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事件>中国历史事件>古代历史事件>

了解波斯帝国与拜占庭的战争

漫柔分享

  波斯帝国为了争夺两河流域平原,同拜占庭帝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那么你了解波斯帝国与拜占庭的战争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波斯帝国与拜占庭的战争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了解波斯帝国与拜占庭的战争

  527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一世去世,其外甥查士丁尼继位,即有名的查士丁尼一世。为恢复昔日罗马帝国的版图,他对内厉行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对外积极向东、西两个方向举兵扩张。他向东方的征讨重开了罗马波斯战争。

  在以后的100多年内,拜占庭与萨珊波斯之间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争霸战争:

  波斯帝国与拜占庭的战争1:

  528—531年。527年,刚刚继位的查士丁尼一世就任命22岁的贝利撒留为东征大元帅。528年,波斯先发制人,命大将扎基西斯率3万大军向拜占庭军发动猛烈进攻,在529年的尼亚比斯首次战役中击败贝利撒留,并直扑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战略重镇德拉城。530年的德拉城战役,波斯大军全军溃败,后来从叙利亚沙漠方向发动的多次进攻也在贝利撒留的巧妙反击下失。531年,双方在卡尔基斯会战,波斯打退了贝利撒留的进攻。532年双方媾和,拜占庭撤回德拉城驻军,向波斯支付1000磅黄金。

  波斯帝国与拜占庭的战争2:

  540—545年。540年,库斯鲁一世率大军从首都泰西封出发,对拜占庭的幼发拉底防线发动突然袭击,先后攻下希拉波利斯、卡尔基斯,直捣叙利亚首都安条克。经过激烈战斗,波斯攻下该城,并大肆烧杀抢掠。543年,乘拜占庭内讧之机,库斯鲁一世进占亚美尼亚,全歼了前来进攻的3万拜占庭大军。544年,库斯鲁再次亲征上美索不达米亚,围攻首府尼德撒城数月之久,但未果而撤。545年,双方缔结5年停战协定,拜占庭收复波斯占领的全部领土,支付赎金2000磅黄金。

  波斯帝国与拜占庭的战争3:

  549—562年。547年,库斯鲁一世率8万大军进占科尔奇斯王国,并攻陷拜军的庇特拉要塞。549年,查士丁尼一世应科尔奇斯人的邀请,派大军进攻庇特拉要塞。经过3年断断续续的攻战,拜占庭军队夺回庇特拉要塞,波斯军伤亡惨重。此战之后,双方在高加索山麓又进行了6年的拉锯战。拜占庭先赢后输,波斯军队连续获胜。555年,法息斯河口一战,拜占庭军队背水一战,向轻敌冒进的波斯军队发起反攻,消灭敌1万余人,大获全胜。562年双方再次媾?和,波斯放弃对科尔奇斯的领土要求,拜占庭每年向波斯支付黄金1.8万磅,有效期50年。

  波斯帝国与拜占庭的战争4:

  571—591年。571年,查士丁尼二世停止向波斯支付年金,库斯鲁一世以敌人毁约为名率军进攻德拉城,经5个月的厮杀破城而入。索得黄金4万磅后,波斯撤军。589年,波斯发生内乱,拜占庭皇帝莫里斯派7万大军援助库斯鲁二世夺取王位。591年,拜军在幼发拉底河畔击败波斯军,杀掉篡位者,攻陷泰西封,扶库斯鲁二世登上波斯王位。波斯则将亚美尼亚的大部分和伊比利亚的一半割让给拜占庭,并订立“永久和平协定”。

  波斯帝国与拜占庭的战争5:

  603—631年。库斯鲁二世乘拜占庭内乱之机于606年率大军西征,战火又起。波斯军经过9个月战斗攻陷德拉城。608年,波斯分两路大军西进,一路攻占卡帕多西亚、比西尼亚、卡拉奇亚,另一路攻占卡尔西顿城,并联合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威胁君士坦丁堡。这时,拜占庭内战方酣。波斯大军长驱直入,609年攻下叙利亚,611年再下安条克,613年攻下耶路撒冷城,并把该城洗劫一空。616年,巴夏·巴尔兹又率波斯大军侵入埃及,攻陷亚历山大里亚,到619年征服整个埃及。同时,另一支大军出征小亚细亚,直抵博斯普鲁斯海峡,再次威胁君士坦丁堡。至此,波斯版图达到极点,萨珊的势力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顶峰。617年,波斯军又一次攻占卡尔西顿城,并联合蛮族共同进攻君士坦丁堡。620年,巴尔兹从埃及赶到卡尔西顿,参加对君士坦丁堡的围攻。在海上攻势受挫后,双方达成休战协定。利用休战之机,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做好了各种准备。622年,他亲率大军避开正面敌人,乘军舰出其不意地在小亚细亚的伊索斯港登陆。波斯军慌忙派军火速赶往伊索斯。双方在卡帕多西亚遭遇。拜军大败波军,乘胜收复失地,占领科尔奇斯、亚美尼亚、美地亚。至625年,希拉克略平定小亚细亚西部。626年至627年双方继续征战不停。628年,波斯发生政变。631年,科巴德二世与拜占庭议和:波斯归还历代侵占的拜占庭领土、释放战俘、归还抢自耶路撒冷的“圣十字架”,归还抢自拜占庭的一切财物,偿还数年军费。波斯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罗马波斯战争历经400年,双方交战数百次。

  波斯、阿拉伯帝国军事概况

  波斯帝国是由农牧部落波斯人建立的国家,因此与同样属于游牧民族的阿拉伯人在军事制度和武器装备上都有很多一致的地方。阿拉伯军事力量在崛起之初,人数较少,武器装备落后,无法与称雄欧亚1000余年的波斯军队相比。随着时间的推移,阿拉伯军队规模不断扩大,军队编制更加成熟、合理,武器装备不断更新发展,很快取代衰落的波斯,成为与拜占庭军队、西欧各国军队相抗衡的强大武装。

  (1)军事领导体制与军队

  从公元前522年波斯国王大流士取得统治权以后,他便积极从事军事改革,力图建立起一整套高度中央集权的军事领导体制。他自任军队最高统帅,在全国各行省中,分别设置不受行省总督辖制的军事长官。他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军区,负责管理驻守当地的军队。军区长官要直接听命于国王本人,向他汇报并听取指示。他统一全国军队的编制,将军队分成万人团、千人团、百人团、十人队4级,按十进制编组。他还有一支号称“不死军”的御林军部队,人数达到1万人,士兵勇敢强悍,战斗力很强,足以用来镇压各地的反叛势力。这种军事体制一直延续到中世纪。

  在波斯军队中,骑兵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重骑兵主要用来从正面突击敌人的队形,他们通常都头戴头盔,手持长矛,身披锁子甲,以防御敌射来的箭簇、石块和轻型白刃兵器的击打。配备了弓箭而盔甲较薄的弓箭骑兵由于自身重量轻,行动起来更灵活,常常被赋予迂回、包抄和追击等机动性较强的战斗任务。波斯步兵包括手执长及足部木盾牌的重甲步兵,也包括只拿一面小型藤盾的轻盾兵,以及射击技术娴熟的弓箭兵。此外,为了增强突击能力,每支波斯军队都拥有相当数量的滚刀战车,以便在地形适宜的情形下用来冲掠敌阵。

  波斯帝国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部,起初航海并不是波斯人的特长。但他们利用懂得航海的腓尼基人组建起强大的海军,与海上力量强大的希腊进行过长期的角逐。可惜在与希腊作战失败后,波斯海军力量逐渐萎缩,进入中世纪以后,几乎没有什么象样的舰队了。

  阿拉伯帝国是一个神权统治的国家,政教合一。哈里发既是国家元首、宗教领袖,也是军事总指挥。在伍麦叶王朝时代,哈里发曾将全国分为5个行省,各省置总督,管理当地驻军。但受氏族社会全民皆兵传统的影响,阿拉伯常备军一直不很多,其中主要的是哈里发的禁卫军及一些雇佣军,其他大量的军队是归部落首领指挥的部族军。哈里发的禁卫军最初由阿拉伯人中的青壮年组成,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后阿拉伯人成份逐渐减少,波斯人大量涌入其中。到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穆耳台绥木在位时,更把由中亚等地贩运来的突厥奴隶编入禁卫军,并从中挑选军官。9世纪以后,禁卫军统领的权势进一步增大,取得了大元帅的尊号,而哈里发则成为其监视下的十足傀儡。帝国军队的统率权完全落入到禁卫军统领的手里。

