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一战成名,立下赫赫战功,被称为西楚霸王。但是这位天下霸主的周围却没有几个像样的谋士,只有一个亚父范增,即便如此项羽也不过是表面上尊重范增,实际上嫌他谨慎过度,胸无大略,但这恰恰说的是项羽自己。在著名的鸿门宴中,范增几次对项羽使眼色要杀掉刘邦这个最大的敌人,但是项羽都无视,气的范增大骂项羽。在平时的作战中,项羽往往独断专横,从来不开军事会议,往往只按他个人的意志办事,连将士们的忠言也听不进去。
项羽的悲剧性格之三——重视面子,缺乏远见。项羽最后在乌江自刎,原因是无颜见江东父老,这也太在乎面子了,其实那时候,项羽的威望还在,如果渡江再重新召集部队,东山再起,未必不能成功,但是项羽却目光狭隘,最终成为悲剧英雄。
项羽被刘邦毁约事情由来是怎样的
项羽被刘邦毁约,说的是楚汉争霸初期,刘邦和项羽之间的鸿沟之约。公元前二百零三年项羽和刘邦签订以鸿沟为界限划分势力范围,互不侵犯,古语称“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随后,刘邦听从张良建议毁约,合围项羽,最后逼死项羽。
项羽被刘邦毁约的前提是鸿沟之约的签订,当时刘邦是被逼迫的状态。汉高祖四年,西楚的都城都已经被刘邦打下来了,项羽被汉军从后方包抄,楚军面临着进退维谷的境地,项羽于是派人挟持了刘邦的爹刘太公,拿刘太公当人质。刘邦一看父亲被抓,无奈之下只能和项羽签订鸿沟约定,鸿沟以西属于刘邦,以东属于项羽,不得随意越界,不得开展军事行动。刘邦签订了协议换回了老爹,但是内心十分窝火,这埋下了项羽被刘邦毁约的种子。
伴随着地方势力不断碰撞,张良随后建议刘邦毁毁约,刘邦正有此意,于是两人一合计,开始谋划毁约事项。刘邦召集诸侯穷追猛打,但是诸侯谨慎没来,刘邦率领自己的本部击败项羽。诸侯一看,这形势是刘邦赢定了,纷纷下注,刘邦趁势厚赏诸侯,召集百万汉军合围项羽,项羽被逼到了乌江附近,恨然自刎。
项羽被刘邦毁约清晰地看出了两人的性格特点,项羽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崇尚暴力,但是智谋不足,刘邦狡诈,善于用人。这两个人,一个适合为君,一个适合为将。
猜你感兴趣:
1.关于项羽的事迹
2.项羽是什么生肖
3.关于项羽的材料
4.关于项羽成语故事
6.项羽乌江自刎
上一篇:宋夏战争爆发的根源是什么
下一篇:张作霖是在哪里出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