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种姓制产生于什么时代
有关种姓制度的产生,有三种解释,再次将深度剖析解释这印度种姓制度,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提供的印度种姓制产生于什么时代的相关介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印度种姓制度产生于什么时代
第一种解释来自婆罗门教古老的经典梨俱吠陀(Rig Veda),根据吠陀经,四个种姓是婆罗门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梵天所创造,梵天用口创造出了婆罗门(Brahmans),用手创造出刹帝利(Kshatrias),用大腿创造了吠舍(Vaishias),用脚创造出首陀罗(Sudras)。梵天创造四个种姓的身体部位的高低和各个种姓的地位高低是和谐的。
婆罗门教受到了后起的佛教的严重冲击,进行了变革,吸纳了许多新的习俗,产生了新的教义和新的宗教经典。从而演化成现代的印度教,甚至连佛都给纳入新的宗教体系,成为印度教的神,佛教的教义比如非暴力等也成为印度教信仰的一部分。
伴随着新的印度教的产生,也产生了对于种姓制度的新的解释,这就是第二种解释。
在印度教重要经典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中,神根据Guna和Karma的不同而创造了四个种姓。这里的Guna和Karma就如同中文的“道”一词,很难准确翻译。
Karma有许多意义,包括行动、行为、劳作、运行等,对于Karma有好坏的区分,但是究竟是好是坏,答案要根据种姓、年龄、性别的不同而不同。比如同一个行为对于高级种姓来说可能是好的,对于低级种姓来说则是坏的。这里我们可以勉强把Karma当作社会工作性质理解。
至于Guna,可以近似理解为各种属性。各种生物,包括会动的和不会动的都有Guna,根据各种属性的组合,形成了三种基本的Guna。第一种Guna是Sattva,这个性质包括了智慧、聪明、诚实、善良和其他的正面的品性,婆罗门正是具有Sattva这样的品性,相应的,应该从事神职工作和当教师,与之匹配的颜色是白色。第二种Guna是Rajas,Rajas包括勇气,自尊,活力以及其他热情的品性,刹帝利正是具有这样的品性,适合的工作是武士和世俗统治者,与之匹配的颜色是红色。第三种是Tamas,Tamas包括了迟钝、愚笨、缺乏活力和其他的负面的品性,所有的低级种姓都具有Tamas的品性,只是由高到低不断增多而已。吠舍兼有Rajas和Tamas两种品性,颜色是棕色,适宜从事农业、商业、手工业。而首陀罗则是纯粹的Tamas品性,颜色是黑色,只能从事各种低贱的劳作。无种姓者(Outcastes,贱民包括在内)同样是Tamas品性,但没有相应的颜色,因为没有比黑色更暗的颜色了,贱民只能从事最肮脏的比如清扫人畜粪便,清理动物尸体等工作。各种种姓和副种姓的来历都可以通过Guna和Karma的不同比例成分和搭配得到解释。
种姓制度的真实来源还是我们所熟悉的雅利安入侵,也就是第三种解释。
印度最初的居民人种比较混杂,有非洲类型的尼格罗人种、澳大利亚类型的黑棕色人种、类似我们中国人的蒙古人种和来自地中海地区的达罗毗荼人(Dravidian)。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雅利安部落从印度西北部进入了印度次大陆,主要和达罗毗荼人以及澳大利亚类型的黑人冲突,占据了印度北方地区。
雅利安自己的社会形成了三个群体,第一个是战士集团,称为Rajayana,后来名称改成了刹帝利,第二个是祭司集团,被称为婆罗门,这两个集团为争夺雅利安的政治权利进行了斗争,结果是我们熟悉的,婆罗门成为最后的胜利者。雅利安人的第三个集团是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者,他们就是吠舍,许多印度的土著居民也被纳入了雅利安社会体系,成为首陀罗,首陀罗的最初来源不仅包括被征服的土著居民,还包括雅利安人和当地土著生的混血后代。吠舍往往是农场主、商人、手工业主、地主,而首陀罗则是在农场工作的农民或者在手工作坊进行劳作。
在雅利安征服后,雅利安人逐渐建立了许多社会和宗教制度和规则,使得这种阶层的区分被永久固定下来。种姓制度由此产生,种姓制度的最大特征就是其顽固性和凝滞性,各个种姓之间不会转化。不仅永久固定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地位,还固定了他们的职业,限制了各个种姓间的社会交往和婚配。
由于征服者雅利安人的浅色皮肤和当地人的深色皮肤对比鲜明,所以肤色是和种姓制度紧密联系的因素。种姓其实被称为瓦尔那(Varna),这个词就是指肤色。随着岁月演化,雅利安人的肤色也在变化,即使是今天的高等种姓的皮肤也往往比我们东亚的黄种人的皮肤都黑许多。在西方,有一个侮辱印度人的词汇,把印度人叫做“打磨过的黑人”,因为他们的肤色虽深,但是仍旧保留了白种人薄唇窄鼻等特征,仿佛把黑人的厚嘴唇和宽鼻梁打磨精细了。
如同古代世界的其他社会一样,从事某项工作的家族将世代从事这样的工作,家族逐渐增大,他们就成为了一个社会团体,这样的团体在印度语言中被称为贾特(Jat或者Jati),翻译过来就是副种姓,或者亚种姓。各个副种姓中的成员象四大种姓的成员一样有自己的义务,他们的某些活动也必须得到自己的副种姓团体的同意,比如印度的圣雄甘地,在他想去英国学习法律前,他必须向自己的副种姓提出申请,请求批准他离开印度。甘地这个姓氏就显示了他所属副种姓的意义,甘地(Gandhi)的意思是蔬菜水果商人,或者说菜贩。
在四个种姓之外,还有一个被称为无种姓(Outcastes)的部分,中文往往简单地翻译成贱民,其实贱民只是无种性的一部分。在古代,被被剥夺种姓的人往往只能从事肮脏的工作,成为贱民。而现代的许多印度人因为不满种姓制度,自动退出种姓,他们也成为Outcastes,今天的印度大概有20%的人口属于Outcastes,但是他们并不都是贱民。
贱民的最初也是来自一些从事污秽工作的被征服的土著(从事洁净工作的土著被纳入首陀罗),所以被认为是不可接触的人(untouchables)。他们不仅不能接触高级种姓的人,甚至要同高级种姓保持相当的距离。而某些工作由于非常肮脏,甚至被认为是不可见的人(Unseeables),他们只能在夜晚从事工作,以避免被高级种姓的人的见到。
印度种姓制度的特征
一是各等级职业世袭,父子世代相传。二是各等级实行内部同一等级通婚,严格禁止低等级之男与高等级之女通婚。三是首陀罗没有参加宗教生活的权利。四是各等级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
上一篇:印度阿育王生平功绩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