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故事>其他历史故事>

传统美德历史故事

燕青分享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并随着历史前进而不断传承与发展。那你知道传统美德历史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传统美德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传统美德历史故事:杨震拒金

  东汉荆州刺史杨震要改任莱州太守了。

  他是悄悄离任的,若要告之下属,张扬出去,地方士绅、长老定要锣鼓喧天地领着四乡百姓送行,定要献上个“廉明清正”之类的牌匾,定要送上荆州的特产,甚至定要以盘缠之名送上银两。可他厌恶这一切。为官的以民为本,为百姓办的好事再多,也是为官的本分;如若接受了这名这物,不就成了以官为本的贪官了吗?

  他和老仆只雇了一辆两轮的篷车,装上他的书箱衣物,坐上主仆二人还空了很大的地方。记得来荆州赴任时,也是这些东西,离任时未添物品很让他心慰。他曾对老仆说过,如果离开荆州时,车中东西多了,他就不是一个清官。

  “你看,我的东西多了吗?”他问老仆。

  “似乎还少了些。”

  “那我是以清白之身离开荆州的了。”

  车上传出主仆二人爽朗的笑声。

  杨震本想简装赶路,不再惊扰任何人,可车到昌邑县住进驿馆后,县令王密就到了。

  “先生到了昌邑,学生不知,未能远迎,罪过,罪过。”王密大汗淋淋地进屋便向杨震施礼。

  “可你还是知道了。”杨震冷冷地。他很不喜欢官场应酬的恶习 ,更不希望看到王密也学会这些东西。

  “是驿长禀报我的。”王密看出杨震的不快,“先生是我的恩师,到了我的辖地,我怎能不来拜见呢?”

  杨震在荆州刺史任上时,见王密是个人才,便举荐他做了昌邑县令。可杨震发现,当年那个英姿勃发的少年才子,如今也变得暮气沉沉了。

  掌灯时分,王密又来驿馆拜会杨震,神色诡谲地在屋门外张望片刻后,关上了屋门。

  杨震警觉地正欲责问王密,王密已从携带的布袋中取出十斤黄金悄悄地放到桌上。

  杨震愀然作色。“这是干什么?”他喝问。

  “学生的一点心意。”王密在杨震嗔怒的目光下有些慌乱了。

  “你不知我为官的信条吗?”

  “学生早知,可现在无人知晓。”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是无人知晓?”杨震强压着怒火,他感到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侮辱,声音都变得颤抖了。

  王密唬得不敢再说半句。

  “王密啊,”杨震慨叹道,“我当年举荐你,是知你是个贤能之士;可如今,我不知你,你也更不知我了。”

  王密听罢,羞愧难当,收起桌上的黄金退出了屋。

  杨震在其身后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要改之啊!”

  第二天,晨曦微露,杨震便上路了。他看看车上的物品,还是那样多,唇间露出了一丝微笑。

  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便以“慎独”作为修身的准则。“慎独”,就是在一人独处的情况下依然严格自律,不做任何违背道义的事情。“杨震拒金”的故事便是对“慎独”最好的诠释。

  传统美德历史故事:孔融让梨

  夜风一凉,母亲需关窗睡觉时,孔融知道秋天要到了,后园梨树上的梨要熟了。

  春天白白的梨花一谢,枝头上的梨苞便开始悄悄长大,秋风一起,那梨苞就变成了黄橙橙的梨。

  谁也没注意梨苞的长大,可四岁的孔融看到了。他天天上后园,天天看梨树,天天感悟着树上梨苞的变化,直到有一天闻到梨的清香。

  他开始知道什么是馋。仰头望着黄橙橙的梨,盼着掉到他的口中。可他很乖,父亲说,不到熟透不摘梨,他便等着,那怕唇角流出了口水。

  梨终于都熟透了,挂在枝头,就像一盏盏年夜里的小黄灯笼,闪着诱人的光。全家都去摘梨,这天便成为孔家一年中最快活的日子。

  一方小木桌摆在梨树下,一盆清香诱人的梨摆在小木桌的中央。

  “吃吧。”父亲慈爱地对孩子们说。

  可孩子们围在桌旁谁也不敢伸手,企盼的眼睛都瞅着母亲,盼着母亲挑选自己做第一个吃梨人。

  懂规矩的孩子们令母亲很欣慰,她将希望通过目光在每个孩子的脸上都停留了一会儿,但最后还是将希望给了孔融。她抚摸着孔融的头说:“我知道你从春天就盼着梨长大,那么就由你第一个挑梨吃吧。”

  孔融笑了,笑得很甜,可当手伸到梨盆时犹豫了。他仔细地看过每只梨后,拿起一只最小的离开了小木桌。随后,孩子们一声欢叫,扑向了梨盆。

  父亲被孔融的举动搞糊涂了,这孩子可是天天想吃梨啊。“孔融,你为什么挑了只最小的?”

