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人物>近代历史人物>民国人物>

才女吕碧城的简介

炜基分享

吕碧城生于书香门第,吕碧城不仅是女子教育的提倡者和组织者,还是男女平等的呼吁者和先行者,是提倡女权和女学的急先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搜集整理的才女吕碧城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才女吕碧城简介

吕碧城(1883年-1943年),女,行名贤锡,后更名碧城,一名兰清,字遁夫,号明因,后改号圣因,晚号宝莲居士,法号曼智。安徽旌德人,中国作家、词人、教育家、政治人物。她提倡女学,是素食主义者和动物保护主义者,佛教居士。她是20世纪在欧美提出禁止杀害动物的先驱者之一。

才女吕碧城的成就

在友人的介绍下,年仅二十岁的吕碧城结识了天津《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并以绝妙文采,得到英的赏识,并当即约定聘请她任《大公报》的第一位女编辑。吕碧城到《大公报》仅仅数月,在报端屡屡发表诗词作品,格律谨严,颇受诗词界前辈的赞许。她又连续撰写鼓吹女子解放与宣传女子教育的文章,如《论提倡女学之宗旨》、《敬告中国女同胞》、《兴女权贵有坚忍之志》等,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她在诗文中流露的刚直率真的性情以及横刀立马的气概,深为时人尤其新女性们所向往和倾慕。一时间,出现了“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盛况。从此,吕碧城在文坛上声名鹊起,走上了独立自主的人生之路。

除了在《大公报》积极宣扬女权,作妇女解放思想的先行者,在办女学的实践上,吕碧城积极筹办北洋女子公学。吕碧城发表多篇言论以作舆论宣传,宣扬兴办女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她把兴女学提到关系国家兴亡的高度,以此冲击积淀千年的“三从四德”、“女戒女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腐观念。反过来说,女权运动的兴起,恰恰证明了社会上男女观念的不平等,“欲使平等自由,得与男子同趋于文明教化之途,同习有用之学,同具强毅之气。”吕碧城认为办女学开女智、兴女权才是国家自强之道的根本。

崭露头角的吕碧城活跃于天津的知识阶层,结识了严修、傅增湘、卢木斋、林墨青等社会知名人士。傅增湘很欣赏吕碧城的才华,想要她负责女子学堂的教学。于是,英敛之带着吕碧城遍访杨士骧、唐绍仪、林墨青、方若、梁士诒、卢木斋等在津的社会名流,着手筹资、选址、建校等工作。

1904年11月7日,天津公立女学堂在天津河北二马路正式开学。《大公报》次日报道:“昨日午后二点钟,由总教习吕碧城女师率同学生30人,行谒孔子礼。观礼女宾日本驻津总领事官伊集院夫人……男宾20余位。诸生即于是日上学。”吕碧城担任总教习,负责全校事务,兼任国文教习。按照英敛之、吕碧城等人的意见,学校定名为“北洋女子公学”。

尽管上海的经正女学堂创办于1898年,但究其性质而言,不过是家塾式的私立女学堂。直到北洋女子公学的成立,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公立女子学校。但实际上,该校仍然是一所贵族女子学校,就学的大多是官宦、富商人家的闺秀。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正如吕碧城所说,是因为大部分人家“仍守旧习,观望不前”,即使有人愿意让自己的女儿上学,也是“各于家塾自相教学焉”。如此一来,随着官员的来往调任,学生经常中途离去,所以,尽管上学的学生不在少数,但能够真正完成学业的就寥寥无几了。

吕碧城执掌女子学校总教习一事,在社会上曾轰动一时。1909年,陈庚白(后为南社著名诗人)13岁,就读于天津客籍学堂,仰慕吕碧城的大名,曾暗中前往女子学堂窥伺其风采。后来任总统府秘书的沈祖宪,曾称吕碧城为“北洋女学界的哥伦布”,赞赏其“功绩名誉,百口皆碑”。

才女吕碧城的评价

吕碧城12岁时,诗词书画的造诣已达到一定水准,书香之家的熏陶,使得吕碧城早慧:“自幼即有才藻名,工诗文,善丹青,能治印,并娴音律,词尤著称于世,每有词作问世,远近争相传诵。 ”[22]当时有“才子”美称的樊增祥读了吕碧城的诗词,拍案叫绝。当有人告诉他这只是一位12岁少女的作品时,他不能相信“夜雨谈兵,春风说剑”,如此词句出自一个小女孩之手。

作为《大公报》也是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位女编辑,女性撰稿人,吕碧城闻名20世纪初京津地区。她的诗词创作,有着不小的天赋和才华,是辛亥革命前后著名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被称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

她不仅亲身参与教育实践活动,还特别注意宣传自己的教育主张,对宣传兴办新式女子教育的益处不遗余力,大力推动了近代女子教育,开创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的先例。

吕碧城不仅是女子教育的提倡者和组织者,还是男女平等的呼吁者和先行者,是提倡女权和女学的急先锋。她在《大公报》上陆续发表的一些关于女学、女权和女子教育等方面的文章诗词,受到极大关注和响应,众多文人学士纷纷投诗相和。

此外,吕碧城一直坚持只用文言创作,反对“五四”时期开始的白话文运动。但有论者说,以吕的艺术感觉和描写功力,如果能用白话文创作,成就可能超过新文学史上其她几位女性作家。

与她交往的社会名士中,不乏才子和高官,但她在婚姻一事上,看透世态炎凉,再加上她自恃清高,始终觉得身边无可匹配之人,所以宁愿独身终老。当友人问及她的婚姻,她回答说:“生平可称许之男子不多”。于是,吕碧城虽姿容优雅,终身未婚,后皈依佛门。止庵认为:吕碧城为什么未嫁,关键点在于经济权,她在袁世凯称帝之前辞职到上海做生意,在那两年里跟外商合作挣了好多钱,生活非常奢华。“有才,有名,有财,事业上又有很大的成就,这女人就没有当时女性结婚的理由——找个男人养着,她没有结婚的实际需要。”

吕碧城的诗词文章,手笔婉约,敏感玲珑,别见雄奇,却又暗蓄孤愤,曾产生很大的影响。柳亚子称她“足以担当女诗人而无愧”;词学家龙榆生称誉她是“凤毛麟角之才女”,“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诗人易实甫认为其“诗文见解之高,才笔之艳,皆非寻常操觚家所有也”。她毕生用文言写作,时光变迁,其文名渐被湮没。时至今日,这位民国女侠,已鲜为人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