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事件>中国历史事件>近代历史事件>

有关鸦片战争的故事介绍

漫柔分享

长久以来,英国处心积虑地发动鸦片战争,计划了几十年,一直是很流行的战争爆发主观原因,直到现在仍然很有市场。

历史观点需要事实支撑,事实似乎很丰富,比如英国长期对华进行鸦片贸易,又比如马嘎尔尼和阿美士德的两次扣关,阿美士德访华,不仅没有见到皇帝,还闹出了很大的笑话。还有后来的律劳卑事件,是战争引发的重要背景。

鸦片战争开启中国近代化的地位毋庸置疑,但侵略战争的本质没有任何可以商量的余地,英国人虽冠以“通商战争”的说法,给你推销货物,不买就打你,强买强卖,这是何等强盗逻辑?但是,鸦片战争是不是英国酝酿了几十年,处心积虑要侵略中国呢?

去年中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葛夫平撰写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鸦片战争史研究》一文,分段大致描述了这种看法的来龙去脉,应当说,英国处心积虑要侵略中国这个说法,准备了很多年要武力轰开中国国门的说法,犯了一个基本错误:违背事实。

1840年4月7日,英国议会就对华战争展开了异常激烈的争论,就对华战争军费案和鸦片商人赔偿案吵个不停,最终以271票比262票的微弱优势通过,这个比例和“处心积虑”这个词恐怕是难以匹配的。

当时的英国外相默斯顿作为一个侵略成性的老牌殖民者,早至1839年10月就开始调兵遣将,谋求武力解决由鸦片贸易,虎门销烟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但这也和“处心积虑”不搭边。正如茅海建教授的《天朝的崩溃》中所说:“当时的英国外相巴麦尊(帕默斯顿)是一个醉心强权霸权的人物,对外事务中历来采用炮舰政策。”帕默斯顿在之后(后来担任首相),又发动了二次鸦片战争,在近东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在北美又挑唆南北战争,一直到人生的最后,他的一张空头支票又挑起了普鲁士对丹麦的战争。纵观帕默斯顿的外交方略,战争或挑唆战争是他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无论是往日无仇近日无冤的普鲁士,还是远在天边的中国。喜欢动刀动枪是维多利时代的典型特征,但这种特征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表现并不明显,如果说马嘎尔尼之后就准备侵略中国,这是没有事实依据的。

而英国在战争中所亮出的军力,更谈不上“处心积虑”。英国是海上强国,殖民霸主,当时拥有超过400条各式军舰,主力军舰仍然是风帆动力驱动的,但在鸦片战争前后已经有一些蒸汽动力船作为辅助战舰。鸦片战争第一阶段,英国派来战舰16条,其中3条战舰安装74门火炮,2条安装44门,其他都是火炮数低于30门的小船。而即使是这3条74门火炮的船,也只是英国海军中的三等舰。在鸦片战争爆发35年之前,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和法国爆发了激烈的特拉法尔加海战,英国动用27条战列舰,7条主力战舰火炮超过100门,其他战舰火炮都在78门以上。

当然,英国对于清朝海军有充分的认识,对付破舢板的确不需要亮出一等大舰,但是就侵略陆军的人数而言,也仅仅从殖民地东拼西凑了4000人,相较英国20万总兵力不值一提。在鸦片战争前25年的滑铁卢战役中,威灵顿公爵率领近6万盟军(陆军,英军约3万),与拿破仑决战。之后鸦片战争情况恶化后,英军海军陆军总人数也就2万人左右。

显然,我们拿鸦片战争去和拿破仑战争进行对比是不太合适的,然而这却表明英国所谓的“处心积虑”,似乎准备不足。从当时的资料来看,战争准备仓促,战舰、部队都是从各个殖民地临时调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