  孔融闪闪眼睛:“哥哥们年龄大,我年纪小,当然要吃小的了。”

  “可是弟弟比你还要小啊。”

  孔融瞥了父亲一眼,认为父亲很无知。“我是哥哥,当然要把大的留给弟弟了。”

  父亲母亲都笑了,笑得比哪一年的摘梨日都开心。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让梨的故事讲来总令人感动不已,这是因为在小孔融的身上表现出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谦恭礼让的美好情感。正是这种情感,孕育了孔融优美的诗文,成就了他的文学事业。

  传统美德历史故事:戚继光驱逐倭寇

  明朝嘉靖年,大批日本海盗侵犯我国东南沿海,烧杀抢掠,被称作“倭寇”。

  戚继光17岁时承袭父亲的军职驻守山东沿海。他目睹倭寇的惨忍和沿海百姓的苦难,立誓驱逐倭寇,作诗云:“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表达了他驱倭的决心。

  倭害多年不除,根本的原因是明军军纪不严,久失训练,与倭寇一触即溃。戚继光奉调浙江 防卫后,见当地的农民、矿工极为骁勇剽悍,便招募了三千人,精心训练出一支英勇善战的军队,人称“戚家军”。

  嘉靖四十年,倭寇数百艘战船侵犯浙江 台州,戚继光得知,召集将士动情地说:

  “养兵千日,就为今日杀尽倭寇!”

  全军昼夜行进,赶到台州时,正午夜时分,围城的倭寇还在梦中。

  天将拂晓,一声号炮,已潜到倭寇大营外的戚家军杀声振天,冲进大营。被惊醒的倭寇望着从天而降的戚家军不知所措,未等清醒,身首已分。戚继光亲手将倭寇的贼首斩于马下。活着的倭寇抱头鼠蹿,逃到瓜陵江 ,跳入江 中全部溺死。

  此战之后,戚家军令倭寇闻风丧胆。

  为避开戚继光的锋芒,倭寇于第二年又纠集大批海盗进犯福建,在沿海四处抢掠。戚继光立即被征调到福建平倭。

  戚继光到福建后,发现倭寇占据了一个叫横屿的岛屿做大本营,在沿海抢掠后就回到这里。戚继光决定捣毁贼巢。

  横屿与陆地有一海涂相连,涨潮时,四处环海,退潮时与陆地相接。倭寇时常在退潮时由海涂上陆抢掠,赶在涨潮前再退回到岛上。

  戚继光决定就以倭寇的办法,利用退潮时的海涂进攻贼巢。

  戚继光令兵士每人背一捆草,一块木板,行进到与横屿相望的海岸边悄悄地隐蔽起来。等到潮水退去,海涂露出,戚继光一声令下,兵士们立即冲向海涂,将草铺到陷人的海涂上,然后再在上面铺上木板。戚继光身先士卒踏上木板冲向横屿。

  戚字大旗在海风的吹拂下哗哗作响。岛上的倭寇见是戚家军冲上来,心惊胆寒,为了活命只好挥舞着倭刀与戚家军拼杀,一时间岛上杀声震天。戚继光挥刀一连砍杀十余个倭寇,令戚家军斗志更勇。倭寇渐渐向后退去。就在这时,倭寇的身后又响起杀声。原来是戚继光埋下一支奇兵,待他率将士冲上横屿后,乘倭寇不备,这支奇兵再从侧翼上岛,绕到倭寇后面,前后夹击倭寇。

  面对复仇的刀箭,倭寇再没有胆气战斗。这一战倭寇被戚家军斩首二千六百级,基本上平定了福建的倭患。

  就在戚继光驱逐福建倭寇时,倭寇又从海上聚集,侵犯浙江 兴化。

  倭寇上岸后,截杀了八名送信的明军兵士,穿上他们的衣服,骗过兴化守城的兵士进城后,于半夜打开城门,将数千倭寇放进城来。倭寇进城后杀守城官员,将兴化城抢劫一空,然后放火焚烧。

  戚继光率军昼夜兼程赶到兴化。倭寇在城上望到“戚”字大旗,惊恐万状,掠走三千青壮百姓,弃城而去。戚继光率军追剿,在宁海城斩倭寇二千二百人,夺回了被掠去的三千百姓。

  次年,不甘于失败的倭寇残部又纠集一万余人,包围了福建仙游。戚继光率军长驱千里解仙游之围。倭寇闻风而逃,被戚家军围到蔡丕岭。戚继光手执短刀,带兵士攀崖上山,在山上与倭寇激战,斩杀了大部分倭寇。

  倭寇残部逃到海上后,从此再没有大股倭寇侵扰。东南沿海的倭患终于平定了。

  不久,戚继光又奉召镇守北部边关长城十六年,由于他的尽职,边关赢得了十六年的和平。

  戚继光在晚年做诗《马上作》,抒发了他为国戍边的豪情: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 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为民族大义而献身的英雄像高山大河与世永存。戚继光抗击倭寇、保卫祖国,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猜你感兴趣

1.中国古代传统美德故事

2.古代传统美德故事

3.中华古代传统美德故事

4.中国古代美德故事

5.关于传统美德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