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故事>史记故事>

史记的三则故事

燕青分享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那你知道史记的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史记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史记的故事:桓公之死

  公元前645年,管仲去世了。管仲病重的时候,桓公问他说:“群臣中你以为谁可以为相啊?”管仲说:“还是君王知道为臣心中所想啊。”桓公问:“你觉得易牙怎么样?”管仲回答说:“他杀死自己的儿子来迎合国君,不合人情,不能任用。”桓公又说:“那开方如何?”管仲便说:“他离开亲人来迎合国君,不合人情,也不可接近。”桓公想了一下接着说:“你觉得竖刀如何?”管仲摇摇头说:“阉割自己来迎合国君,也不可亲信。”管仲死后,桓公没有听管仲的临终之言,还是亲信这三人,三人因此而专权。

  齐桓公有三位夫人:王姬、徐姬、蔡姬,都没生儿子。桓公好色,有很多宠妾,其中地位等同于夫人的就有六个:长卫姬,生了无诡;少卫姬,生了惠公元;郑姬,生了孝公昭;葛嬴,生了孝公潘;密姬,生了懿公商人;宋华子,生了公子雍。齐桓公和管仲曾把孝公昭托付给宋襄公,立为太子。但易牙受到桓公的爱妾长卫姬的宠幸,又通过宦者竖刀送给桓公厚礼,所以也受到桓公宠幸,桓公答应易牙立无诡为太子。管仲死后,五位公子都各自结党要求立为太子。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去世。易牙进宫,与竖刀借助宫内宠臣杀死诸大夫,立公子无诡为齐君。而太子昭则逃亡到了宋国。桓公死后,五子都在争夺王位,互相攻战,血流成河,以致宫中空旷无人,也没人敢去把桓公装尸入棺。桓公尸体丢在床上六十七天,引来的蛆虫甚至爬出了门外。可怜一代霸主,竟落得如此下场!

  史记的故事:临危受命

  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因事逃到齐国后,改姓田,所以称为田完。司马穰苴,就是田完的后代,也称其为田穰苴,因为他不是田完的嫡传子孙,因此地位只是相当于一个普通的农民。

  齐景公时,晋国出兵攻打齐国的东阿(今山东省平阴县西南部)和甄城(今山东省鄄城县西北),燕国又进犯齐国黄河南岸的领土。齐国的军队被晋燕两国打得大败,国土也遭到了蚕食。齐景公对此非常忧虑,晏婴就向齐景公推荐了田穰苴,说:“穰苴虽说是田家的小妾生的孩子,可是大家都佩服他的才能,敌人也畏惧他的武略。希望大王能试用他看看。”于是齐景公召见了穰苴,跟他共同议论军国大事。齐景公对他的陈说十分满意,立即任命他做了,率兵去抵抗燕、晋两国的军队。穰苴说:“我的地位一向卑微,大王把我从平民中提拔起来,比大夫的地位还要高,士兵们是不会服气我的,百姓也不会信任我。如果一个人的资历卑微,权威就树立不起来,臣希望能派一位大王宠信、国家尊重的大臣来做监军。”于是齐景公就答应了他的要求,派宠臣庄贾去做监军。

  史记的故事:另立旗帜

  到达邯郸以后,张耳、陈余听说周章的军队进入关中以后,到了戏水便被打败退了回来;同时又得知替陈王攻城掠地的各路将领,大多因为受到谗言的诽谤遭到陈王的诛杀,内心便产生了恐惧。另外,二人怨恨当初陈王没有采纳他们的计策,又不用他们做,而只是任命为校尉。他们认为陈胜的大业不会长久,便劝说武臣道:“陈王从大泽乡起义,到了陈县就称王,可见,他不一定会确立六国诸侯的后代。现在率领三千兵马攻占了赵地的几十个城邑,单独驻守在黄河以北,如果不称王,恐怕无法守住这些地方。再者,陈王容易听信谗言,回去复命,恐怕会有不测,这都是有前车之鉴的。所以,不如拥立自己的兄弟为王,要么就拥立赵王的后代,号令燕赵大地,这才是长久之计。希望不要失去时机,此事刻不容缓。”武臣听从了他们的意见,自立为赵王。他任命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陈余为大,并且派人通报陈王。

  陈王得知此事以后,非常震怒,打算将武臣等人的家属全部族灭,并且出兵进击他们。陈王的相国房君劝谏说:“秦朝还没有灭亡,您如果诛杀武臣等人的家属,就等于又增加了一个如同秦朝的强敌。您不如承认武臣的地位,并派出使臣向他们祝贺,并且命令他们急速率军向西进击秦朝,这样他们就会两败俱伤,我们就可以坐收渔人之利了。”陈王同意了这个意见,把武臣等人的家属迁徙到宫里软禁起来,封张耳的儿子张敖为成都君。然后,陈王派出使者祝贺赵王,让他赶快出兵进击关中。张耳、陈余劝武臣说:“大王在赵地称王,这不是楚国的本意,现在,来祝贺您,这不过是陈王的权宜之计,您千万不要相信。楚国灭亡秦朝以后,必定会对赵国用兵。所以,希望大王不要率军西进,而是北进来攻取燕、代等地,同时南进收服河内地区,以此来扩充土地、增加实力。赵国如果能够南面占据了黄河,北面拥有燕、代地区,即使日后楚国战胜了秦朝,也不敢来压制强大的赵国。”武臣十分同意这个建议,因此没有向西出兵,而是四处扩张,派出韩广所部去攻取燕地,李良所部去攻取常山,张黡所部去攻取上党。

猜你感兴趣

1.史记中的三则故事

2.史记中的3个小故事

3.史记中的重要故事

4.史记里的重要故事概括

5.《史记》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