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人物>外国历史人物>外国诗人>

诗人威廉布莱克的简介

炜基分享

  威廉·布莱克,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版画家,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伟大诗人之一,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搜集整理的诗人威廉布莱克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诗人威廉布莱克的简介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年11月28日出生于伦敦,虔诚的__徒。主要作品有:诗集《纯真之歌》、《经验之歌》等。早期作品简洁明快,中后期作品趋向玄妙深沉,充满神秘色彩。他一生与妻子相依为命,以绘画和雕版的劳酬过着简单平静的创作生活。后来诗人叶芝等人重编了他的诗集,人们才惊讶于他的虔诚与深刻。接着是他的书信和笔记陆续发表,他的神启式的伟大画作也逐渐被世人所认知,于是诗人与画家布莱克在艺术界的崇高地位从此确立无疑。

  诗人威廉布莱克的生平

  出生于伦敦一个开设男子服饰经营商的家庭,由于个性独特,不喜欢正统学校的教条气氛拒绝入学,因而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从小就喜欢绘画和诗歌。11岁起就进入绘画学校学习了三年并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其父有意让他师从一位著名的画家继续深造,但他考虑到家庭负担及弟妹的前途而主动放弃了这次机会,去雕版印刷作坊当了一名学徒。14岁当雕版匠人巴塞尔的徒弟,跟他学了七年。他还被派往威斯敏斯特教堂制作墓碑雕刻。虽然出生微贱,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但这并不能遏止他非凡才智的发展。他博览群书,甚至潜心于洛克和博克的哲学著作,早早便对这个世界有了深刻的认识。1779年,22岁的布莱克学徒期满出师,成了一个自由的手艺人,靠当一名雕刻匠挣钱糊口。然而,他却选择了继续去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学习,实现自己的画家之梦。25岁那年,他与花匠的女儿凯瑟琳-布歇结了婚,教妻子读写,好让她帮助自己的工作。这对年轻的夫妻以现在十分流行的“DIY”方式,携手出版了一本名为《纯真之歌》的诗画集从头到尾全是亲自动手:布莱克在铜版上刻上自己的诗和画,凯瑟琳则负责压印、上色和装订。不过,夫妻二人的努力并没有在当时换来赏识和金钱,虽然一本书仅仅只卖几先令,却依然卖得极为缓慢(今天,这本书的复制品都可以随便卖到上千美元)。布莱克大部分的绘画作品都是蚀刻版画,他自己也创作了一种独特的方式把写的诗和画的插图刻在铜板上,然后用这种铜板印成书页,再进行上色。

  除了他的妻子,布莱克也在教导他的弟弟罗伯特画图、涂色、雕刻。1787年冬天,罗伯特生病去世。罗伯特死的时候,悲痛的布莱克看见他弟弟的灵魂穿过屋顶冉冉上升,“欢乐地拍着手”。他相信罗伯特的灵魂继续来看他,后来又声称在一次梦中,罗伯特告诉他印刷的方法——在一块铜版上蚀刻诗与插图。布莱克的诗和画是不可分的。诗往往是他自刻的画页中的一个部分,两者互作印证。

  尽管生活拮据,布莱克依然坚持做自己作品的出版人,而不是被别人签约。在艺术创作方面,这位极有个性的诗人也始终坚持用水彩和蛋彩,而不是长期以来在艺术中占权威地位的媒介油画。当时皇家美术学院的掌门人、著名肖像画派大师乔舒亚·雷诺兹并不赏识布莱克,他认为布莱克在画中注入了太多的“主观感情和幻想的成分”。在当时这所著名的艺术学府,年轻的威廉-布莱克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1784年,在父亲过世后,布莱克开始与著名出版商约瑟夫·约翰逊合作。在约翰逊的合作者中包括当时英国许多优秀人物,如:约瑟夫·普莱斯利、玛莉·渥斯顿克雷福特和托马斯·佩恩等等。布莱克同玛莉·渥斯顿克雷福特很快成为了好友,并应邀为其作品创作插图。1788年后,他陆续出版了四本诗集。他的诗集《纯真之歌》(1789)反对教会的禁欲观点,肯定生活和人生的美好,这与他反对专制、同情民主革命的思想是有联系的;他对耶稣和天使的歌颂,则是出于他虔诚的基督信仰。诗集《经验之歌》(1794)揭露英国政府和教会对童工和青少年的摧残,其中还有对被驱作战的士兵的叹息和贩卖女子为娼者的诅咒。

  18世纪70至90年代,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革命的浪潮席卷欧美,英国国内也展开了反封建、反殖民主义的斗争。这时期布莱克写了预言诗《法国革命》(1791)和《亚美利加》(1793)等,歌颂资产阶级民主民族革命,痛斥封建专制,要求人类平等,后一首诗还抨击英国的殖民主义政策。

  1804年的长诗《四天神》揭露了英帝国的工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之上的。他把统治者描写为一个建造帝国的大工头,以工业支持殖民战争。工人们日夜劳动替工头建立一座拥有12间房子(象征一年12个月)的黄金大厦。工头在这座巨宫中白天从事战争,夜间朝拜来历不明的鬼神;无数人带着脚镣手铐在宫中呻呤。布莱克对砖窑工人的疾苦作了真实生动的描写。

