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人物>其他历史人物>

中国教育家杨贤江个人信息

伟文分享

  你对杨贤江这位中国教育家有所了解吗?那么你知道他的教育思想是什么吗?如果你想了解这位历史人物,可不要错过这篇文章哦,赶紧和小编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人吧!

  个人简介

  杨贤江(1895—1931),又名李浩吾。浙江慈溪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

  1921年,被商务印书馆聘为《学生杂志》主编,任职六年。杨贤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他参与了五卅运动和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组织工作。大革命失败后,他转移到日本,在日本边进行革命活动边从事社会科学和教育科学的研究及翻译工作。

  1929年他秘密回国,继续从事革命斗争。由于在白色恐怖下斗争,环境恶劣,工作繁重,他积劳成疾,于1931年逝世,年仅36岁。

  杨贤江故居

  杨贤江故居位于长河镇贤江村。杨贤江(1895-1931),字英甫,又名李浩吾,余姚下垫桥(今属慈溪市)人,教育思想家。1919年参加“少年中国学会”。曾任国民党上海市党部青年部长、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委员、教育局代局长、《革命军日报》总编辑等职。著有《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纲》。故居占地面积277平方米,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左右厢房各两间,为穿斗抬梁结构小平房,平面呈“凹”字形。

  教育思想

  杨贤江认为教育是上层建筑,它同经济基础有依存关系;教育既受生产方式也受政治制度所制约,又对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变革起促进作用;教育由于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产生,并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展起来;教育的“本质”,是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为全社会所共享的;但是,到了阶级社会,教育成为剥削阶级统治的工具,所实施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脱离。他批判了“神圣说”、“教育清高说”、“教育中正说”和“教育独立说”等观点,并驳斥了 “教育万能说”、“教育救国论”和“先教育后革命论”。他认为要变革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只有进行革命。在革命中,教育应当作为革命武器之一;革命胜利之后,教育便应当促进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杨贤江还很关心青年的政治思想、道德品格以及学习、健康各个方面的成长。他主张对青年应进行“全人生的指导”,而关键则在于使青年们树立革命的人生观。

  主要著作

  主要教育专著有《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纲》。这是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编写的教育著作。杨贤江认为教育是上层建筑,它同经济基础有依存关系;教育既受生产方式也受政治制度所制约,又对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变革起促进作用;教育由于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产生,并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展起来;教育的“本质”,是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为全社会所共享的;但是,到了阶级社会,教育成为剥削阶级统治的工具,所实施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脱离他批判了“神圣说”“教育清高说”“教育中正说”和“教育独立说”等观点,并驳斥了“教育万能说”、“教育救国论”和“先教育后革命论”。他认为要变革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只有进行革命在革命中,教育应当作为革命武器之一;革命胜利之后,教育便应当促进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杨贤江还很关心青年的政治思想、道德品格以及学习、健康各个方面的成长。他主张对青年应进行“全人生的指导”,而关键则在于使青年们树立革命的人生观。


猜你喜欢:

1.孔夫子的砚台歇后语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演讲稿

3.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5则

4.2017年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范文4篇

5.南通周边旅游行程介绍

6.孔子教导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