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俄国废除农奴制和美国废除奴隶制的不同
俄国发生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而美国史上也废除了南部种植园的奴隶制,两国都为废除奴隶制而做了改革,那两国之间的改革有什么差异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的俄国废除农奴制和美国废除奴隶制的不同,一起来看看吧。
俄国废除农奴制和美国废除奴隶制的不同的论文
内容摘要:19世纪中期沙皇俄国与美国都废除了各自国家的奴隶制,俄国是通过1861年农奴制改革,美国是通过1860—1864年的南北战争来结束奴隶制的,为什么俄国能采取改革而美国要采取战争的方式来废除奴隶制。本文从两国奴隶制特点的不同、政治体制的差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军事制度和战争的影响、民族心理和思想文化的差异、地理环境及林肯与亚历山大二世为代表的统治集团的影响来分析。
关键词:俄国农奴制 美国种植园奴隶制 废奴 1861年改革 南北战争
一、两国奴隶制特点的差异对两国采取不同方式的影响
以黑奴劳动为基础的美国奴隶制经济,一开始就依赖资本主义市场,是资本主义社会大生产链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组成部分。它的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原动力是追求剩余价值,增殖财富。它不同与古典奴隶制而属于商品奴隶制。为了从奴隶身上榨取每一滴血汗,它比古典奴隶制带有更大的残酷性。它是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落后因素。
俄国封建农奴制特点是“第一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农奴制的领地必然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和闭关自守的整体,同外界很少联系。地主为出卖粮食而生产粮食(这种生产在农奴制后期特别发达)这是旧制度崩溃的先声。第二在这种经济下直接生产者必须分得生产资料特别是土地,同时他必须被束缚在土地上,否则就不能保证地主获得劳动力。第三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是这种经济制度的条件。第四技术的极端落后和停滞是上述经济制度的前提和后果。”[1]
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美国的奴隶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定后,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完善的前提下形成的,是一种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品奴隶制。只不过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在北美资本主义制度下残余下来的某些落后因素。它是因为北美殖民地独立后因领土不断扩张并且大肆屠杀印地安人导致、劳动力极度缺乏,于是“三角贸易”应运而生,进入19世纪“在1860年以前美国种植园奴隶制既‘资本主义的赘瘤的形式’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在起发达的机器阶段的一种结构而存在”[2]是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落后因素,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19世纪起负面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严重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美国只能通过战争的方式来消灭起内部的落后因素。
俄国封建农奴制自15世纪来开始使农民农奴化直到17世纪中期,这种现象恩格斯称之为“再版农奴制”但再版的农奴制并不同于欧洲13、14世纪前的农奴制,这一时期的俄国农奴制因国家统一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要求自给自足的农奴制经济逐步适应新的国内市场,并向国内和国外市场提供粮食,而粮食一直是俄罗斯对外贸易的主要出口货物。在19世纪后地主为出卖粮食而生产粮食的现象以非常普遍为了获取更大利益,一部分地主阶级便开始用雇佣劳动代替农奴劳动,这样便从内部使农奴制逐渐崩溃。而这一部分地主又与统治阶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就有利于沙皇政府采用自上而下的改良方式解决农奴制问题。
二、两国政治体制上的不同对两国采取不同方式的影响
(一)美国方面
