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人物>古代历史人物>国学三圣>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说了什么

学康分享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有次叶公问孔子关于子路的额问题,那叶公问孔子于子路说了什么?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叶公问孔子于子路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故事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孔子非常的了解自己的学生子路,我想子路在自己心里对孔子肯定也有一个评价,可能这个评价不能随便做出,不可以随便说,所以在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时,子路没有回答,也许对于子路来说这是对孔子的尊重,一个弟子怎么可以妄议自己的老师呢?

  《论语》中就讲了叶公问孔子于子路的故事。叶公问子路,你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啊?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自己回答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他:我的老师啊,发奋学习甚至是忘记吃饭,学习到了高兴的时候什么都忘记了,一点忧愁也没有了,甚至连自己已经衰老了也不知道了。

  在《论语》中弟子对于孔子的评价有不少,但是孔子对于自己的评价却不多,在这里孔子这样说自己可能在一般人看来有点自夸,但是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孔子的实事求是,对孔子比较了解的人可以知道孔子完全没有自卖自夸。对于谦虚这个词来讲,谦虚是指对一些知识不知道,所以谦虚,并不是对自己明明已经知道却说不知道,那样就是虚伪。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是真实的,不加以矫饰的。对于孔子来说,能够学习到知识就是快乐的,所以才达到了“乐以忘忧”甚至“不知老之将至”。从这里可以知道,孔子完全超脱了生死,每天幸福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完全忘记了自己已经老了,不需要学习那么多的知识了。

  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

  孔子是一个儒学大家,不仅仅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会因材施教,并且非常注重知识的实践,对于一件未知的事情不仅仅听别人如何说,还要自己亲眼所见,亲身做一下实验,这样得来的知识就比较的真实,即使是一件小事,自己如果有疑惑,也一定要坚持实验一下,而不是人云亦云,也就是对于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存疑。

  《说苑》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孔子去周庙参观,看到有欹器,问,这是什么?有人说,这是放在座右,作为劝谏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过这样的器皿,如果里面空了就会倾斜,如果里面的水适当就会比较中正,如果满了就会倾倒。是这样吧?回答说,是的。于是孔子让子路取来水试一下,见到果然是这样的,孔子长叹一声说,是啊,世界上哪里有满了不不覆的道理呢?于是子路问,有能够使得满了而不覆的方法吗?孔子说:“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是谓损而不极。能习此道,惟至德者及之。”满而不覆的情况只有那些德行非常好的人才可以做到。

  通过这种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于一切学问是非常的谨慎的,对于自己存在疑问的事情一定要亲身的验证一下,可以说其治学相当的严谨,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道理,要想使事物永远保持不覆,那么就需要积极的修行自己的德行,做到自己主动的走向相反的方向才可以,做到“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

  孔子逸马有何典故

  孔子马逸这个故事出自于《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一部秦国时期的丞相吕不韦主编的历史巨著。这个故事主要讲述有一次孔子的马在挣脱束缚后吃了一个农民的庄稼,在农民把马牵走后,他的两个弟子分别取游说农民归还马匹的事。

  有一次,孔子走累后在路边休息,他的马挣脱了绳子的束缚,还吃了别人所种的庄稼,因此那个农民就把那匹马给牵走了。孔子的一个名叫子贡的弟子,他以能说会道、辩论才能而出名,他向孔子请求让他去说服农民归还马匹,然而他说尽了能说的话,那个农民却不听他的。之后有个刚开始在孔子门下学习的人,为人比较粗俗,他请求让他去说服农民。他对农民说:“您在东海种地,而我在西海种地,我的马怎么可能不去吃您种的庄稼呢?”农民听后很高兴,就说:“说话就是应该这要简洁明了,怎么能够像刚才那个人说话那样。”并把马归还了。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不论是处于什么样的文化层次、属于什么样的种族还是位于什么样地方,人都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也许有的事情在别人看来是非常可笑的,但那并不能代表我们就能主观轻率地去判断别人就是错误的。就好像在西方人看来,中医是他们无法理解的东西,但实际上,中医曾经救治了中国人几千年。因此,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易去轻视别人的思维定势。

猜你喜欢:

1.孔子和孟子的传说故事

2.孔子与子路的故事

3.子路有什么故事

4.关于孔子的故事有哪些

5.孔子的弟子子路的资料

6.关于孔子和颜回的故事有哪些

7.关于孔子的生平和故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