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人物>古代历史人物>唐宋八大家>

为什么苏洵二十七始发愤

炜基分享

  说起苏洵,很多人都知道苏洵二十七始发愤。对于一个生活在宋代的人来说,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去学习确实有点晚,相传苏洵从小不喜读书,那是什么原因让他发奋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搜集整理的为什么苏洵二十七始发愤,希望对你有帮助。

  为什么苏洵二十七始发愤

  一个原因来自他的夫人。苏洵的妻子程氏是大家闺秀,学过诗书,她终日劝谏苏洵好好读书,但苏洵并不知悔改,于是程氏自己教孩子们认字读书。苏洵看到程氏对孩子们的管教,又想到自己的顽劣,渐渐意识到如果自己还这样不思进取,将来是要被孩子们耻笑的,他这才考虑起自己的学习来。

  直接让苏洵二十七始发愤的事件,发生在他的母亲去世之年。奔丧的二哥让他写一些文章来赞美一下游览过的名川大山,但苏洵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如何才能将肚子里那些壮丽景色写到纸上,看着焦急的弟弟,二哥让他编写苏家族谱。在编写的过程中。他看到祖先的事迹,不觉羞愧难当,这才拿起书看了起来。

  后来,苏洵多次赶考失败,愤懑的他看了自己以前写的文章,一气之下将它们焚烧殆尽,下决心要好好读书,写出真正的好文章来。这就有了苏洵二十七始发愤的故事

  苏洵从一个顽劣的少爷变成享誉后世的文坛巨匠,周围的人给了他很大的鼓励,他自己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可见只要想成功,无论什么时候踏出第一步都不会晚。

  苏洵的诗

  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人,自然也是喜欢写诗。苏洵在散文上有很大的造诣,苏洵的诗也有很大的造诣。

  苏洵的哥哥有一次同苏洵游览山河美景,哥哥问他能否写点文章来描绘这些美好景色。苏洵也想写点文章,觉得自己的心中有些话不吐不快,但是一时不知道从何处下笔。他回到家后读了很多唐诗,觉得豁然开朗起来,想到自己所看到的美景,就写出了一首有名的诗篇,名为游嘉州龙岩,诗中的“山川随望阔,气候带霜清”一句非常有名气。

  苏洵在写作散文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苏洵的诗篇上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很了解社会上上一些情况,并且不与奢靡的官员豪族同流合污,他写出的诗篇都很有见地。在送王吏部直徐州一诗中,他写了一句“徐州胜觉不需问,红门巨豪俱在徐”,讽刺当时的徐州豪族们奢靡度日。

  苏洵的诗很多是送朋友的,他在为官的时候,认识了很多朋友,并且他的文章在当时很有名气,得到了许多人的称赞,因此很多人都想和他认识。他写的送别诗很有意味,在送李才元学士知邛州一诗中,“白马渡浐水,红旗照蜀山”一句写出了去往邛州之路的景色,通过景色来表达送别之情。

  苏洵的故事

  苏洵在少年时期不爱学习,因家里由父亲掌管,所以苏洵在少年时期并没有体会到累的感觉,每天都跟朋友们到处闲逛,在此期间,他还参加了一次科举考试,但是没有考上。

  之后苏洵便跟着陈公美等人游历四方,在峨眉山游玩一圈之后,听说西北的岷山也是很壮美的,这一去便是半年。回家之后发现妻子面容憔悴,通过妻子的叙述,他在儿子身上看到了自己顽劣的影子。他这才开始考虑家庭跟未来。

  在其丧母之后,哥哥叫他整理家谱,从那时起,苏洵便喜爱学习了。他的努力,加上他的天赋,苏洵成了家喻户晓的文人。此后,苏洵名句老少皆知。在苏洵的散文名句中,我们可以感觉出他的大气,他写的所有散文都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很多人印象最深的便是苏洵对秦始皇为何能统一六国的论述名句,在文章中,苏洵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看法,有着异于常人的理解能力。在当时人的眼中,六国被统一,是由于秦国的强大,但是,苏洵能一眼看出其中的奥妙。秦能统一六国是因为其他国家之间的不团结,各国的皇帝目光不够长远,只是顾及自己国家眼前的利益,而不是百姓认为的,秦国的强大,英勇善战,统一了六国。

为什么苏洵二十七始发愤相关文章:

1.苏洵为什么中年才发愤

2.苏洵有什么故事

3.苏洵是什么时候考上进士的

4.历史上的苏洵是谁

5.靠勤奋成功的名人精选

6.10个名人名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