美国的形成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建立有很大不同,他没有经过封建社会,是英国在北美的十三个殖民地通过独立战争自上而下推翻了英国在殖民地的统治建立起来,于是美国是先有各州的自治政府之后才有联邦的中央政府,因此在1787年美国宪法颁布后美国虽然是实行联邦制的国家但由于当时州权思想的盛行这样在美国新宪法中关于主权所在问题和各州自由退出权问题都未能作出有利与中央的规定,使得内战前很长时间内拥护州权派和拥护集权派的争论不能解决,且双方都曾利用新宪法中关于各州自由退出权问题未规定以退出联邦来威胁联邦政府,“……这样一来不但制宪代表所希望的中央对与各州所处的最高地位在事实上未能实现,既纯粹联邦制下所应有的条件也没有真正具备,联邦制本身的基础也没真正确立。此时美国所谓联邦制,实际上很像一群独立的国家联合体,而不是真正联邦制下的国家。”[3]这样各州始终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并且美国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实行三权分立的政体,总统与国会和最高法院相互制衡,在19时美国总统的权力并不大,国会掌握实权。
而美国国会的权力又集中在参议院的议员手中,且由于在1787年制定宪法时为了照顾小州的利益,规定无论大小各州参议员一律两名,在南北战争前由于北方自由州与南方蓄奴州的数量相等,这样南北双方在国会内形成一种均衡,便使得南北双方能暂时和平相处,但随着西进运动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州加入联邦,对这种均衡形成冲击,但由于北方资产阶级还需要工业原料在南方还有大量的贷款,于是对南方一次又一次妥协退让,在1819年达成“密苏里妥协案”1854年颁布《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可无法满足奴隶主的野心,双方在西部领土上的争夺日趋激烈,南北均衡逐渐破坏。北方资产阶级以无法容忍奴隶制的存在。并且在内战前夕美国总统是出身于南方的布坎南总统,这样联邦中央政府被南方奴隶主控制,使得南方能顺利积累物资和军火,增强实力,而中央政府又没办法制止这种行为,这样一来一场平叛的战争不可避免了。
(二)俄国方面
19世纪的俄国是欧洲领土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当西欧主要国家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工业革命时,俄国仍是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俄国自彼得一世改革后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异常强大,沙皇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是俄国地主的总头目,他既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又是全俄的主宰,具有无限的权威,全国任命必须绝对服从,并且沙皇用军队和警察等国家暴力机关来维护统治。一旦农奴发生暴动分驻各地的军队立即前往镇压,沙皇政府还实行书刊检查制度,限制人民的出版、言论自由。由此可见沙皇制度的国家机器是十分强大的。这些国家机器的使命是维护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制度,这为沙皇政府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提供了条件。
在俄国对待农奴制问题上俄国一直存在两种道路,一条是农民和革命主义者为主的主张进行自下而上的革命道路废除农奴制,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另一条是以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地主也对沙皇专制制度不满,鼓吹走改良的道路。这样俄国资产阶级便产生了分裂,无法集中力量来反抗沙皇专制政府。在五、六十年代革命民主主义者进行了大量的革命鼓动活动,“1858年有86次暴动,1859年有90次,1860年有108次,这些暴动表现在以反抗整个农奴制度为目标,而不和以前一样单为反抗个别的地主,各地农民都拒绝履行‘强迫劳动’及支付‘免役税’并对派往镇压的官吏和军队进行抵抗”[4]这使得俄国出现了革命的形势,但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且由于沙皇还拥有着强大的军队和警察等国家暴力机关能有效的镇压农民起义,于是革命形势没有演变为农民战争。这让沙皇政府能够自上而下进行有利于地主的改革,从而能缓解矛盾进而瓦解了可能进一步发展的革命形势。早在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就第一次提出了要废除农奴制,他说“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不幸的是由于这种敌对情绪,发生了一些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我相信,我们迟早会解决这个问题,我想诸位会同意我的意见的,因而自上而下解决要比自下而上解决好得多”[5]。
