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人物>古代历史人物>战国四公子>

信陵君魏无忌的为人怎样

学康分享

  信陵君的为人如何?信陵君魏无忌招揽门客,礼贤下士,曾救赵国和魏国于危难之间。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信陵君的为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信陵君的为人

  信陵君魏无忌为人宽厚,待人有礼,经常礼贤下士,很多门客都归附在他麾下。在巅峰时期,归附的贤士有三千多名。当时,魏无忌的威望远传在外,各诸侯国忌惮他的威名不敢轻举妄动,举兵攻打。魏无忌有了这些贤士,尽知各诸侯国事。魏国有了十多年安稳的太平盛世。各国有贤之士的归附,让魏王逐渐忌惮魏无忌的才能,也不让他参与重要的国事。魏无忌也有自知之明,就出国四处游走,招揽贤士。

  魏无忌在赵国十年未曾回去魏国。秦国知道这个消息,就屡次兵攻打魏国,魏国每次都战败。魏王十分担心,就派人去请魏无忌回国。魏无忌害怕魏王恨自己,不肯回国。最终,在薛公和毛公的劝说下,回到了魏国。大家听说卫无忌回到魏国了,就纷纷派兵支援魏国抗击秦国军队。

  魏无忌的名声远扬在外,是秦的心头大患,秦一直在不断找机会除去魏无忌。在秦王的挑拨离间下,魏王不再相信魏无忌。魏无忌知道自己受流言诽谤不再被重用,终日沉浸在酒色之中。公元前243年,被魏王赐毒酒而亡。

  对魏无忌的评价

  魏无忌(出生年份不详—公元前前243年),战国年代魏国出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魏无忌招揽门客,礼贤下士,曾救赵国和魏国于危难之间。为人机智,历史评价“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

  魏无忌为了改变魏国走向衰落的命运,效仿孟尝君和平原君辅理政治的方法,广招门客,礼贤下士,很多门客都归附在他麾下。在巅峰时期,归附的贤士有三千多名。魏无忌有了这些贤士,尽知各诸侯国事。魏无忌的威望远传在外,各诸侯国也忌惮他的威名不敢轻举妄动,举兵攻打魏国。

  前260年,赵国与秦国交战,赵国大败处于危难之际。魏无忌的姐姐向魏国请求救援,魏王答应了,但只是观望而不动兵。平原君知此,三番两次派遣使臣来向魏无忌告急。魏无忌心有惭愧,就采用了侯赢的计策盗窃兵符,最终打败秦军救下了赵国。魏无忌害怕魏王治他盗窃兵符之罪,因此在赵国呆了十年。

  秦军对魏无忌一直怀有恐惧和怀恨之心。趁魏无忌不在魏国,就举兵攻打。魏王派人去请魏无忌回来,魏无忌怕魏王恨他不敢回去。可是,国家危难于此,不可不救。经过再三考量,毅然归国。魏无忌的回归挽救了魏国。

  只可惜,晚年因魏王听信谗言不受重用,终日沉迷于酒色之中。陈毅评价其:“醇酒与妇人,公子死游戏。惜无远大图,不能自为计。”

  魏无忌长孙无忌关系

  魏无忌与长孙无忌的联系出自一副对联。上半联是: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尔亦无忌;下半联是:张相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这副对联至今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14岁的于谦上京赶考,碰巧的是于谦的考官与他同名同姓。在考试前,主考官进行点名,连叫了于谦三次都没人应答。主考官非常生气,问于谦为何不应答。于谦说:“考生与主考官同名同姓,所以不敢答应。”主考官是个宽宏大量的人,便出了一副半联来劝慰于谦。“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尔亦无忌“于谦听后,便答出下联。“张相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这副对联表达的是于谦的谦虚和对主考官的尊重。

  另一种说法是:这副对联出自明代李梦阳。李梦阳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在管理学政时与一位学生同名姓。李梦阳知道后,就把那位学生叫到身前说:“你怎么敢与我同名同姓,这不是对我的不敬吗?”那位学生回答:“我的名字是父母起的,明知道与你相同却不能改啊!”李梦阳故意出半联来考验他,说:“要是你能答对就原谅你。”那位学生不假思索就答出了下联。李梦阳听了非常赞赏他。这幅对联在这里的意思是,虽是同名同姓的人,但却是不一样的人物,然而学生巧妙的回答,何无忌与魏无忌等人姓名相同,他们都不计较彼此,我们还有什么可计较的。

猜你喜欢:

1.魏无忌生平故事

2.信陵君的性格魅力

3.关于信陵君的文章

4.信陵君魏无忌简介

5.信陵君魏无忌的故事

6.平原君信陵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