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故事>中华上下五千年>

大禹治水的方法

燕青分享

  大部分人都知道大禹治水,那你知道大禹治水的方法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大禹治水的方法,欢迎大家阅读。

  大禹治水的方法

  三皇五帝时期,大禹奉皇帝舜的命令,继承父业,负责治理黄河水患。大禹总结吸收了父亲鲧治水期间的经验教训,从堵截治水的方法中总结出了一套新的治水方法,疏导治水。

  大禹认为想要缓解黄河灾情吗,最佳的方式就是将其水量均匀分布,引导其顺利东流如海,也就是疏导的方法。并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原分为九个州,分别是冀州、青州、徐州、衮州、扬州、豫州、雍州、荆州,并由此将这片山山水水作为一个整体,欲治水先治山,将这九州的土地疏通平整,创造了大量肥沃的土地。经他治理过的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通过治山,使得疏通水路,不造成堵塞泛滥的情况。

  接下来就是理通水脉的工程了,与水周旋需要的是智慧,水之理,遇柔则柔,遇刚则刚,刚柔并济,实难掌握其运理。大禹运用他的智慧,解决了黄河河段上的各类问题,最具代表的就是黄河上游的龙门山河段。龙门山处于梁山北面,大禹从甘肃积石山引出的水路恰巧被龙门山给挡住了,勘察地形,大禹当即决定凿开龙门山。但是偌大的龙门山该从何处下手呢?大禹计划了一个省时省力的方案,只开凿了一个80步宽的口子,便将水成功引入。因为龙门地势颇高,很多逆水而上的鱼到了这里就游不过去了,但仍能看见很多鱼在拼命地向上而跃,便成就了“鱼跃龙门”的景象。

  历史上大禹的真实名字

  大禹,之前并不叫大禹,他叫姒文命,是因为治水有功才被人们尊称为大禹。

  相传他是帝颛顼的孙子,父亲是鲧,曾因为在尧手下治水失败而被杀,母亲是莘氏女修己。舜即位后,因为治水有功,被推举为继承人。关于大禹的故事,最有名的就是他在治水期间,三次路过家门而没有进去吧。那么他的生平呢?

  在尧舜时代,帝王的确立方式是禅让的,所以在舜死后,已经通过上天认证的大禹本该顺应天命,但是他却避居阳城,想要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然而天下的诸侯却并不买账,依旧去朝见他。所谓“得民心者的天下”,有了天下人民的拥戴,禹的继位便顺理成章了。他继位后,在安邑建立了都城,定国号为夏。并且把丹朱分封给了唐,商均分封给了虞。重新改定了历日,把建寅之月定为了正月,同时又把天下所有的铜都收缴了上来,铸成了九鼎,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

  当上天子的禹认为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于是他广纳贤士,认真听取他人的建议,是一代贤帝,最显著的功绩,就是治水和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

  可以说,大禹之所以能当上帝王,是因为他的治水之功,和他心怀天下的胸襟,而他当上帝王之后确实也没有让百姓失望,他一心为民,做了很多有利于百姓的决策。个人认为,尧舜禹时期的帝位禅让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选拔明君的。

  大禹治水故事介绍

  大禹治水是古代神话故事,其故事背景是上古时期,火神祝融与水神共工大战,最后共工败在祝融手下,怒撞不周山,导致天塌地陷,洪水泛滥。最后只得请来女娲娘娘收拾这烂摊子,将天上的窟窿补上,但民间的洪水之灾却成了遗留问题。

  直至三皇五帝时期,华夏民族成为一支稳定的部落力量,鲧、禹父子授命,治理黄河水灾。鲧治理黄河水灾耗费了九年,仍为见其效,当时的首领舜降罪于他,革去官职,流放羽山。经过众人举荐,这项任务便由鲧的儿子大禹来继承。大禹深知肩上担子沉重,授命后当即收拾行囊与妻子告别,此时妻子正怀上了大禹的儿子,但为了不阻碍丈夫的志向,隐瞒不予告知。

  大禹带领着伯益、后稷等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实地考量了各地的水文地理,山势脉络,而大多地方都在穷乡僻壤之地,条件极为艰苦,大禹一行人手持准绳与规矩,走到哪里便测量到哪里,足迹遍布黄河沿岸。

  在勘测的过程中,大禹亲眼所见当地百姓深受水灾之害,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看到民众眼里的挣扎与期望,大禹心中更加坚定了不治水灾不言归家的决心,十三年期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未曾见过他刚出世的儿子。

  最终大禹成功治理了黄河水灾,驯服了咆哮奔腾的黄河,使其平缓地流入渤海,黄河沿岸的田地皆成为了万亩良田,百姓安居乐业。


猜你感兴趣

1.大禹治水成功的主要因素

2.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大禹治水说课稿

3.大禹是如何治水的

4.大禹治水的历史典故

5.该如何给孩子取名的方法

6.大禹治水的读书笔记

7.优秀的三十六种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