  诗人威廉布莱克的性格

  复杂的人

  他是一位复杂的多重人物:除了诗人,他同时还是画家、雕刻家。他艺术的一面影响另一面。他用自己发明的方法,把写的诗和画的插图刻在铜板上,然后用这种铜板印成书页,再给它们涂色。细读布莱克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是由图像和文本结合的整体。文本不仅仅是用来说明图画,图画也不仅仅是用来表现原文。两者都需要解释性或推测性的阅读。

  对他的猜测

  谈论威廉·布莱克必然要澄清有关对他的诸多猜测,有人说他是疯子和魔鬼信仰的杜撰和散播者,像伦敦夜间人们能够听到的墓地里走出的勾小孩子灵魂的新年老人,当然,布莱克不可能如拉伯雷与阿莱丁诺一样对世俗做彻底的思考或澄清,也许他是信仰的迷雾,但那也是饱蘸着痛苦和爱的“紫雾”,布莱克开创了一种借想象力促成的幻觉而进行的思考,从这一点上,他启发了艾米莉·狄金森和迪兰·托马斯,甚至阿尔蒂尔·兰波。布莱克是想象力的先知,和经验的忠实记录者,我们宁愿把他看成从 “魔鬼作坊”里冲出来的最优秀的净化知觉的长者。

  自写自画

  从童年时代起,布莱克就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力,并且时常经历幻想。他说他曾看见过缀满天使的大树,曾见到过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中的古圣先贤,并给他们画过画像。他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用绘画和诗歌表现出来。他的画大多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变形人体或表现他幻觉中所见到的人物。如他为自己的诗“欧洲:一个预言”(1794)所作的插图就是源自他的幻觉。据说,当布莱克住在兰伯斯时,他曾站在一个楼梯的顶端,看见过类似的一副幻象出现在空中。从这幅画面上可以看出:混沌初开,一个裸体老人白发白须飞扬,伏在一个黄边红里的圆形物体内,伸出左手,在用一幅巨大的圆规测量下面的一片沉沉黑暗。这位神秘的老人显然是《圣经》里的上帝耶和华。在《旧约·箴言》里有一段“智慧”所说的话可以佐证。

  诗文画

  布莱克除了自写自画之外,还常常为别人的诗文作画。名为《怜悯》的画,就是他为莎士比亚的名著《麦克白》的第一幕第七场所作的插图。麦克白在即将弑君夺位时,内心充满犹豫和矛盾。他说:“怜悯像一个赤条条的在狂风中飘游的新生儿,又像一个御气而行的天婴,将要把这可憎的行为揭露在每一个人的眼中,使眼泪淹没天风。”布莱克在这里构想了一个神话般的场面:在深沉的夜幕下,“怜悯”这位充满慈悲的人物,骑着一匹飘逸的白马“太虚使者”,无声无息地掠过夜空。大地上躺着一位刚刚生产的母亲。她非常虚弱,无力照顾新生的婴儿。“怜悯”关切地俯下身去,张开双臂迎接一个新的生命。而这个幼小但充满活力的新生儿,从大地母亲身上一跃而起,扑到“怜悯”的怀中。在“怜悯”的身后,有一个夜的使者,正张开手臂飞翔着,静静地掠过夜空。整个画面显得那样宁静而深沉,充满着夜的神秘感和博大的包容性。无边的夜幕,掩盖着无数的罪恶、不幸、欢乐、忧伤、生命和死亡、温柔与狰狞······所有的一切,都在它的包容下沉寂,构成了深不可测的神秘内容。

  迟到的肯定

  布莱克一生都没有得到当时世俗官方或公众的赏识。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它是个反理性主义者、梦幻家和神秘主义者,一个远离尘世的疯子和偏执狂。他的作品在当时没有受到重视。直到十九、二十世纪之交,诗人叶芝等人重编了他的诗集,人们才惊讶于他的虔诚与深刻。接着是他的书信和笔记的陆续发表,他的神启式的伟大画作也逐渐被世人所认知,于是诗人与画家布莱克在艺术界的崇高地位从此确立无疑。

  时至今日,诸多评论家将布莱克列为英国文学史上与乔叟、斯宾塞、莎士比亚、弥尔顿、华兹华斯齐名的最伟大的六位诗人之一。由于他的画作在文艺复兴以后,开启了不重形似而重精神力量的创作新路,他又被赞誉为“英国艺术方面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FitzwilliamMuseum)为布莱克开设了专馆,且馆藏十分丰富;仅在2002年米迦勒学期MichaelmasTerm剑桥大学英文系的课程表中,就有三门有关布莱克研究的课程,它们是:“威廉·布莱克”、“布莱克的复合艺术”(Blake sCompositeArt)和“布莱克的微细特例”(Blake sMinuteParticulars)。布莱克的成就及魅力由此可见一斑。正如王佐良教授所断言的:对于后来者来说,布莱克是挖掘不尽的———无论从思想、象征、神话出发,还是从格律、诗艺或绘画艺术出发,他的作品里还有大量需要深入研究的东西。

诗人威廉布莱克的简介相关文章:

1.《怜悯》作品鉴赏

2.英语诗歌欣赏: The Lamb by:William Blake

3.2016年黔南州高二下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

4.欧洲铜版画人物

5.有关比较文学论文

6.作家海子为什么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