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事件>印度历史事件>

印度人是佛教徒吗

漫柔分享

  印度是一个宗教色彩浓厚的国家,佛教也始于印度,但印度人是否都是佛教徒呢?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为你提供印度人是否是佛教徒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你。

  印度人是佛教徒吗

  印度是一个宗教色彩浓厚的国家,各种宗教在这片神秘的国度上相互碰撞,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它的起源地就是印度。今天小编就通过这篇文章带您走近那段佛教的前世今生,了解佛教的故事

  事实上,佛教几乎在印度消失了。没错,虽然佛陀是印度人,但如今没有几个印度人是佛教徒。

  如今佛教在印度的传播渐渐衰败。虽然佛教始于印度,但却不能说如今的印度是佛教国家。在印度,信奉佛教的人仅占0.8%,而印度教徒则占了80%。一般大众纷纷偏向于印度教而脱离佛教,特别经过几次佛教与印度教的大辩论以后,佛教僧侣更是几百几百地皈向印度教。佛教界的有心之士,为了寻求生路,便吸取印度教的特长,为佛教所用,从而形成了无上瑜伽密教。它采取了印度教的修法,以佛教的观点加以说明和疏导,有其实际的效果和长处,是为印度传到西藏的大乘佛教原型。

  然而,由于密教和印度教界限的混同和类似,便注定了佛教在印度可有可无的命运。

  佛教在印度的灭亡,并不完全是由于密教的盛行。回教徒的入侵,也是主要的原因。在西元第十世纪后半期开始,回教徒从印度的西北攻进印度,所到之处,必将原有的佛寺焚毁,所有的佛教徒赶尽杀绝,僧侣幸存者则纷纷逃亡。到了十一世纪和十九世纪末,回教在印度成立了王朝,佛教徒不改宗回教,便进入了印度教,因此,佛教便遭到了彻底灭亡的命运。

  佛教对印度宗教的影响

  虽然佛教在印度逐渐消亡,但是它对印度宗教的影响依然深远。印度教吸收了许多佛教的习惯和信仰,如果没有佛教,印度教永远不会有当前的状态。圣雄甘地说:“佛教给予印度教新的生命、新的意义、新的解释。”印度教过去认为杀羊宰马,甚至杀人作为祭神供养的牺牲品,自己便可以获得幸福,后来由于佛教业力思想的主张,使他们以不杀生为第一美德。

  印度的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种姓,种族之间不能通婚,而且只有前三种姓才有资格加入婆罗门教。这种在种姓制度下形成的种族歧视,直到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提出“四姓平等”的主张,才给数千年来被奴役的印度人民带来光明。虽然如今种姓制度依旧存在,但是佛祖“慈悲为怀,感化众生”的思想仍然影响着这个国家。

  然而,由于密教和印度教界限的混同和类似,便注定了佛教在印度可有可无的命运。

  佛教在印度的灭亡,并不完全是由于密教的盛行。回教徒的入侵,也是主要的原因。在西元第十世纪后半期开始,回教徒从印度的西北攻进印度,所到之处,必将原有的佛寺焚毁,所有的佛教徒赶尽杀绝,僧侣幸存者则纷纷逃亡。到了十一世纪和十九世纪末,回教在印度成立了王朝,佛教徒不改宗回教,便进入了印度教,因此,佛教便遭到了彻底灭亡的命运。

  虽然佛教在印度逐渐消亡,但是它对印度宗教的影响依然深远。印度教吸收了许多佛教的习惯和信仰,如果没有佛教,印度教永远不会有当前的状态。圣雄甘地说:“佛教给予印度教新的生命、新的意义、新的解释。”印度教过去认为杀羊宰马,甚至杀人作为祭神供养的牺牲品,自己便可以获得幸福,后来由于佛教业力思想的主张,使他们以不杀生为第一美德。

  印度的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种姓,种族之间不能通婚,而且只有前三种姓才有资格加入婆罗门教。这种在种姓制度下形成的种族歧视,直到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提出“四姓平等”的主张,才给数千年来被奴役的印度人民带来光明。虽然如今种姓制度依旧存在,但是佛祖“慈悲为怀,感化众生”的思想仍然影响着这个国家。  在80岁的时候,佛陀入灭。至此,佛陀住世共45年。

  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的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解脱。

  在1世纪前后,大乘佛教兴起。这一时期正是印度奴隶制度开始向封建制度过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印度的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商业经济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出现了大批富裕的商人。在商业和高利贷的影响下,农村公社的成员迅速分化,越来越多的自由公社成员沦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佃农或者卖身为家务奴隶。这些是大乘佛教兴起的社会背景,也是它的群众基础。

  佛教宣扬在灵魂上“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但不反对奴隶制度。佛教认为人活着就是受罪,根源在于各种欲望,只有消灭一切欲望,进行修行,将来灵魂就可进入“极乐世界”;佛教主张忍耐、顺从。

  如今,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对于世界的影响自然毋庸置疑。根据1980年的统计,印度有佛教徒5554000人,约占总人口的0.8%,印度的佛教徒虽然人数很少,但在印度的思想文化界颇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