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人物>外国历史人物>外国教育家>

裴斯泰洛齐有哪些教育经历

学康分享

  作为一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平常的教育活动和实践中总结出了经验,才有后面办学的如此成功,那你知道裴斯泰洛齐都有哪些教育活动经历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裴斯泰洛齐的生平经历

  裴斯泰洛齐出生在瑞士苏黎世一个医生的家庭,5岁时父亲病故,他和兄弟、姐姐从小在母亲和一女仆的照顾下生活。9岁时,裴斯泰洛齐开始上学,但由于他发育不良,性格内向,学校生活带给他更多的是孤独和寂寞。童年时代,对他影响比较大的是在农村外祖母家生活的时期。农民生活的贫困,富人子弟的尽情享乐,使他产生了对穷人的深切同情。从此,“消除苦难的根源”成为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裴斯泰洛齐生活的时代正是瑞士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旧的农业经济在逐步解体,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当时,法国的启蒙思想运动也影响了瑞士,上大学的裴斯泰洛齐接触到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尔》成了卢梭政治和教育思想的崇拜者。在学校里,他和一些朋友参加了一个进步的“爱国者”的组织。由于宣传社会改良思想,这个组织被取消,裴斯泰洛齐也被迫中断了学业。从此,裴斯泰洛齐走向社会,开始了新的生活。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活动

  1768年,他在苏黎士附近的“新庄”,建立了一个试验农场,试图帮助农民改善生活,由于管理不善试验失败了。但失败却使他找到了适合他的工作,在抚养自己儿子的过程中,裴斯泰洛齐开始了最初的教育工作。他决心按照卢梭的方法教育孩于,但发现其中有一些缺点。于是,他按照自己对儿童及教育方式的理解,做了观察记录,并记下了“教育3岁孩子的日记”。同时,他也开始关注其他孩子的教育问题,特别是贫困儿童的教育问题。

  1774年,裴斯泰洛齐又在“新庄”办起了一所孤儿院,收留了50个5-10岁的孤儿和流浪儿。裴斯泰洛齐为他们提供衣食,教给孩子读、写、算等基本知识,并让孩子们通过纺纱、织布等手工劳动,获得生活的技能。从当时来看,这个机构既不像工厂,也不像学校,而是一个把教育和劳动相结合,充满亲情的大家庭。裴斯泰洛齐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把一切献给了孩子。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裴斯泰洛齐说,我与他们在贫穷中同甘共苦,我自己生活得像个乞丐,为的是教乞丐生活得像一个人。后来,由于孤儿院人数剧增,经费出现问题,到1780年,孤儿院停办了。

  从此,裴斯泰洛齐开始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集中精力从事著述。1781年,他以所熟悉的乡村教育生活为素材,写下了他的第一部教育小说《林哈德与葛笃德》。全书从改良主义和人道主义出发,提出人类进步的根源在于通过教育发展人的内在力量,通过立法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这部著作问世后,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裴斯泰格齐的教育思想受到人们的重视。

  1798年,受瑞士政府的委托,裴斯泰洛齐在斯坦茨建立了一所孤儿院,收留了80个5-10岁的儿童。在一位女仆的帮助下,他日夜操劳,负责儿童的生活和教育。他与儿童生活、劳动、学习在一起,建立了父子般的友情。在教育中,裴斯泰洛齐注意对儿童进行家庭化的爱的教育,并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智力、道德和体力的教育。在教育中,裴斯泰洛齐还进行了初等简化教育方法的研究和实验,以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尽管在斯坦茨的努力取得了成功,但由于战争的原因,孤儿院又要改作军医院,裴斯泰洛齐的工作又中断了。

  1799年,裴斯泰洛齐在布格多夫的幼儿学校任教,继续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第二年,他又担任布格多夫学院的领导工作。在这期间,他写下了《葛笃德怎样教育子女》一书,试图研究出一种简便的方法,不仅使每一家庭的主妇都能掌握,而且还能改进初等学校的教学工作,这些思想构成了“要素教育论”的基础。1805年,布格多夫学院迁到伊佛东,改为伊佛东学院。此后,这所学校存在了20年,在欧洲享有盛名,使得许多教育家和学者先后来这里进行学术访问、参观,一些富人子弟也纷纷前来就学。后来学校由于管理出现问题,于1825年关闭。1827年,裴斯泰洛齐留下最后一部著作《天鹅之歌》而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