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人物>古代历史人物>著名画家>

郑板桥做官的故事

炜基分享

  郑板桥是我国清朝著名的艺术家,他的一生给他带来千古留名的就是他的艺术作品,而实际上郑板桥在乾隆年间做过官,并且还是一位清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搜集整理的郑板桥做官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郑板桥做官的故事

  郑板桥在山东的潍县做过知县,这就是郑板桥知潍县的关系。在当时并不是什么大官,但是郑板桥在潍县的时候却做出了巨大的成绩。郑板桥调任到潍县的时候,那里正在闹灾荒,百姓已经到了生死边缘,人们甚至易子相食。

  郑板桥奉命来到这里后,实施了很多政策,他首先开设粥场赈济灾民,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但是受灾人数太多,于是郑板桥又召集受灾的人修筑城池和水利,再用他们的劳动换取粮食,这样不但加固了城防,还解决了流民问题。

  同时他查处那些趁机作乱的人,保证了当地社会的稳定。粮食不够他就请城中的富户开仓赈粮,如果有人不从就逼迫这些为富不仁的人交出粮食或者将他们的粮食扣押。在他的努力下,当地平稳度过了灾荒。

  而他在为政上处处为民所想,在很多方面都帮助过老百姓,所以他深受百姓的爱戴。但是他为人正直惹怒了上级,于是只好称病辞官,就此不再做县令。当地的百姓非常尊敬郑板桥,知道他走夹道相送,甚至有人希望他能留下来继续为官,无奈上级施压。最终郑板桥辞官而去,但是他在这里的功绩却被百姓记住,代代相传。

  郑板桥吃亏是福的故事

  吃亏是福是郑板桥的著名话语,也是正板桥先生著名的书法作品,全文是: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利于彼,外不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继平且安。福即是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应该有一个平常心,如果懂得付出而不去计较自己是否会“吃亏”,那么你将拥有一个富有的人生。这是一种哲学思想,和福兮祸所依是一样的道理。

  关于郑板桥吃亏是福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说郑板桥有一个亲戚,一直在洪江经商。有一次他从水路运送一大船木材到江浙一带去销售,但是此次航行非常不顺利,到了途中搁浅了,如果不能按时到达就将亏损。

  就在这个人非常着急的时候,汛期却到来了,于是他们加快速度按期到达了。而到了以后发现别人都卖完了,这时候碰巧江浙上有要修筑,需要大量木材,他们不但没有亏本,还迅速销售一空,最终赚了一大笔钱。

  郑板桥的这位亲戚将这件事情告诉了郑板桥,郑板桥听了以后非常有感触,于是当时就写下了这句名言。这就成为这句著名话语的来历。

  不管这个郑板桥吃亏是福故事是不是真的,但是这句话是非常著名的,现在的很多人,还认为这句话为经典。这句辩证看待问题的方式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也成就了郑板桥的这个经典书法,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书法的同时还给我们深深的启迪。

  郑板桥爱子的故事

  郑板桥爱子说的是他疼爱他晚年才德的儿子小宝。郑板桥五十二岁的时候才有儿子,取名叫做小宝,就是像他的宝贝一样,他很喜欢小宝,但是没有过度溺爱他,而是好好地教育他,教他做人的道理。

  郑板桥在外地做官,不方便带上小宝,就把小宝留在弟弟郑墨那里,由弟弟代为照顾,郑墨知道小宝对于哥哥意义非凡,就对小宝很好,小宝有时候会欺负附近的小孩,还称自己的父亲是大官。后来郑板桥知道这件事情,连忙写信给郑墨,说的是我不惑之年才得到小宝这个孩子,我很爱他,但是爱比教育更重要,意思就是请弟弟严加管教,不能放纵他。

  后来小宝带在郑板桥身边亲自抚养,有年正好闹饥荒,家家都没有多余的粮食,小宝一直嚷着饿,小宝的妈妈就把一家人省下来的玉米窝头给了他,小宝很高兴拿在手里,还没来得及吃,在门口的时候看到有个小女孩也是饿得不行,看见他手里的窝头就两眼发光,小宝想都没想就把手里的窝头分些给她,郑板桥正好看到这一幕,非常高兴,表扬了小宝。

  郑板桥临终的时候,叫小宝到床前,让小宝去做一个馒头给自己,等小宝做好馒头回来,他已经去世了。小宝放声大哭,突然看到父亲为他留下的字条,上面写的是做事的时候不要怕流汗,吃东西要吃自己的才能心安,自己的事情靠自己,靠天靠地靠其他人帮忙,都不能算是真正的男子汉。

  郑板桥爱子并不是一味的溺爱,他在宠爱和教育之间把握的非常好,不得不说他是一个明智的父亲。

郑板桥做官的故事相关文章:

1.历史上郑板桥的故事6则

2.名人的故事 郑板桥教子的故事

3.郑板桥的故事

4.郑板桥对对联的故事

5.郑板桥的故事7则

6.名人的故事 郑板桥吃鱼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