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人物>近代历史人物>民国人物>

萧红生平的个人介绍

炜基分享

萧红是民国时期的一个非常有名的女作家,她的有名不仅仅在于她的作品,例如《呼兰河传》的优秀让人大加赞赏。还在于她和当时的名人之间的,千丝万缕的瓜葛联系。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搜集整理的萧红生平的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萧红生平的介绍

萧红生平是非常令人瞠目结舌的。她是一个有个性的女子,因为反对包办婚姻所以就逃婚了,后来生活困难又和未婚夫生活在了一起。可是因为欠下了巨额债务,在旅店还不上住宿费,所以未婚夫就把当时已经怀孕的她给抛弃了,自己回了家。而萧红本人却是有家不能回,因为自己的任性,已经让家里和自己断绝了关系。

在萧红生平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男人,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小小红军”里面的另一个——萧军。那个时候萧军孩子报社工作,看了萧红寄给报社的求助信,就趁着哈尔滨一次发大水,把萧红给救了出来。如果说萧军最初对面前的这个女人只是怜悯,那么后来就有了敬佩,再后来就产生了爱情。他们两个人惺惺相惜,在文学的道路上相互促进,一起离开东北前往上海。

这个时候,出现了萧红生平里的另一个重要的男人——鲁迅。在上海,他和他的妻子对待萧红夫妇亦师亦友,萧红受到了他们很大的帮助。可是因为和萧军的性格问题,两个人最终分手了。萧红重新找了诗人端木,在生活不久之后,萧红因为肺癌死掉了,结束了她短暂的一生。

萧红坎坷的一生

萧红从理论上来讲,萧红的婚姻是有两段的,但是因为她特殊的人生经历,也可以说她是经历了两段半婚姻。因为她的第一段感情,只是一个关于婚姻的半成品,并没有真正的明媒正娶,连一张结婚证明都没有。

萧红的第一段感情谈的曲曲折折,更像是她在现实打击下的屈服。他本来是她的未婚夫,她看不上他,就逃了。在她青黄不接的时候,他出现了,她就跟了他。后来,他让她怀孕了,却不管她了。而她,已经成了家乡的笑柄,再也没有脸回去。

下面就是第一段婚姻。在萧红怀着别的男人孩子的时候,有一个男人告诉她说我娶你。萧红喜欢这个男人,因为他有才,她觉得他们有很多共同的话题。而这个男人身上有一种北方男人的担当,那是萧红需要的安全感。“小小红军”,从此,她是红,他是军。最好的时候那么好,最差的时候,翻脸不认人,公说公有理,不知道到底是谁出轨,谁是先背叛的那一个。到了最后,也只能说一句只是性格不合。

最后一段婚姻,是大诗人端木蕻良。他可以写很深情的情诗,可以知道很多的历史典故,可是他还是像个孩子一样。他的性格中有懦弱的成分,需要女人的保护。萧红虽然母性情怀很多,可是有时候脆弱极了就会想起萧军。当初端木为了她的病四处借钱,她想要见到自己的丈夫都见不到,很可怜。

萧红的文学成就

1935年月12月,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从而奠定了萧红作为抗日作家的地位。

《生死场》原名《麦场》,后由胡风改名为《生死场》,是她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

《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赞扬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

《生死场》的发表,符合时代的要求,呼唤民族意识的觉醒,对坚定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斗志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萧红在作品中大胆地反映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抒发了她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生死场》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社会影响很大。萧红也因此成为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知名的女作家,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也是萧红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 这是作者在现实生活陷入极度困惑和迷茫时,企图以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唤回一缕情感和精神上的希冀与慰藉。所以作者刻意采用一种回忆性的温馨浪漫的语调,童稚化的烂漫天真的视角,展开了故乡呼兰河城充满诗情画意的风土人情。因为作者感情的强力贯注,这其中的人和事与《生死场》中判若两样。虽然作者对故土民众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仍不乏批判的意识,但都显得漫不经心和微不足道。同时,孤僻“自闭”的影子也映在了童年的自我身上,却远没有所曾享有的生活的温馨安稳来得沁人肺腑。

萧红的《呼兰河传》乃至她后期的全部创作由于偏离了左翼文学的政治化的轨道,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个人性、自我化之路。这在左翼阵营中招致批评和非议乃是不足为怪的。但亦如茅盾所说,与她在“情调”、“思想”上的缺失相对应的,是她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功。当然,这也不是纯艺术的技巧化的成功,而是一种源于作者短促生命和凄美个性的悲剧性的成功。这且说明,政治理想的贯注和技巧性的锤炼之外,真正艺术的成功在于生命的投入与付出。

《呼兰河传》回忆录: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的扭曲人性和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茅盾曾说:“《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别的东西,一写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孕育并造就了一种萧红式的独特的小说文体。这种小说文体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其意义在于“从一个方面实现了文学史的衔接、承续,在审美意识上沟通了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更准确地说,是把传统文学中最高雅的部分——诗和“文”(散文),与现代文学中已经代替了诗而成为主体的部分——小说,实现了新的对接。正是这一“对接”造就了现代文学中最具生命力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