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人物>古代历史人物>历史名将>

东汉名将太史慈的字是什么

学康分享

  太史慈,复姓太史,单名一个慈。古人一般除了名字外,还有字号,太史慈没有号,但却有字,那么太史慈字什么?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太史慈字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

  太史慈字什么

  太史慈字子义,三国时代人,效忠东吴。

  太史慈生于东汉末期,因聪明好学,在郡府里担任一个小官,当时郡府常与州府有矛盾,朝廷昏庸,因二者纠缠不休,竟然不辨是非黑白,竟然以哪一方先呈上奏报,便认为哪一方是有理,另外一方无理,实在是可悲可笑。

  当时因一份奏报关系到百姓的利益,郡府必须要抢在州府之前将奏报提交给朝廷,但在郡府准备递交时,发现了州府已经提前差人报送了,郡府这边如热锅上的蚂蚁,急不可耐,这时太史慈主动请缨,道:“如若我能抢在州府之前,便能报答您的知遇之恩,若我能抢在州府之前,便能让黎明百姓得到好处,那我有什么好犹豫的呢!”

  太史慈连夜赶路,终于抢在州府递送奏报之前赶到了,这时州府所派之人正在门外等候,太史慈便用计让对方把奏报拿出来给他瞧上一瞧,对方不知太史慈身份,居然真的取出递给太史慈,太史慈一拿到手立马用刀将其划破,并诓骗对方和他一起逃命,在和州府所派之人分手后,他又折返回到原处,将郡府的奏报递交了上去。

  太史慈死于哪次战役

  太史慈终其一生,在这世上共走了四十一年,在他去世时,享年四十一岁,他的折损为孙吴的一大损失,在他死后,吴国越发的衰弱落末下去了。

  这里有两种说法,结局却是完全不同的,一种是死在战场之上,另外一种没有仔细描述死因,只说了他死时的年龄并留下太史慈的千古名言。我们接下来分别来谈谈这两种结局。

  在正史中,对于太史慈的最后描述,是孙权为了防止刘磐的势力扩大,便派出太史慈长期对抗刘磐,太史慈幸不辱命,一直能够有力防守刘磐的进攻,然在太史慈四十一岁时去世,留下千古感慨如今我的志向未能完全实现,但奈何上天不肯多给我一点时间啊,太史慈死后,刘磐的势力便得以扩张。

  在《三国演义》中,太史慈死于与魏国大将张辽的交战中,此战役发生在现今的合肥。太史慈自从弃暗投明,归属于吴国之后,深受孙策的重用,拜为吴国的大将军,在孙策被谋害后,孙权继位,对太史慈也未有半分看清,仍常常将重任交于太史慈处理。后在赤壁之战中,吴国依旧派出大将太史慈,魏国当时派出大将张辽对战,太史慈在合肥一地遇到魏国的伏击,太史慈大战 ,但不敌于张辽,被张辽用月牙戟重创,最终重伤回营后,经过军医尽力抢救后无效,不治而亡。

  太史慈名言

  太史慈死时,正值壮年,享年四十有一岁,临终前十分感慨,曾留下千古名言,感慨道:“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

  这句名言作为他的人生写照真是再适合不过了,太史慈出生在东汉末期,当时民不聊生,汉室帝王昏聩,大权落于外戚和宦官,造成国力不断衰弱,国土不断缩小,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是朝不保夕,朝野之中再无忠臣,民间百姓饥不饱腹。各方有义之士揭竿而起,美其名曰讨伐汉室昏君,但其中不乏董卓之类,趁热圈地捞权,实际只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

  太史慈的成长,正是在这种环境中进行的,在这种乱世之中,有英雄、也有枭雄,更有小人。如何寻找明君,如何选择最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品质。太史慈本身在汉朝为小官,但为了为民除害却得罪了地方势力,以致于官没法继续。后因缘机遇效忠刘繇,但刘繇并不是一个良主,他不是太史慈的伯乐,提供不了一个好的平台给太史慈,也无法识别出太史慈的独特优势。

  在与吴国孙策的几次交手中,孙策爱惜人才,数次招降于太史慈,最终太史慈终于决定舍弃刘繇,追随着他的伯乐—孙策而去,从此太史慈便成为了孙吴的一大武将,为吴国立下了不少战功,孙策死后,孙权继位,依旧十分看重太史慈,太史策可谓一生选对了主公,便手提弓箭立下了一世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