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事件>中国历史事件>古代历史事件>

夷陵之战是怎么回事

漫柔分享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那么你知道夷陵之战是怎么回事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夷陵之战的详细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夷陵之战是怎么回事

  历史上的夷陵之战,从公元221年7元持续到公元222年8月,以东吴大败蜀汉结局,是三国时期里刘备对东吴孙权发动的大规模战役,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一次通过积极防御,化解敌军先天优势而最终取胜的成功战例,是影响三国时期历史进程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这场战役的发生动机,是刘备为报东吴杀关羽之仇,公元219年,东吴孙权偷袭荆州,关羽被吕蒙所杀,荆州转归为东吴属地,至此,东吴和蜀汉结仇,公元221年,刘备在益州也即位做了皇帝,他便想到,要替关羽报仇,决定兴兵讨伐东吴。这个攻打东吴的动机,历史上也颇有争议,还有人认为不过是刘备想借替关羽报仇而重新夺取对蜀汉至为重要的荆州。

  战役的双方投入兵力大致相同,蜀汉大军5万,由刘备亲率,东吴孙权指派新秀将领陆逊率军五万迎击,在战争还未打响之前,东吴孙权便派人求和,在共同敌人曹魏虎视眈眈之下,两方交战无异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可刘备铁了心要打,孙权只有积极备战迎敌。

  在战争的前期,刘备率领的蜀军步步紧逼,已经驻扎到长江西岸,军心振奋,气势正盛,而东吴一方,陆逊通过观察蜀汉大军,认为此时不宜直接迎战,而应该先挫其锐气,等待时机再两军开战,这是陆逊判断精准 ,后期果不其然,等待蜀汉大军,军心涣散,战备松懈之时,火烧连营四百里,大败蜀军。而陆逊经此一战,名满天下,流传百世。蜀汉则是重伤元气,战役结束的第二年,刘备便归西了,可叹可叹。

  夷陵之战中东吴的统帅是谁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当时刘备为报东吴擒杀关羽之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东吴孙权还派使者求和,消极备战,不想刘备心意坚决,怒气兴盛,大感压力,果断任命当时还是新人的陆逊担当东吴一方的最高军事统帅大都督。

  事后证明,这个人选是多么正确,陆逊的高超军事才能在夷陵之战是展露无遗,面对气势汹汹,志在必得,军威日盛的蜀汉大军,陆逊决定采用以逸待劳的对策,避免两军直接接触,这在前期很好的保存了实力,而且面对蜀方的三番四次的营前挑衅,都闭门不战,狠狠的打击了蜀军的军心,双方前期驻扎在长江两岸,分江对峙。

  而后,陆逊观察军情,后退江岸二百里,放弃对自己不利的驻守地形,蜀军趁势追击,深入到吴地崇山峻岭安营扎寨,在等待和东吴开战的半年时间内,蜀军的军心已不像刚开始那样自信满满,志在必得,军中纪律开始涣散,人心不稳,而且刘备也不是一个有经验的军事将领,他错估了双方的军事实力,盲目自信,更犯军家大忌,把蜀军的战营连绵四百里扎在水溪边,这直接导致了陆逊发现全歼蜀汉大军的突破点,他命人准备火把和茅草,在当时的下风口点燃的蜀军的营寨,大火借助风力,把连绵四百里的战营全烧了,蜀军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刘备只能败逃,而陆逊经此一战,名满天下。

  夷陵之战甘宁的死因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描写夷陵之战中的甘宁之死,是这样的写的“夷陵之战时,甘宁带病出征,甘宁见其势大,不敢交锋,拔马而走;被沙摩柯一箭射中头颅。宁带箭而走,到于富池口,坐于大树之下而死”,意思是在夷陵之战中,甘宁是带病出征,在交战中遇到沙摩柯大军,被沙摩柯射中头部后,他带着箭走到富池口的一棵树下,坐着死去了。

  大家都知道小说《三国演义》是历史演绎小说,并不能当作历史史传来考究。真实的历史中,甘宁何人也,他年少成名,少有痞性,喜欢游侠侠盗之事,纠集一帮狐朋狗友,专事抢夺地方过往商队,自已平时爱好锦衣华食,人称锦帆贼。虽然当过贼,但并不妨碍日后他官运亨通,18岁时在蜀地当过郡丞,但后来因不受刘表和黄祖的重用,而后率部投奔孙权,才开始崭露头角,声名渐盛,在蜀时期,还干过一件糊涂事,就是曾经射杀过凌操,凌操乃凌统之父,就凭这点,甘宁在蜀军也不会有建功立业的机会,投奔到东吴算是明智之举。甘宁武艺了得,算是智勇双全的将领,在对抗曹操的几场战役中,战绩卓著,勇猛非常,令孙权十分满意,对此,在《三国演义》中,孙权还说过“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可敌矣”这样的夸赞甘宁的话,可见他在东吴一众将领里的超群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