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珞巴族的发展历史
珞巴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总人口约60万,其中处于中国控制区的有2300余人,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渝地区,主要从事农业和狩猎,那么你想了解更多吗?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为你提供的近代的珞巴族的发展历史,让我们来进一步了解。
近代的珞巴族的发展历史
19世纪末,由于英国侵略者肆意破坏珞巴人对阿萨姆边缘地区的收税旧制并武力入侵珞渝地区,导致了珞巴族人民的大规模武装反抗斗争。他们利用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巧妙的战术,用弓箭大刀力克拥有枪炮的入侵者,沉重打击了来犯之敌。英国为了迫使珞巴族人民屈服,曾一度封锁了雅鲁藏布江左岸的广大边界线,但因珞巴族长期与北部的藏区有着密切的经济往来,英军的经济封锁毫无作用,最终不得不撤销这道封锁令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对珞渝地区的一系列入侵,也引起了中国政府的严重关注,其时边务大臣赵尔丰就向宣统皇帝提出:珞巴“虽为野番,实我之属境”,对英国侵入察隅、珞渝,不能坐视,建议派兵前往,“固我疆域”(赵尔丰宣统二年元月十九日奏),并派程凤翔领兵开入察隅,加强边防,阻止英国人的进一步入侵。
1911年,驻藏大臣在派出罗长绮率兵消灭波密土王的残余势力之后,留下藏兵一营据守墨脱。1944年至1945年,英属印度阿萨姆当局又多次派人到珞渝刺探情报,均遭到珞巴族人民的坚决抵抗。此后,英国在苏班什里河流域大肆推行“巴利巴拉开发计划”,蚕食了珞渝地区的部分领土,引起珞巴族人民的强烈反对,西藏地方政府也向英国政府多次提出抗议和交涉 。
1959年的民主改革彻底砸烂了三大领主套在珞巴族脖子上的封建农奴制的枷锁,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在珞巴族聚居区,先后成立了民族自治乡和民族自治村,有察隅县西巴珞巴族自治村、米林县乃玉珞巴族自治乡、墨脱县达木珞巴族自治乡、隆孜县斗玉珞巴族自治乡等。
这些实行民族自治的乡村,依据当地实际,制定和实施经济文化发展规划和措施,充分行使了珞巴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自主权和自治权 。1965年8月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
近代的珞巴族的经济
直到20世纪中期,珞巴族社会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
各部落主要从事农业,仍以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为主,农业生产工具简单粗糙,除了少量的铁制砍刀、长刀外,大多数地区还使用着木质工具,如播种用的木尖棍、锄草用的木锹、木锄等。种植玉米、龙爪粟、旱稻及其它杂粮,粮食产量很低,在很多地方仍然保留着采集栎类坚果、块根补充粮食不足的习惯,有的地区甚至仍以采集“达谢”等棕榈类植物的茎心制作淀粉为主要食物来源。普遍兼事狩猎,捕获到大型动物时,在民族或村落内平均分配。
手工业还没有从农业中完全分离出来,但已出现兼事制陶、制造铁器等手工匠人及纺织、编织等家庭副业。珞巴族男女都会编制竹筐、竹席、竹笼和竹绳。这些器物,作工精细,品类繁多,反映了珞巴族物质文化的特点。他们用农闲时制作的这些物品和鲁皮、黄连、麝香、熊掌、辣椒、染料草等土特产品和猎物,到察隅、米林、墨脱等县城附近,从藏族那里换回铁质工具、食盐、羊毛、衣服、粮食、茶叶等生活必需品。
新中国成立后,珞巴族地区先后获得解放。1959年西藏 三大领主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以后,陆续进行了民主改革,实现了珞巴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在西藏自治区以及县、区、乡各级人民政府中,珞巴族人民都有自己的代表参加。在国家和各兄弟民族的大力支援下,迅速摆脱了经济、文化的原始落后状态。四十年来,珞巴族人民大力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引水灌溉,精耕施肥,放弃了多年延续下来的刀耕火种的耕作习惯,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牧业生产也得到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
过去珞巴族地区道路崎岖,交通险阻,行路极其困难,现在从县城到偏僻村寨都修上了宽阔的公路、马路,在白浪翻滚的江河之上架起了钢索吊桥,交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国家还在珞巴族地区兴建了新村,办起了学校和医疗站。本民族有了自己的干部、医生、文艺和体育工作者
上一篇:了解近代桥梁史的先驱茅以升
下一篇:日本海军之父山本权兵卫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