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
孔子不辞劳苦周游列国,带着弟子们踏迹天涯,你知道孔子为什么这么执着于这件事吗?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你讲述孔子探访列国的主要原因,希望你喜欢。
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
一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宣传自己的道德理念;再者是给他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他们有一个好的前程;三是形式所逼,因为在鲁国他呆不住,需要到外国去避难.
恢复周礼,因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认为的),篡用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赵大夫曾用七鼎,即诸侯礼,但按周礼大夫只能用五鼎。孔子看这种情况很不爽,便周游列国,希望找到一个有为之君恢复周礼,也顺便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因为他想宣传自己的主张.希望君主能施以仁政,不要战争.但那个时候正是春秋时期,各国多想能拥有更多的土地,只有进行战争.所以不可能听他的 ,孔子的政治主张当时显得很迂腐。当时是战争频繁的时期,大国欺负小国,小国要发展自强。孔子却要先行礼仪,感化他人,是无法行得通的。当时各国急于要加强军事和经济,孔子却要先搞思想教育,要大家循规蹈矩。孔子也确实对军事和经济不懂。不明白生产关系如何调整、财政税赋如何整顿、军队如何训练。与管子相比,差距是十分大的。
孔子出生时,周室已衰.周天子徒拥虚名,既不能制诸侯,列国诸侯亦常受制于有实力之贵族.列国彼此相争,各国贵族亦常作乱.于是礼制崩解,传统习俗的规范力量消失,天下遂进入无政府状态.孔子面对此一严重的时代问题,遂以重建一普遍秩序为己任.他认为留在鲁国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就领着一批学生离开鲁国到别处去推行他那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去了.孔子热心政治活动.他周游列国14年,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楚等国,希望有机会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忙着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被吞并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发生变革.孔子宣传的那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大家对他敬而远之,尊敬他却不重用他.他四处碰钉子,最后又回到鲁国.从此,他专心一志在家里编书和教授学生,直到73岁死去.
关于孔子途中的故事
为善知度
——故事取材于《淮南子》、《说苑》
曾经,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有人,将在其他诸侯国做女奴的鲁国女子,赎回本国,那么,这个人,可以到官府去领取赏金。
有一次,子贡在一诸侯国,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却辞谢了官府的赏金。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对子贡说:
“子贡呀!你这件事就做错了。圣人做事可以移风易俗,可以让人效法,可以影响后代,而不会只是为了适合自己的兴致。现在鲁国富裕的人少,贫穷的人多。如果赎人回去领赏金被认为是不廉洁,那得不到赏金的刺激,愿去赎人的人就会减少。所以,你这种仅仅只考虑自己德行修养的行为,将会造成今后鲁国人,不再愿到其他诸侯国去赎人。”
子路在一旁听了孔子的这番教导,深受启示。后来,当他救了一位落水者时,别人要送他一头牛来答谢,子路就很恭敬地接受了。孔子知道了此事,欣喜地说:“今后愿救人于危难之中的鲁国人,会很多了。”
不久,子路被任命为蒲城的官长。为了防备水灾,官府调集民工,春修各处沟渠。子路见大家工作劳苦,带的饭菜也不充足,就用自己的部分薪水,接济每人,一份饭菜,一份汤水。孔子闻说此事,连忙派子贡去掀了那些饭菜,毁了那些做饮食的器具。子路发现了,非常气愤。他气哼哼地跑到孔子那里叫道:
“老师难道会嫉妒我行仁义之事吗?子路在老师这里所学的,不过仁义二字而已。仁义之人,与天下共取所有,共取所利。如今,子路将自己多余的粮食,与大家分享,行仁义之道,老师为何禁止不许呢?我想不通!”
孔子听完子路的诉说,摇着头道:“子路呀!你还是那么粗野,那么处事单纯。你如果觉得民工们饮食不足,为什么不去告诉鲁君呢?让鲁君开粮仓去接济他们呀?你用私人的俸禄做公义,这种行为,是在障蔽鲁君的恩泽,显示你自己的德义。现在速速停止,或许还不算晚,否则,降罪你的日子,马上就会到。”子路闻此,无语而退。果然,不久相府派人来找孔子说:“先生派弟子救济民工,是不是要跟鲁君争夺百姓呀?”
孔子见此情形,知道解释已没什么用了。于是,便带着弟子,离开了鲁国。
善易不卜
——故事取材于《说苑》
在鲁国,有一位君子叫漆雕马人。他曾事奉臧文仲、武仲、孺子容,这一家三代鲁国大夫。
一次,孔子问漆雕马人道:“先生曾事奉过臧氏一家,三位做大夫的。您可不可以说说,哪个要更贤明一些呢。”
漆雕马人回道:“臧氏家族有一块很名贵的龟壳叫‘蔡’。如遇有什么大事不能定夺,就会用‘蔡’来占卜决疑。在文仲主事时期,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一次。在武仲主事时,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二次。孺子容主事,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三次。这都是我亲眼所见。至于这三位大夫谁最贤明,马人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听完笑着说:“先生真会说话!”
孔子回到家里,跟弟子们谈及此事,赞叹不已地说:“马人先生可真是一位君子呀!他不愿在别人面前议论主人的贤愚,但却很巧妙地举了一个实例,将事情的真相,表露无遗。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因智识无力察远,德慧无足见机,所以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问卜。而古人云:善易者不卜。也就是说,一个真通易道,真有智慧的人,不用卜卦,也能直觉洞悉,事物变化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