三、两国关系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同对两国采取不同方式的影响
(一)美国方面
在19世纪前期美国通过购买、武装颠覆和发动战争等手段不断地进行领土扩张,直到19世纪中期,美国领土从大西洋沿岸扩张到太平洋沿岸,领土从1783年的200多万平方公里扩大到内战钱的780万平方公里。
领土的不断改扩张,大大刺激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工业生产在世界生产中所占的百分比从1820年的6%提高到1860年的15%增长了两倍多。在1860年前美国铁路网已达到四万八千公里,并且北部各州在经济上大大超过了南部,迄内战爆发前,北部的铁路网比南部长一倍(北部为32000公里,南部为16800公里)北部有130万产业工人,南部则有20万。北部工业企业的资本达85000万美元,南部则为17000万美元。到1860年美国工业占世界第四位”[6]但正由于南方片面发展种植园奴隶制,再加上扎棉机的发明和西欧及美国北部开始了工业革命,对棉花需求量陡增,从而使种植棉花有利可图。于是南部以牺牲工业为代价大力发展棉花种植业,大量的购买黑奴残酷的剥削奴隶来获取高额利润,这使得在18世纪末已趋于消亡的奴隶制又重新繁荣起来。
但是南北经济中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北部需要大量的雇佣劳动力,南方奴隶主却把几百万黑奴禁锢在种植园内;北部需要大量的棉花等工业原料,南部奴隶制经济却带有殖民地经济性质,产品多销往英、法等国;北部需要南方作为商品销售市场,一贫如洗的黑奴却无力购买任何工业品;北部资产阶级需要提高关税以保护自己的工业,控制联邦政府的南方奴隶主却极力降低关税以购买廉价的外国商品。”[7]而南北双方斗争的焦点围绕西部领土问题展开,由于领土的不断扩张美国掀起了“西进运动”不断有新的州加入合众国,种植园奴隶主力图增加蓄奴州,是因为奴隶主的资金主要用来购买奴隶和土地,所以无力改良土壤,只能对土地实行掠夺式耕作,导致一块土地在几年后便失去地力而无法继续耕作。因而“不断扩张领土,不断扩张奴隶制度到旧界之外,却是联邦各蓄奴州的生存规律”[8]这样美国新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旧的生产关系既南部奴隶制的存在发生激烈矛盾,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奴隶制的严重阻碍“当前南部与北部之间的斗争不是别的,而是两种制度即奴隶制度与自由劳动制度的斗争,因为两种制度再也不能在北美大陆上和平共处,它只能以其中一个制度的胜利而结束。”[9]
(二)俄国方面
在19世纪中期俄国仍以自给自足的封建农奴制经济占主导地位,但此时俄国农奴制以走向衰落,是由于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促使商品经济从内部瓦解着俄国的农奴制经济。如“谷物的商品率在19世纪初为10%,到19世纪中叶增加到20%,这样地主的农民越来越多地与国外市场发生联系。中央黑土省份成为商品粮食的生产和贸易基地,除商人外贵族也直接参与粮食贸易。农民经济是小商品经济,在粮价上涨的刺激下,农民也越来越多地把剩余粮食和畜产品运往市场,以换取货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被打破。”[10]于是土地也逐渐商品化了,土地买卖频繁。随着俄国粮食出口的激增使得地主们为了维护和提高自身利益不断地强迫农民劳动,甚至收回份地,农民几乎成为奴隶,但这样不但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反而使生产率越来越低,剥削农奴已无利可图。社会矛盾不断被激化,破产者增多,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并且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也异常缓慢,在19世纪中叶英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法、美等国的工业革命也正在进行中,而俄国没有一点工业化的迹象。“1860年俄国铁产量为29万吨而德国铁产量在1850年就有40.2万吨,俄国的铁路有1500公里,而英国有1.5万公里,且俄国出口的是农产品进口的是工业品。这一切都表明俄国以逐渐沦为西欧各国的原料供应地。”[11]
这是因为封建的农奴制将农奴紧紧的束缚在土地上,使工业的发展缺乏劳动力,而又由于地主对农奴的残酷剥削使农奴无力购买商品,这又使本国资本主义缺乏国内市场,这都表明农奴制度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障碍。
