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人物>外国历史人物>外国军事家>

军事家罗科索夫斯基的简介

炜基分享

  罗科索夫斯基是苏联著名的军事家,有着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大的军事作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搜集整理的军事家罗科索夫斯基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军事家罗科索夫斯基的简介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Konstantin Konstantinovich Rokossovsky)(1896年12月9日—1968年8月3日),1896年12月9日出生于大卢基市,苏联元帅,统帅,军事家。二战时期苏联卫国战争中与朱可夫、科涅夫并称为苏联陆军的三驾马车之一。他头脑冷静沉稳、处乱不惊,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的逆境时期屡建战功,被后人誉为“逆境英雄”。

  罗科索夫斯基的故事

  罗科索夫斯基和朱可夫当年是列宁格勒高级骑兵学院的同班同学,30年代初,罗科索夫斯基还是铁木辛哥麾下的一名骑兵师长,朱可夫是该师的一名团长(说起来还是罗科索夫斯基的直属下级)。后来罗科索夫斯基混得不好,还曾被关进监狱,战前释放后也只任机械化军军长。朱可夫却在诺门罕痛殴日本人,打了大胜仗不说,担任了总参谋长,军衔也变成了大将,从此下级变成了上级。

  德军开始了对莫斯科的最后攻势。在北部,Reinhardt 的第三装甲集群和德第九集团军沿着 Kalinin-Klin-莫斯科公路推进,很快德军几乎把第16集团军和其右翼的第30集团军分割开来,同时在罗科索夫斯基的右翼,霍普纳的第四坦克集群也发动了进攻,在这里罗科索夫斯基的顽强抵抗下,在三天里,德军仅仅前进了4~6公里,就在这里 Panfilov 于11月18日阵亡。11月19日,霍普纳终于突破了罗科索夫斯基的右翼,到20日夜,德第四装甲集群前进了近20公里后,罗科索夫斯基才勉强能再一次挡住了他们。在左右两翼分别被德第三和第四装甲集群迂回的情况下,即使是罗科索夫斯基都感觉到他要坚持不住了,他向朱可夫提出他急需补充兵力,他以前得到的援兵都已经消耗在那次失败的反击中了!但问题是朱可夫手中没有预备队了,因为斯大林拒绝在这个时候释放最高统帅部所属的战略预备队,于是朱可夫只能下令防守莫斯科西部和西北部的各个师每师抽调一个满员的步兵排转给罗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团军,同时他命令罗科索夫斯基不得后退一步。

  在这种情况下,罗科索夫斯基实在无法保证他就能守住沃洛科拉姆斯克。最后,他迫切地要求老下级(当然是上级)朱可夫做出决定,将战斗中的部队后撤10~12公里,退到伊斯特拉水库组织第二道防御,尽管他明明知道向德军每屈服一公里,就意味着离首都就越近一步,但现实不容他再犹豫下去,因为水库本身就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屏障。

  罗科索夫斯基后来在回忆录中说:“占领这一水库无形之中战线缩短了几十公里,只需不多的兵力就足够了……”。更关键的是,他还可以把那些筋疲力尽的部队放进第二梯队,建立纵深防御。

  争论就在这个时候爆发了。朱可夫说了,绝不后退一步,这个命令人人适用,怎么能对你单独开小灶呢?况且,在第16集团军后面已经没有什么部队了,如果第16集团军全军覆灭,通向莫斯科的道路就会被打开,这是敌人梦寐以求的。

  罗科索夫斯基忍无可忍,他绕开朱可夫,直接打电话到总参谋部诉苦。和蔼可亲的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在听取了他的汇报后同意了。(电影《莫斯科保卫战》还加了这么一个有趣的细节:罗科索夫斯基在收到总参的回电后,说了一句:我了解鲍里斯(沙波什尼科夫元帅),他这一定问过了最高统帅了的。)

  罗科索夫斯基后来承认,“他的情绪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但是,他的高兴心情没有持续多久,第16集团军还没收到撤退的命令,却收到了朱可夫发来的一份用词不多、却令人畏惧的电报:“是我在指挥方面军!总参谋部的命令无效,我的命令是不许后退一步!给我回到原来阵地上去!”

  没得说,罗科索夫斯基得服从命令听指挥,把部队拉回了原防区,但是在回忆录中很是责怪了朱可夫一通。

  后来,朱可夫在他的回忆录《回忆与思考》中对这个争论做出了解释:“关于第16集团军后撤问题,不仅要考虑这个集团军本身的利害,而且要依据整个方面军的态势来作出决定,这个集团军一旦撤过伊斯特拉河,第5集团军的右翼就将暴露出来,而且方面军司令部所在地(佩尔胡什科沃)方向将失去掩护”。

  罗科索夫斯基的历史评价

  罗科索夫斯基在莫斯科战役中:他和朱可夫是斯大林在保卫莫斯科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将领,两人早年是同学,后来在铁木辛格的骑兵军中,罗科索夫斯基担任师长,朱可夫担任团长,但是后来罗科索夫斯基被逮捕关押,而朱可夫迅速高升,到苏德战争爆发时,朱可夫已经是总参谋长,大衔;而罗科索夫斯基被平反释放,只是担任了军长,少衔。后来罗科索夫斯基调到西方面军,配合指挥亚尔采沃地区的被围苏军突围以后,被提升为16集团军司令。参加了莫斯科保卫战后,罗科索夫斯基和朱可夫在是否该让16集团军退守伊斯特拉的问题上同朱可夫发生矛盾,甚至都闹到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那里,但是由于朱可夫的坚决态度,最终罗科索夫斯基只能执行就地坚守。从后来战局发展看,罗科索夫斯基的意见是正确的,不久德军就集中了第三坦克集群和第四坦克集群向伊斯特拉河突击,从两翼突破了16集团军防线,几乎合围俘虏了罗科索夫斯基。他因此对朱可夫非常不满,在回忆录中对这次战斗耿耿于怀。当时他的危险处境尽管被他轻描淡写,但是我们依然佩服他临危不乱的处置能力,他亲自在德军炮火中指挥调整部署,九死一生,例如:“一发炮弹击中了我们的房子,炮弹穿墙而过,但没有在屋里爆炸。”也和德国军队使用了不合格的假炮弹有关。同时可以看出德军指挥官的无能,他们没有合围消灭16集团军而是平行向莫斯科缓慢推进,在前锋遭到苏军大本营调动的增援部队和罗科索夫斯基迅速指挥回撤拦截后,德军的突击再次被迫停顿。莫斯科战役主要的三个方面军中,罗科索夫斯基所在的西方面军承受的压力最大,而整个战役中最危机的状况就出现在罗科索夫斯基在伊斯特拉附近的战斗,也是在这不远,德军到达了离莫斯科最近的地方。可以说罗科索夫斯基在这次战斗中巩固防线的突出表现给斯大林留下良好印象,他特意直接打电话给罗科索夫斯基问候,并且给他派遣了援兵。以后罗科索夫斯基受到斯大林重用,比如围歼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六集团军等多个重要战役中,都让他承担主要任务,1944年,罗科索夫斯基晋升为苏联元帅。

军事家罗科索夫斯基的简介相关文章:

1.罗科索夫斯基的简介

2.罗科索夫斯基的生平简介

3.军事家科涅夫的简介

4.军事家朱可夫的简介

5.基辅战役中苏军会失利的原因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