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人物>古代历史人物>唐宋八大家>

苏轼赠刘景文_苏轼阳关曲表达了什么

学康分享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元祐五年赠与刘景文的七言绝句,以此来勉励友人。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苏轼赠刘景文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轼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元祐五年赠与刘景文的七言绝句,以此来勉励友人。世人都知道大文豪苏轼的名字,但刘景文是何许人也?恐怕很多人都不太清楚。刘景文又名刘季孙,宋仁宗嘉佑年间监饶州酒务,后因苏轼的推荐得到小小的升迁。刘景文的父亲刘平是将军,所以他本人性格也比较豪爽,很得苏轼赏识。

  元祐五年,苏轼任杭州太守,也就是在这一年苏轼认识了刘景文,帮他得到了升迁。《赠刘景文》就是创作于当时,短短二十八字,却满满的都是对处于窘境中的刘景文的勉励和支持。可惜,元祐七年,刘景文逝。他和苏轼只结识了短短两年,世事沧桑,不由人。

  本诗前两句写景,简短的十四个字就生动地描写出一幅秋末冬初的景致图,萧条中透露出一种凋零的美感。原本亭亭玉立,清吐芳香的荷花早已凋零不见,就连那“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荷叶也耷拉着脑袋,无法像伞盖般遮挡雨点。残留枝头的菊花虽然还留有余香,却早被西风吹得花瓣飘零,不复完整,唯有菊花的枝干还坚挺着直指天空,傲然凌霜,一副不肯屈服的样子。

  诗的后两句议景,说一年之中最好的时节就是橙黄橘绿之时。看似丝毫没有提到刘景文,其实苏轼早已不露声色地将自己的感情寓于诗中,景中。在文人眼中,橘和菊、梅一样有凌霜傲寒的气质。所以,这里苏轼之意是告诉刘景文,人到中年就像橙黄橘绿的初冬正是意气风发之时。

  苏轼阳关曲表达了什么

  阳关曲•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阳关曲·中秋月》叙述的是苏轼与弟弟苏辙中秋重逢,共同赏月的情景。这首词产生于苏轼兄弟二人暌别七年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这一背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情,抒发了苏轼对亲人相聚后又要分开的哀伤与感慨。

  《阳关曲·中秋月》没有直接写圆月,而是先从遮住月亮的云开写,拨云见月才更显月亮的光明与清幽,词句中并未出现月光等字样,却让人可以感觉到想象出月华如水的神韵。月朗星稀宇宙空阔整个银河显得非常悠远,中秋时节月亮显得格外明亮圆润,犹如玉盘挂在天上。以玉盘做比喻写出了月亮的冰清玉洁,此情此景赏心悦目,完全是从一个赏月人的角度出发。

  结合创作背景,中秋节正值兄弟二人团聚,苏轼自然是心中愉悦,赞叹此夜之好。但是苏轼感叹的是“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期难得理应尽兴,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当空明月的意思。但是月有盈亏人也如此,兄弟二人分别已久,好不容易相聚又要分开,苏轼又感慨时间之短,引出离别之情,“明月明年何处看”是他的感慨,身不由己相逢无期啊,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叹息,朝局不定自己漂泊不已。“此生此夜”对“明月明年”叠字唱答佳句天成。苏轼的这首《阳关曲·中秋月》从月团圆写到人团圆,从今朝想到明朝,再归结到离别情,有情有景让读者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