这些情况迫使沙皇政府不得不考虑如何继续维护自己的统治,他们意识到只有废除农奴制度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才是俄国的出路。因此可以说“改革是由于俄国经济发展的整个趋向而成为必要的,在19世纪中叶时强迫性的农奴劳动在经济上的不利,不论在工业方面或在农业方面,都已十分明显,假如农奴制不被废除则国家生产力再进一步发展是不可能的。”[12]列宁在分析这个问题时也指出“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的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止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中的经济形态。”[13]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
四、美国军事体制和克里米亚战争对两国采取不同方式的影响
军队是国家的暴力机关,是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工具。在19世纪美国由于历史的原因美国没有一只强大的政府正规军。地方治安等任务多是靠各地的民兵,这时候美国联邦政府的正规陆军为13000人。美国总统是全国军队的最高统帅,在内战前夕,美国联邦总统是布坎南总统,他利用镇压印地安人反抗的机会将大部分军队调往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地区,在河西地区布置了12000人的部队,而在密西西比河以东只有1000人的部队。这样南方各州对联邦政府有恃无恐,他们积极购买物资和军火、训练军队且利用布坎南总统大量转移军用物资到南方。而北方对此毫无防备,这就使南方奴隶主觉的有机可乘,增长了南方进行武装反抗的决心。
且在内战前夕,由于南方奴隶主控制着国会,总统也是南方人,军队的高级将领也多是南方人,这些将领纷纷加入南方使南方了解北方的军事部署和实力,这样使得联邦政府在南方筹划武装反抗时一时无法集中全部力量进行镇压,让南方奴隶主们有时间来增强实力,从而一场维护国家统一的平叛战争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1853—1856年俄国和英、法为争夺土耳其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当时土耳其日益衰落,且地处亚欧非三洲的交界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其境内的土耳其海峡沟通海和地中海,俄、法、英等国都想控制海峡,而这涉及到俄国的切身利益,于是俄国与英、法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这场战争是帝国主义间的战争对于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从彼得一世开始,沙俄就南下黑海,向地中海扩张,为此曾发生了几次俄土战争。1853年,俄国借口土耳其迫害东正教教徒,大举攻土,俄土战争爆发。为了遏制俄国向地中海扩张,1854年,英法对俄宣战,克里米亚战争发生。1855年,俄国因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失陷,向英法求和,签订巴黎和约。俄国失去了在黑海保有舰队及在黑海保留要塞的权利。克里米亚战争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俄国社会经济落后。而经济落后的根源又是农奴制的存在。由于经济落后,俄军装备极差,军需不足,从俄国中部调兵所需时间甚至超过英法从国内调兵时间,这必然影响战争的进行。大战爆发,沙俄政府为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进一步残酷剥削农奴,引起农奴的反抗,结果造成后方吃紧,军需不足,大大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在战争中俄国士兵虽然勇敢顽强但是落后和腐败使俄国毫无胜利的希望,恩格斯谈到这场战争时说“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14]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激化了农奴制的危机,和国内矛盾,这样亚历山大二世就不得不提出解放农奴的问题,可是“这不出于任何什么人道的动机,而出于纯粹的国政的打算克里米亚战争后农民解放问题特别尖锐的被提出来,各省发生的火烧庄园事件,乃是对沙皇政府的警报,并迫使沙皇政府去推动改革的事情。”[15]
而此时沙皇专制主义的国家机器仍十分强大,全国有数以百万计的军队供其调遣,能迅速的镇压人民的反抗,但同时此起彼伏的农民暴动又使沙皇专制统治面临严重的危机,于是统治阶级就不得不考虑用何种方式来维护统治“连大臣和沙皇在内的政府人员自己都意识到专制体制的摇摇欲坠,并竭力寻求各种机会来改善这种根本不能使他们满意的处境。”[16]同志阶级逐渐认识到要防止革命只有废除农奴制才是俄国的出路,他们意识到必须立即进行改革,没有时间再耽搁了。于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不可避免的展开了。
