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人物>古代历史人物>国学三圣>

鲁国的孔子是谁

炜基分享

  说起孔子,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是2千多年前的人物,就是这么遥远的人物,如今广受人们所认知。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搜集整理的鲁国的孔子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鲁国的孔子简介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人们对于孔子的认知都在改变,孔子还活着的时候,处境好点,被人们奉为上宾客,倘若处境差点,就如同丧家之犬。孔子死了之后,反而待遇变好了,从董仲舒开始,逐渐的侍奉为神明。

  在如今的中国,对孔子认知最为广受争论的,那就是于丹教授。她曾在《百家讲坛》上讲借过《论语》,她虽然对孔子有着独特的认知和理解,但是有很多对此并不感冒,站在她的对立面,唱反调,她的这种遭遇就有点像孔子生平。谁都知道孔子是在出游列国之后,屡次碰壁,只好回到故居鲁国,开始广收门徒,就此行为在当初的封建社会,这是独特的,因此人们对孔子的行为也是议论纷纷。之前有着各个大儒的认知,现今又多了于丹的个人认知。

  其实真实的孔子,跟汉代大儒想的不一样,跟宋代的程朱想的更加不一样了,这一系列的人物和作品,写的都是尊孔,而秦始皇却站在反对孔子的一方,认其为扰乱国家制度的根本。但是这么多人对他议论,孔子依旧站在那里,深受后人仰视,可见孔子的真正价值是有的,只是需要我们去挖掘。

  也许在于丹教授的眼里,离那些儒学大家的认知水平不一样,并且相差甚远。听过她讲解的百家讲台的人,都该知道她认知的孔子至少还是善良的,是一个很亲切的形象,给人形成孔子是一个好好先生的形象。但是她讲述不清,到底孔子是谁?这是一个大问题,并且没有答案。或许孔子的道就在身边,我们可以从日常的话语中了解到孔子,真正的孔子,就在于那些不起眼的地方。

  圣人孔子劝学的故事是什么

  孔子与学生子路第一次见面时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子路的教导是循序渐进的,针对他提出的问题因利势导,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的教学方法教育精神。不管是有天分还是没天分的人,都要通过后天的努力和汗水来提升自我。在求学的过程中,学习的方法和态度都很重要。只要掌握有效的技巧,懂得结合“学与思”和摆正学习的态度,要虚心,要上进,学无止境。

  本文条理清晰,说服性强,在简单平常的对话中却蕴含着无限的大智慧。孔子对子路的疑虑,分别从不同方面、运用不同方法(类比、比喻)等等,来说明“学不可以已”的重要。有句俗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有道理的。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但要学习的东西却是无穷无尽的。学习是终生的事,学习能让人富有知识智慧和气质,人不光要有美丽的外表,内在也很重要。只有美丽的外表而无深度的内涵,那只能是庸俗。只有在有限的生命里,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才能让自己有限的生命绽放无限的光彩。

  孔子逸马有何典故

  有一次,孔子走累后在路边休息,他的马挣脱了绳子的束缚,还吃了别人所种的庄稼,因此那个农民就把那匹马给牵走了。孔子的一个名叫子贡的弟子,他以能说会道、辩论才能而出名,他向孔子请求让他去说服农民归还马匹,然而他说尽了能说的话,那个农民却不听他的。之后有个刚开始在孔子门下学习的人,为人比较粗俗,他请求让他去说服农民。他对农民说:“您在东海种地,而我在西海种地,我的马怎么可能不去吃您种的庄稼呢?”农民听后很高兴,就说:“说话就是应该这要简洁明了,怎么能够像刚才那个人说话那样。”并把马归还了。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不论是处于什么样的文化层次、属于什么样的种族还是位于什么样地方,人都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也许有的事情在别人看来是非常可笑的,但那并不能代表我们就能主观轻率地去判断别人就是错误的。就好像在西方人看来,中医是他们无法理解的东西,但实际上,中医曾经救治了中国人几千年。因此,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易去轻视别人的思维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