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人物>古代历史人物>文学居士>

元好问的摸鱼儿赏析_元好问诗歌故地重游

学康分享

  《摸鱼儿》是金朝末年元朝初年的文学家元好问的作品,元好问作为当时北方文学之宗,不仅是为文学家也是位词人,这首词就是元好问被大雁殉情而死所感动而写下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好问的摸鱼儿赏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元好问的摸鱼儿赏析

  《摸鱼儿》是金朝末年元朝初年的文学家元好问的作品,元好问作为当时北方文学之宗,不仅是为文学家也是位词人,这首词就是元好问被大雁殉情而死所感动而写下的,词中表达了他对殉情大雁的哀思。

  这首词创作的时候,元好问还很年轻,仅仅十六岁,当时的元好问正奔赴在赶考的路上,,途中遇到一个捕捉大雁的人,那个人告诉元好问,天空中一对大雁在飞,其中一个大雁被捕杀后,另一只大雁也直直地从空中坠落,殉情而死,元好问被大雁之间的感情真震惊了,于是出钱买下了这两个大雁,然后把它们合葬在汾水旁边,并建了个坟墓,取名“雁丘”,并写下《雁丘》一词,后来加以修改,即成了后世流传的《摸鱼儿-雁丘词》。

  词的分为上下两片,上片开篇就语出惊人“问世间、情为何物”词句是千古传唱的名句,一个“问”字从空而降,替殉情的大雁发问,而且也是对殉情大雁的赞美。“直教人生死相许”是最震撼人心的回答,突出爱情的力量是如此的庞大。下面紧接着就是作者对大雁生活的描述,大雁冬天向南飞去过冬,春天再飞回来,双宿双飞,作者称之为“双飞客”,将世间人类的相爱赋予在大雁的身上,“天地南北”、“几回寒暑”用高度的艺术手法从空间、时间对大雁相濡以沫的生活进行概括。为下文大雁的殉情坐下了铺垫。而下面作者将大雁拟人化,描写大雁的心理“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揭开大雁殉情的原因。

  词的下片主要是通过描写自然中的景物来烘托大雁殉情的凄苦,营造的都是悲苦的基调,“寂寞当年萧鼓”。大雁殉情惹起上天的嫉妒,这是作者对大雁的高度赞昂,词的最后作者认为这样的大雁自己会永远凭吊它,足见作者对大雁的深深的敬意。

  元好问诗歌故地重游

  《故地重游》是元朝初年的文学家元好问的一首小诗,诗歌是七言绝句。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首作者重游旧地后写下的诗,那么,作者为什么会重游旧地,这次游玩后又和上一次有什么不同呢,所以这不单单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山水诗,其中蕴含着其他深刻的含义。

  诗歌的前两句是单纯地对景物的描写,杨柳青青,水声潺潺,黄莺婉转啼鸣,好一幅春意盎然的春景图,让人留恋、痴迷。并且在诗句“莺儿调舌弄娇柔”中,将黄莺拟人化,黄莺的啼叫好似是和作者早已相识,欢快的啼叫像是在欢迎作者第二次到这里游玩,不仅照应了题目《故地重游》,还给诗歌的前半段营造欢快的氛围,让读者的心情都随着黄莺的啼叫而变得欢快了,烘托作者当时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

  诗歌的后两句是抒发作者的感情,“桃花记得题诗客”将桃花赋予人的特征,即有记忆。那么桃花为什么会记得题诗客呢,还倚着春风笑个不停?这里作者是以草木的无情来衬托人的有情。作者想起自己上次到这里时的美好时光,而距离现在已经很久了,感叹人生韶光易逝,抒发自己惆然若失的失落之情。

  全诗的“诗眼”是“记得”二字,这两个字不仅生动传神地刻画桃花的调皮,带给全诗一股灵动之气,更是作者情感的流露的出处,从这两个字就可以感受到作者当时第二次到旧地的时候,想起了过去的美好时光,为作者抒发自己的感叹打下一个委婉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