五、两国思想文化、民族心理和传统对两国采取不同方式的影响
(一)美国方面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其文化带有多元性的特征,其文化不仅是对欧洲文化的继承,更是对欧洲文化的发展。当美国先民们从欧洲到新大陆那种艰苦环境使得美国人更注重个人英雄人物主义和崇尚自由主义而非权威主义的思想观念。而且美国的独立是在启蒙思想下产生的,“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当奴隶制在大多数地区已经废除而在美国南部蓬勃发展时,这种情况是与世界历史潮流和人民愿望相违背的。
正因为这种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对美国人民思想和心理上的影响社会上许多进步人士都反对奴隶制要求废除奴隶制,于是废奴运动在美国北部迅速兴起。早在19世纪年代北部废奴运动以形成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1833年全国性废奴组织“美国反对奴隶制协会”成立,出现了一大批废奴运动的领袖,并且组成了“地下铁道”来帮助南方黑奴逃到北方,到1840年该协会已有2000个地方组织,会员达25万人。正是在废奴运动的影响下南部爆发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奴隶起义,虽然奴隶主疯狂的镇压起义,但是却制止不了废奴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在1852年斯托夫人出版了《汤姆叔叔的小屋》控诉了南方奴隶制的残暴,宣传了废奴思想,引起许多人对奴隶制的愤恨,林肯说这本书引起了一场战争。
与此同时在50年代废奴动中的暴力革命兴起,主张通过武装斗争来废除奴隶制,许多白人参与之中,最有影响的是约翰·布朗起义,虽然起义被镇压下去但是布朗和他的战友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反奴隶制的壮歌,正如他在临死前说的“我,现在完全相信只有用鲜血才能洗清这个罪恶深重的国家的滔天罪行。我现在人为把那不经流血就可以达到这一点大想法来安慰自己,是徒劳无益的。”布朗给整个美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广大人民意识到只有通过流血的革命才能完全废除奴隶制。
同时美国有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因此中央权力不大。并且美国是由13个殖民地通过革命的方式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走上了独立的道路。于是美国人民认识到了革命的力量,认识到一群弱小的殖民地能够打败当时世界上最强的殖民帝国就是依靠革命。正式因为这种传统因素的影响使得南方种植园主与北方资本家矛盾日益激烈的时候都向到通过战争的方式来消灭对方,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一场内战不可避免。
(二)、俄国方面
]19世纪中叶的俄国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国家,沙皇严厉控制人们的思想,限制人们的言论、出版自由,广大农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因此农民多数愚昧无知,只知逆来顺受。还因为俄国地广人稀,资源丰富于是就形成了俄国人民淳朴、忠厚、老实的民族性格,他们在沙皇的统治下经过几百年的时间,虽然对农奴制不满但不敢也不想到要推翻沙皇的统治。所以俄国在1861年改革前的封建沙皇专制统治是比较稳固的,虽然有一些农民暴动但未达到颠覆沙皇统治和割据一方的地步。
俄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东正教,而东正教又被沙皇严密控制,这样一来沙皇不仅仅是世俗的统治者而且还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是人间的主宰。这样沙皇在精神上对全体国民进行控制,这样文化程度低的广大人民对沙皇的权威便有了与生俱来的恐惧感,对以沙皇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十分畏惧。这样对农奴制的废除便不能依靠落后的农民阶级进行自下而上的革命了。
另外俄罗斯地跨欧亚大陆能吸收两洲的先进思想文化,但由于其中心在欧洲所以受欧洲文化影响较深。且在彼得一世后俄国主要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化,于是资本主义的文明也渗透进俄国,当时较落后的俄国就不可避免的受到资本主义的影响。在几个世纪里俄罗斯都在接受西欧的先进文化,因此当沙皇设立秘密委员会研究农民问题时因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认为解放农奴是合理的。
