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月下独酌诗人借什么来抒情
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他所写的诗歌广为流传,其中就有《月下独酌》,那么李白月下独酌诗人借什么来抒情?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李白月下独酌诗人借什么来抒情,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白的月下独酌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仕途一直不怎么顺遂,公元744年即天宝三年,本来身为翰林的李白在皇帝面前被人诋毁,最终远离了政治中心。官场失意的李白很是忧愁,心中的苦闷无法排解,于是他就写下了名传千古的《月下独酌》这首诗歌。
其实《月下独酌》是组诗,一共有四首,但大多数人都只知道流传最广的第一首。这组诗中的第一首是因为当时诗人李白受到了排挤,失去了官职,心中寂寞忧愁,于是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诗。诗人将寂寞的景物放大处理,进一步烘托自己孤寂无奈的心情,同时更是表达出了诗人不跟他人同流合污的志向和放荡不羁遗世而独立的个性。
组诗中的第二首《月下独酌》是一首议论题材的诗歌。诗人将“爱酒”两字贯穿全诗,从开头就表示了没有人能够不爱酒,就连天地都不例外。最后,诗人得出了结论,爱酒不但是有道理的,更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其实,这首诗只是诗人李白借酒抒发自己的感情,排解自己远离朝政和仕途不顺的苦闷心情。
而组诗中的第三首与第四首写的则是写诗人心中的苦闷无法排解,最后只能借酒消愁。诗人将饮酒时的欢悦与自己官场失意做了一个比较,表现出诗人旷达乐观的个性。但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诗人隐藏在诗中的苦闷和忧愁。
从《月下独酌》这组诗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李白在失意时只能一醉解千愁,用酒来排解自己心中苦闷,但也能在这组诗中看到诗人乐观向上,毫不气馁的性格。
李白名作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自古以来,表达远离家乡的游子们思乡之情的诗歌一直颇多。但唐代大诗人李白客居洛阳时所写的《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是一首表达游子思念故土的佳作,有着很深刻的意味,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慢慢解读。
《春夜洛城闻笛》写于公元前735年,李白当时客居在洛阳城。在唐朝时,洛阳城一直是一个非常繁华热闹的城市,车马人流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春日里的深夜,独居在客栈之中的李白忽然听到远方传来一阵笛子声,仔细侧耳倾听,原来是一首《折柳曲》,听到这略带悲凉之感的笛子声,李白不禁想起自己远在千里之外的故土,有感而发写下了这一篇传世佳作。
深夜里,诗人听到这不知是何人演奏,何处传来的《折柳曲》引起了他心中最隐秘的思乡之情。《春夜洛城闻笛》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正是在深夜里听到了笛子声,才有了接下去一系列事情的发生。诗歌的第一句是一个问句,是问到底是哪家传出来的笛子声。第二句则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笛子声传遍了整个洛阳城。第三句则点出了吹笛人所吹奏的正是用来跟友人告别的《折柳曲》,语句自然而清新。第四句紧接着上文,在深夜里听到笛子声有哪个游子会不思念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朋好友。
《春夜洛城闻笛》是一首七言绝句,共二十八个字。但正是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写出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引起了千百年来远离家乡游子的共鸣。
诗人李白被称为什么
李白最有名的,传的最广的称号应该就是“诗仙”这一称号了。李白是在西域地区的碎叶城出生的,李氏一族在当地也是名门望族。李白自小便十分的聪慧,五岁时就会背诵六甲,是当地有名的神童。等到了十五岁,李白便开始钟情于剑术,喜好行侠仗义。公元724年即开元十二年,已经二十四岁的李白拜别父母,仗剑远游。李白心中一直都有远大的抱负,但却一直没法实现。时间匆匆而过,已经四十二岁的李白经人推荐来到了长安,见到了当时已经久负盛名的贺知章。李白将他在途中所写的《蜀道难》一诗呈献给贺知章,贺知章读后十分惊讶于李白的才华。贺知章将李白比作天上下凡而来的仙人,称李白为“谪仙”。就这样,李白诗仙的名号就广为人知了,大家就跟随贺知章的说法,称李白为诗仙。
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是一个原因,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李白所写诗歌的风格了。李白在写诗歌时十分擅长使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运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等等一系列修辞来写。李白富有想象力,所写的诗歌常常是飘逸空灵的,十分有“仙气”。由于李白写诗的风格,所以就称李白为诗仙了。
猜你喜欢:
1.李白:月下独酌
2.关于抒情的散文
4.描写中秋节的散文
上一篇:诗人刘禹锡的作品介绍
下一篇:李白是什么主义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