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事件>中国历史事件>古代历史事件>

孙权的人物事迹_孙权有什么轶事

漫柔分享

  东吴大帝孙权(182—252)字仲谋,是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那么你知道孙权的人物事迹有哪些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孙权的人物事迹,希望能帮到你。

  孙权的人物事迹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肯定都对吴国的皇帝记忆很深刻,因为他的外貌与常人不一样。生来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颐大口。形貌奇伟异于常人。许多人会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人物描写肯定有不少夸张的成分,那么,如果具有较高历史的《三国志》也这样写,我们又该如何解释呢?

  《三国志》中描写孙权的外貌,方颐大口,碧眼紫髯。碧眼紫髯,绿色的眼睛,紫红色的头发胡须,这不是白种人的体貌特征吗?稍懂常识的人都知道,黑眼睛黑头发的一对汉族夫妻是肯定生不出绿眼睛紫红头发的娃娃的,而孙权的父亲孙坚在《三国志》中并没有说外貌异于常人,并且是东南方的世家,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孙坚是黑眼睛黑头发的汉族,可孙权为什么是碧眼紫髯呢?唯一的突破口就在于孙权的亲生母亲。

  《三国志》记载, 孙权的母亲吴氏,是孙坚的正室,史传中称为吴夫人;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吴太夫人。据《三国志》吴书《妃嫔传》记载:她本是吴郡人,吴郡的郡治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是个大范围的地理概念;也有一种说法是现今的浙江省建德市人,当时属于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市)。

  父亲吴辉,字光修,曾做过东汉的奉车都尉,官至刺史。由此看来,吴氏家族也应该是有一定的地位和势力的。如若孙权的母亲真的出身于东南的本土世家,何以会碧眼紫髯呢?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是父权制,一名男子可以有一名正室,多名偏房小妾,小妾生的孩子寄养在正室的名下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孙权的亲生母亲不是吴夫人的可能性非常大,孙权的亲生母亲很可能是白种人,西北方的游牧民族或者北欧海盗里的女性成员(吴国拥有广大的海域,海盗出没),而前者的可能性更大。

  西汉时代,朝廷为了战胜匈奴,曾经派遣班超等人广泛深入西域各国,西域国家附庸汉朝,古代的朝贡礼物中,常常含有美女。所以,作为东汉末年的吴国前期的实际统治者,孙坚获得西域胡人美女(长相一般都俊美)的可能性很大,只是因为稳固东南势力,胡人美女不能见光,所生的儿子孙权才寄养在吴夫人名下,所以,孙权是混血儿的可能性很大!

  孙权的早年经历

  孙权籍贯 吴郡 富春(今 浙江 富阳),于东汉 光和五年 (182年)出生。其父 孙坚时任下邳 县丞,故传其出生于 徐州 下邳(今江苏 徐州市 邳州)。孙权为孙坚的第二子, 据传他是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武的第二十二代孙。

  中平元年(184年),时任 佐军司马的孙坚随 朱儁征讨 黄巾军。孙权与其母 吴夫人等人都留居 九江郡寿春县(今安徽 寿县 城关镇)。

  中平六年(189年),长沙太守孙坚起兵响应讨伐董卓的 关东( 函谷关以东)联军时,孙权跟随长兄 孙策迁居至 庐江郡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

  初平二年(191年),孙坚奉 袁术之命讨伐 荆州刺史 刘表,不幸战死。丧事毕后全家迁往广陵郡江都县。孙权九岁丧父,受到吴夫人的教育

  初平四年(193年),孙策投奔袁术后,命 吕范将孙权一家接到住在 曲阿的舅舅 吴景处。第二年孙策为袁术攻打庐江郡。扬州刺史 刘繇深怕被吞并,欲对孙权等及其母等不利,于是朱治派人到曲阿迎接孙策母亲及孙权等幼弟,提供养护。 后来孙权跟着母亲迁往 历阳县(今安徽省和县),又迁往 阜陵县(今安徽省全椒县附近)。

  孙权的历史事迹

  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遣 步骘为交州刺史,挥师南征。吴军压境,交州各郡守无不俯首, 士燮率领众兄弟奉承 节度。唯有刘表所置苍梧太守吴巨“阴怀异心,外附内违”,最后被 步骘所斩,孙权遂加士燮为 左将军。

  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将治所迁至 秣陵。次年,修筑 石头城,改秣陵名为建业。同年,又修筑 濡须坞以防曹操南侵。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攻打濡须坞,孙权与之相持一个多月。其后,曹操率先北还。

  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孙权率 吕蒙、甘宁征讨皖城,虏获 庐江太守朱光,获取人口数万。自此,孙权控制了江淮南部。

  建安二十年(215年),刘备收取益州,孙权遣 诸葛瑾讨还荆州,刘备不从。盛怒下的孙权以 吕蒙为将,连下 长沙、 桂阳、 零陵三郡。刘备亦起兵五万赴 公安,关羽将三万于 益阳与鲁肃对峙,大战一触即发。然曹操于此时拔汉中,刘备面临着极大的威胁,与孙权议和,允诺把长沙、江夏、桂阳三郡土地予孙氏。与刘备议和后,孙权再次征讨合肥。撤军时,孙权在逍遥津以北被曹操麾下大将 张辽袭击,赖 凌统等拼死保护,方得以离去。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冬,曹操进驻居巢,再攻濡须坞,又在丹阳煽动 费栈等山越起事。次年,孙权派 陆逊平定费栈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