而且在俄国传统历史上,“无论是16世纪50年代的伊凡四世时期,还是18世纪的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无一例外的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的途径达到振兴和挽救封建王朝的目的,这以成为俄国封建统治者治国安邦的既定方针和传统。”[17]所以当俄国统治阶级发现农奴制已无利可图,并且农民暴动愈演愈烈开始威胁其统治时整个同志阶级都不约而同想到对农奴制进行有利于地主改革,从而消除革命的危机,来巩固统治和维护利益。
六、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两国采取不同方式的影响
(一)美国方面
美国地处西半球,受季风气候影响全国大部分处在季风区。夏季手表东南季风的影响高温多雨,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寒冷干燥,这样南北方气候差异显著,呈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差异,既气候因纬度的不同而变化。又由于南部墨西哥湾沿岸诸州受墨西哥湾暖流影响即使在冬季也比较温和湿润,如美国南部的新奥尔良、迈阿密等地区全年日照充足,降水丰富。且南方土地肥沃这为农业在南部各州占主导地位提供了基础。
于是早在美国独立前南部各州如乔治亚、南北卡罗莱纳等地区就主要以农业为主,并且在19世纪中叶时,由于西欧及美国东北部开始工业革命对棉花需求剧增,而南方气候又十分适宜种植棉花,再加上黑奴的广泛使用,南部便形成了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而美国北部各州由于深居内陆,这样气候以干燥为主,冬季较为寒冷,但是北部煤铁资源丰富且五大湖区航运、铁路运输又十分便利,这样为工业在北部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像芝加哥、底特律等城市很快成为交通运输中心和重工业中心。
正由于南方各州与北方各州的经济条件不同,于是美国形成良种不同的经济区域,这就使得南部各州在经济上带有一定的独立性,并没有与北方形成统一的密不可分的国内市场,这也为南部各州的独立埋下了伏笔。
另外从地理形势上来说,美国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美国南部诸州大部分地区都在山的南麓如南北卡罗莱纳等州。并且南部各州与北部各州交界处河流密集不利于军事行动,同时美国除了密西西比河外再没有一条沟通南北的河流,这使南方各州在地理上形成单一的区域,较为封闭易守难攻,又因为南方的积极备战,这样南部各州的叛乱不可避免。
(二)俄国方面
俄国地跨欧亚两洲,主要领土在北纬45度以北,大部分国土处在亚寒带范围内,且国土呈东西走向,于是俄国领土呈现为南北短、东西宽的长方形。因此其纬度差异较小,全国呈现出较明显的大陆性特征,既夏季温和冬季寒冷,其气候呈现出经度地带性差异,就是因经度的不同导致气候的差异,所以俄国东西气候差异明显。
在19世纪时期俄国主要人口和粮食种植区都集中在东部欧洲部分的平原地带,全国主要经济区都在一个单一的气候区内,其东部乌拉尔山以东的西伯利亚地区基本上是荒无人烟这样一来西部人口稠密,且地处平原沙皇军队能快速的调集起来集中镇压农奴暴动,把农民起义消除在萌芽状态。
并且俄国的可耕地集中在南方黑土省份(库尔斯克、奥尔洛夫等)这些省份的地主希望能继续保持对土地和农民的统治权。而非黑土省份(莫斯科、卡卢加等)因工业发展较迅速急需劳动力,不愿继续保持农奴制,而希望解放农奴来获取赎金。草原省份(赫尔松、塔夫里达等)则地广人稀,缺乏劳动力,地主们同意把土地分给农民但希望有一个较长的过渡期,让农民继续服劳役。
这样由于各地地理因素的不同,对解放农奴在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但是大部分地主都主张对农奴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这些改革的想法有利的推动了沙皇政府对农奴制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七、以林肯和亚历山大二世为代表的统治集团对两国采取不同方式的影响
(一)林肯和共和党
自华盛顿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以来到内战前的72年中南方种植园主控制了联邦政府,占据总统职位达50年,而林肯的当选打破了这种局面,于是奴隶主们害怕林肯上台后采取非常激烈的措施来反对奴隶制,他们为了维护和扩展奴隶制就以林肯当选为借口挑起了内战。
