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人物>古代历史人物>古代诗人>

诗人欧阳修与范仲淹什么关系

学康分享

  范仲淹,字希文,唐朝著名诗人,那么欧阳修与范仲淹什么关系?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欧阳修与范仲淹的关系,希望对你有帮助!

  欧阳修与范仲淹的关系

  欧阳修参与范仲淹变法,受到牵连,被贬成为县令,在此期间广游名山,写下不少文章,也是北宋文学史上最早开创新一代文风的领袖,他所作散文语言简洁凝练,却又不失风骨,继承和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在此基础上革新,新的一种散文体应运而生。后人将欧阳修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的成就不仅仅在文学上,他通晓史书,主持修撰《新唐书》,欧阳修用易懂的词语,一改当时宋代文坛生僻难懂,空话满篇的文风,使得大家都能读懂这本书;欧阳修以翰林学士的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招考了苏轼兄弟,曾巩等人,对北宋的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范仲淹也是北宋时期人,曾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力主改革,却屡遭奸人所害,数次被贬。64岁时病逝于滁州,著有《范文正公集》传世。范仲淹虽然比欧阳修大18岁,但二人却是忘年之交,他们政见一致,兴趣相投,彼此欣赏,范仲淹仕途坎坷,几次被贬之时,受到排挤压迫的时候,欧阳修几次仗义直言,为其抱打不平。两人交情深厚,才情豪迈,同一时间写下《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两篇著名散文,范仲淹病逝后,欧阳修悲痛难当,失去这一知己好友后,欧阳修的思想趋于保守。可见欧阳修与范仲淹的关系非同一般。

  范仲淹变法的故事

  范仲淹变法是宋仁宗庆历期间的改革。宋仁宗时期官僚体系庞大冗杂,行政效率很低,人民生活贫困,西夏和辽严重威胁了西部和北部边疆地区,北宋处于内忧外患的非常时期。范仲淹变法就是著名的庆历新政,历时一年半,是北宋时期有名的军事家、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主持的,当时范仲淹正任职参知政事。最终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官员接连被贬黜,各项变革也被废止。

  范仲淹变法最终以失败结束,但是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尤其为后来王安石变法提供了有效的启示和借鉴。

  范仲淹出身贫寒,父亲在他两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改嫁。直到他三十岁才得知自己的真实出身,从此离家自立门户。他性格外柔内刚,心中既有远大的抱负,又有不喜名利的正义,对于国家大事总是有勇敢谏言,并且在处理政务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范仲淹变法就是范仲淹凭借他这远大的抱负和独特的处事方法,认真总结了自他从政二十八年来的改革思想,向朝廷呈上了变法的纲领,提出的改革主张约十余项,如抑侥幸、均公田、择官长等。

  宋仁宗指示他们“太平”的政治利益的一些新的内容。在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先后被贬至邓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他转移到颍州(今安徽阜阳)、徐州,不幸病逝,终年64岁。

  范仲淹罢宴的故事

  范仲淹罢宴的故事是范仲淹流传后世的事迹中为数不多的不是关于朝政和文学上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发生在范仲淹在邠州做太守时候,当时范仲淹日中闲暇,准备带着自己的下属到城楼设宴喝酒畅谈,还没开始喝酒,范仲淹就看见几个人穿着丧服在不远处筹办丧事,准备装殓的东西。于是范仲淹就派人前去询问缘由,一问才知道,原来是一个在邠州的读书的人不幸死在这里了,古时候的人安土重迁,这样客死他乡是在是可怜。而且筹备丧事的几个人就准备把他埋葬在附近的郊外,眼看着就要入殓下葬了,一些必要的丧服、棺材什么的都没准备好。范仲淹知道之后,心情沉重,面露失意之态,当即撤下酒席,筹了银两救济这些人,帮助他们尽快让逝者下葬,入土为安。

猜你感兴趣:

1.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2.欧阳修的生平经历

3.宋朝诗人范仲淹生平简介

4.范仲淹个人事迹简介

5.欧阳修的诗有什么特点

6.欧阳修简介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