  阿拉伯军队包括骑兵、步兵、海军等不同的军兵种,其中骑兵占大多数。早期阿拉伯骑兵几乎全部是不披盔甲的,手中的兵器有长枪、剑和弓箭。在与拜占庭军队的长期战争中,阿拉伯人也逐渐认识到护身盔甲的功用,让骑兵披上了锁子甲。但他们很注意保持轻骑兵机动灵活的特点,不肯让盔甲过于沉重,以致妨碍士兵和战马的机动能力。阿拉伯的海军力量也比较强大。尤其是为了夺取君士坦丁堡,阿拉伯人多次组建庞大的舰队,年复一年地发起进攻,数次兵临城下,却都被著名的“希腊火”和拜占庭海军击退。717年,阿拉伯舰队作战失利后撤退,不幸遇上了暴风雨,1800余艘战舰几乎全部沉没,阿拉伯海军也从此一蹶不振。

  (2)兵役制度与武器装备

  波斯帝国的军队最初多由自由民组成。他们平时耕种土地,养家糊口,战时自备武器,随军出征,国家一般不给津贴。服兵役对他们来说,既是每一自由民的权利,也是他应尽的义务。由于自由民通常经济实力有限,仅可自备步兵所需要的长枪、盾牌等,编组成步兵。而由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贵族采买盔甲马匹,组成冲击力更强的骑兵部队。随着波斯帝国经济上的发展变化,贫富差别日益悬殊,大批自由民因债务沉重而破产;贵族和御林军军官却靠着掠夺被征服国家的财富大发横财,使得军队中步兵数量迅速减少,骑兵数量激增,整个常备军日趋腐败残弱。在这种情况下,波斯军队不得不大量招收雇佣兵来弥补军队数量和质量的不足。雇佣兵大多为外国人,如米底人、奇西亚人、叙尔卡尼亚人、亚述人、印度人、希腊人等。他们以赚钱谋生为目的,对同谁作战并不关心。但也因此缺少爱国热情的激励,存在着被金钱收买而阵前倒戈的危险性,其战斗力不能不受到很大限制。

  波斯军队的武器与拜占庭军队大体相仿。步兵多持木盾、藤盾和长枪、弓箭,骑兵则披挂甲胄,携带弓箭和短兵器。滚刀战车是其最重要的突击兵器之一。这些战车将宽刃大刀装在车轴或车身下,以便能把它所碰到的一切都统统割碎。作战时,波斯军队往往以滚刀战车为先锋,藤牌兵、重甲步兵、骑兵、弓箭兵排成方阵依次相随,整个队伍步伐缓慢而整齐,逐渐向敌人逼近。见到这种阵势,许多斗志不坚的军队不由得发生骚动,未等接战便一溃而散了。

  早期阿拉伯军队大多由本民族战士组成。按惯例,全体成年男子都有出征打仗的义务。他们平时即按氏族关系编组起来,携带家属住在军营中,依靠掳掠和瓜分战利品维持生活。由这些战士组成的军队具有英勇善战、不畏艰苦,行动迅速、补给容易的特点,但也存在着军纪不佳,胜则四处劫掠,败则四散逃跑,不复能战的弱点。到阿拉伯帝国中后期,阿拉伯贵族生活日益腐化,不愿再承担艰苦的作战任务,而更多地依靠波斯或突厥雇佣兵组成常备军。由政府按月给雇佣兵发放薪饷,并进行集中训练与指挥。有时阿拉伯帝国政府也从贝杜因人、城市平民和农民中间召募一些临时性的军队,在服役期间发给薪饷,战事完结后立即遣散。

  阿拉伯军队的武器装备与拜占庭和波斯军队没有什么大的不同。比较有特色的是他们使用的短弯刀。它不仅灵活方便,适宜骑兵在马上使用,而且由于冶炼技术的进步,刀的锋利程度和韧性都有很大提高。阿拉伯海军虽然发展历史不长,其帆缆战舰也颇有特色。它通常有上下两层甲板。下甲板每边最少有25个座位,每个座位上坐两个人,每只帆船上的这100多名划手都是武装的。在上甲板,还专门配备有擅长格斗的战士,准备与敌舰进行接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