但林肯的当选是历史条件的必然,自18世纪末美国开始形成两党制以来,由民主共和党发展而来的民主党一直代表着南方奴隶主的利益,把持着总统职位,而随着废奴运动的发展,和人们对奴隶制的愤慨以反对奴隶制为宗旨的共和党于1854年成立。共和党在1860年大选时便提出了“不再给奴隶制一寸新的土地”并许诺实行“宅地法”且共和国党推举的总统候选人林肯也主张限制奴隶制的扩张,并竭力维护联邦的统一,林肯对奴隶制明确表示“我们始终痛恨奴隶制,我的想法是和一切废奴派完全一致的。”[18]且“他一贯同情黑人,积极主动的为消灭奴隶制进行了不懈的斗争,这是因为他代表了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广泛劳动力来源的愿望,要使资本主义得到确立和巩固就必须战胜奴隶制,从政治上消灭奴隶主和奴隶制度,这一切都是林肯和资产阶级竭力争取的目的。”[19]这使得共和党和林肯得到广大工人、农民和北方资产阶级的支持。再加上民主党自身的分裂,分裂为北部民主党和南部民主党,这样一来进一步削弱了民主党的力量,为林肯的当选减轻了阻力。
因此林肯于1860年11月当选为美国第16届总统,这也代表着共和党的反对奴隶制扩张的纲领将要实施,这样必然会引起南方各州的不满,因此可以说林肯的当选是美国内战的导火索。
(二)亚历山大二世
俄国的亚历山大二世从小接接受过欧洲的自由主义思想,并且又游历了欧洲一些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国家,这为其后来的改革在思想上奠定了基础。早在尼古拉一世时亚历山大二世就担任了秘密委员会的主席,专门研究农奴问题,并曾释放过一批农奴,这些都让亚历山大二世清楚的认识到“强迫的农奴劳动,无论是在工业方面或农业方面,经济上的不利情形已经是很清楚了。如不废止农奴制度,国内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是不可能的。”[20]
而且亚历山大二世又是在克里米亚战争后即位的,他的父亲尼古拉一世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利而自杀,这给亚历山大二世很大的触动,他认识到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归根到底是农奴制的腐朽、落后造成的,他如不想重蹈覆辙就不得不对农奴制进行改革来增强俄国的实力。
同时亚历山大二世“颇似18世纪时代的开明专制君主,采取革命与反动的中间路线。”[21]所以在即位之初就着手进行改革,如1857年亚历山大二世就亲自主持召开了农民事务机密委员会,试制订解放农奴的草案。但由于内部矛盾分歧严重,直到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强调,继续拖延只会引起革命,对国家特别是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因而应尽快通过改革方案。于是在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改革法令,标志着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开始。
参考书目:
[1][16]列宁:《列宁全集》第二版,第三卷 ,第161—162页 第五卷 第23页
[2][6] [苏]叶菲莫夫:《美国史纲(1492—19世纪70年代)》瘐声译三联书店出版 1962年4月第一版 第98页 第443页
[3] 曹绍濓:《美国史论文集》‘美国联邦制演变中的两个问题’三联书店出版 1980年9月第一版
[4][12][苏]潘克拉托娃主编:《苏联近代史》中华书局1953年4第三版第259—260页
[5][苏]波诺马廖夫主编:《苏联通史》第一卷莫斯科 “科学”出版社1966年 第30—31页
[7]吴于瑾、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3月第2版 第133页
[8][9][14]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第38卷 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第46页 第353页 第365页
[10]刘祖熙:《改革和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第14页
[11]穆哈尔:《工业和国家财富》伦敦—纽约 1896年版 第164、143、76页
[13]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列宁全集》第17卷第103页
[15]中国人民大学世界通史教研室:《世界通史教研资料》近代史部分第二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4年版 第104—105页
[17]陆南泉、姜长斌:《苏联兴亡史》人民出版社 2004年4月第二版 第81页
[18]麦克尹尔:《林肯的故事和言论》芝加哥1899年版第372页
[19]霍光汉:《美国史论文集》‘美国内战中的林肯’ 三联书店出版 1980年9月第一版
[20][21] [苏]潘克拉托娃主编:《苏联通史》第二卷张初蓉等译 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第273—274页
猜你感兴趣:
上一篇:俄国农奴制改革时间是什么
下一篇:俄国1861农奴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