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求经的贡献是什么
法显、义净和玄奘法师一样,都是以大无畏的精神,为法忘身,冒九死一生的艰险,为求真理而百折不挠,那么你了解法显求经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法显求经的贡献,希望能帮到你。
法显求经的贡献
法显西行的目的原在寻求戒律,当时北印度佛教律藏的传授, 全凭师师口传,无本可写。他到了中印巴连弗邑摩诃衍僧伽蓝才抄得最完备的《摩诃僧祇众律》(其本传自祇洹精舍);又抄得《萨婆多众钞律》一部(即《十诵律》)约七千偈,这都是当时所通行的本子。此外还得着《杂阿毗昙心》约六千偈,《方等般泥洹经》约五千偈及《摩诃僧祇阿毗昙》等。法显后来又在狮子国(斯里兰卡)抄得《弥沙塞律》,又得着《长阿含》、《杂阿含》和《杂藏经》,都带了回来。这些都是中土旧日所无的大小乘三藏中的基本要籍。其《涅盘》一经,首唱佛性(即如来藏)之说,而又不许阐提成佛,保存经本原来面目,更为可贵。他在建康道场寺和佛驮跋陀罗共同译出的有下列五部:《摩诃僧祇律》四十卷、《僧祇比丘戒本》一卷、《僧祇尼戒本》一卷、《大般泥洹经》六卷、《杂藏经》(勘同《鬼问目连经》一卷)。
这些译本,由法显在场共同斟酌,译文都很朴素而传真,别成一格。此外,旧传他还共佛驮跋陀罗译出《杂阿毗昙心论》十三卷,其本早佚,确否待考。至于他带回的《弥沙塞律》,后于刘宋景平元年(423)由罽宾律师佛陀什译出;《杂阿含经》亦于刘宋元嘉十二年(435)由求那跋陀罗译出。又元嘉十年(433)印度三藏僧伽跋摩补译《杂心论》(原经求那跋摩翻译未毕),他所依据的也许就是法显从印度抄写带回的梵本。《长阿含经》在法显回国的次年(413)由罽宾婆沙师佛驮耶舍在长安依另一底本译出,法显的抄本埋没未传。
此外,法显还详述西行求法的经历,留下了《历游天竺记传》一卷。此书成于义熙十二年(416),为中国古代以亲身经历介绍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情况的第一部旅行记。它对于后来去印度求法的人,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同时在他的记载里,还保存了有关西域诸国的多可贵的古代史地资料。因此,近代有英、法文等译本,极为各国历史学者和考古学者所重视。
法显求经的精神及意义
法显以老年之躯西行求法,为了使佛法在中土进一步完善与弘扬,特别是当时中土戒律的不完善至使僧众没有一个真正的依凭。法显在长安常住时期,因他一直对戒律严谨而实际生活中又缺少戒律文本,使其在戒律的修持上没有一个圆满的解释,同时有感于当时僧众威仪的不严整又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去衡量,至使其发愿西行求取律本。在法显以前,中国佛教的传入大都是以外来僧众为主体,由于当时的交通条件非常不便,由天竺来汉地传法的僧众相对较少,而由西域到汉地的僧众比较多一些,
这就说明早期佛教的传入大都以西域为中介向汉地传入。这样就引起了在传入佛法当中,汉地佛法不是直接由梵语而译而是经过西域的胡语而译,这样在翻译佛典中难免会因语言不通而出现差异。同时,由天竺到汉地直接传入的经本较少,至使许多经本不全而义理不通,法显西行也是因为律本的不全,使其在平常的行持中遇见问题没有合理的律本得以解决,这是支持其西行求法的精神力量之一。另一方面,佛教是由天竺发源的,在天竺有许多佛陀当时修行说法的圣迹,朝礼这些圣迹自然成为每一位佛子的向往,法显作为持律严谨的圣僧,自然以佛为自己的榜样向往佛迹也就成为了他西行的另一精神支柱了。在西行的路上,千险万阻,要经过荒无人烟的大沙漠,要翻过四季积雪的大雪山,没有路标只好以前行者的死骨为标记,没有救援只好眼看同行者在自己怀中死去。 法师乃不惜自己的性命,为的是一种为法忘躯的精神,把个人的生死抛之法外,越紫塞,渡沧海,朝圣地,取法卷,为了使佛法在中土得到弘扬而不惜自我牺牲,这种菩萨精神激励了不少西行者,成为一批批西行者求法的精神动力,至使西行路上留下了不少的白骨与孤魂。
猜你喜欢:
1.一百元创业的故事
2.关于禅意的散文
3.一指禅功的简介
上一篇:刘太后临朝的政绩是什么
下一篇:蒲鲜万奴建东夏国的历史背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