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故事>党史故事>

关于革命长征故事

燕青分享

  长征,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次史无前例、无与伦比的壮举。那你知道革命长征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革命长征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革命长征故事:腊子口上显奇能

  1935年9月13日,红一、三军团和中央军委纵队从俄界、罗达等地区出发,爬高山,穿密林,继续北上。部队冒着雨雪交加的严寒,沿着白龙江东岸弯曲险峻的山道,进入甘南境内。一路上,红军战士们,打退了一些围追堵截的敌人,在十七日到达岷(mǐn)山脚下的一道险关——腊子口。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诗句。的确,腊子口激战之后,红军又取得了一次重大胜利。

  当时,挡在前往甘南路上的敌人,只有鲁大昌的第十四师,以及王均的第三军第十二师。红军的红一方面军主力,趁敌人兵力不足,命令军队急速前进,于十六日击败了鲁大昌的十四师的一个团,很快逼近天险腊子口。

  腊子口位于甘肃境内,是岷山山脉的一个重要隘(ài)口,也是四川通往甘肃岷县的必经之路。这里的山真陡啊,好像用刀劈斧削成的一般!

  隘口其实只有三十多米宽,但两边是高千丈,深万丈的悬崖峭壁,两个悬崖绝壁间夹着一道窄窄的山沟向上延伸。

  高高相对的两面悬崖之间,是水深流急的腊子沟。腊子沟的水流十分湍急,沟不宽,但绝壁底下哗哗的流水声能传得很远。这里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

  河上架有一座木桥,横跨于两岸陡峭的石壁之上,这是进入腊子口的唯一通道。守敌鲁大昌在此处部署了两个营的兵力,还在桥头筑了碉堡。

  另有一个营的兵力坚守隘口,一个营安排在隘口后边的三角形谷地中,师主力在隘口以北至岷县一带驻扎。从山口往里,直到岷县,还依次安排了三个团的兵力,可以随时增援前面的军队。如果不消灭那里的敌人,攻占腊子口,红军就没办法继续前进。

  因此,毛泽东亲自制定了攻打腊子口的作战方案。

  毛泽东知道,腊子口必须拿下,否则就得重回草地里去,最终被困死在那里。乌江天险、金沙江的水大流急、大渡河上令人胆寒的铁索,都没有挡住红军前进的脚步;大雪山,遍布泥潭的

  草地,红军都走过来了,一个小小的腊子口,根本不在话下!

  于是毛泽东果断地下达了命令:两天之内拿下腊子口!

  九月十七日下午,接到任务的红一军二师四团,向腊子口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一开始,由于地形不利,红军战士从下午一直攻到半夜,连续冲锋了十几次都没能前进。指挥员命令部队暂时停止攻击,停下来重新研究作战方案。

  大家根据侦察兵新侦察到的情况,开始讨论。

  有的说:“这样打不行,敌人一挺机关枪守在关口,冲锋几次都没用。”

  有的说:“是啊,再这样下去就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了。”

  有的说:“不如假装停止攻击,偷偷摸过去,来个暗渡陈仓。”

  还有的说:“我看应该绕过去,绕到敌人后面给他一下子,把敌人吓得都跑了才好。”

  ……

  指挥员听了大家的建议,决定兵分两路。一路还是在前方进行正面进攻,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并消耗敌人的弹药,拖垮敌人。

  另一路就依一些同志的建议,从旁边的峭壁上攀上去,到敌人的后面,来个两面夹击。

  主意已定,指挥员命令政委杨成武率领第六连从正面进行夜袭,夺取木桥,制造敌人的恐慌情绪,最好让他们自乱阵脚。另一路就由团长王开湘率领第一、第二连,悄悄地攀登到腊子口右侧,从陡峭的崖壁上,摸到敌人后面去。

  战斗再次打响了。杨成武政委带领着红军战士,再一次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团长王开湘带领着另一批红军,来到腊子口右侧的悬崖下。

  这里的岩石拔地千尺,危峰兀(wù)立,隔着一条河,一块巨崖直立在面前。势如苍龙昂首,气势非凡。面对着险峻的腊子口峭壁,团长觉得一筹莫展。

  他们在崖底下试着攀爬了好几次,但由于山势太陡,几乎就是直上直下,都没有成功。正当大家绞尽脑汁想办法时,一个十六、七岁模样的小鬼自告奋勇。大家一看,原来是新编入一军二师四团的一个苗族小战士,名字叫李小猴。

  “团长,我能爬上去。”王开湘怀疑地看着他。只见他瘦瘦小小的,个子不高,小脸黑黝黝的,由于打了半夜的仗,脸上还沾满了炮灰和泥土,一点也不起眼。

  “小鬼,你能行?这可不是在家里爬树哟。”

  “能行!”李小猴见大家都不信任他,有些发急。

  “我家就住在崖壁上,我四岁就自己爬上爬下了。这样的悬崖,小菜一碟!”

  他瞪着圆溜溜的大眼睛,不驯地看着团长。那双眼睛乌黑有神,透着一股机灵劲儿。这时,又一个战士站出来,说:“团长,李小猴真的行哩,我亲眼见过他爬山,比这山可高哩,他拉着一根树藤就上去了。您让他试试吧。”

  团长一看,也没有别的办法,就让李小猴试一试。李小猴三下两下来到了山崖下。团长和同志们都在便于观察的地方,带着好奇和担心,注视着这个貌不惊人的苗家少年。

  只见他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光着脚,先仰起头来打量了一下山崖,然后不慌不忙的把竹竿子往山壁上一搭,紧紧勾住了一棵长在崖壁上的大树上。原来竹竿的一头上牢牢地绑了一个铁钩子。

  他双手试了试,觉得很结实,就用双手抓着竹竿,灵活地攀了上去,好像一点都不费劲。留在原地的同志们暗暗地喝起彩来。

  不一会儿,李小猴的双脚就踩在了悬崖的壁上。他喘了喘气,抱住树干,又拿起竹竿,向上面搭去。就这样,越爬越高,远远看去,就像挂在崖壁上似的。观战的战士都替他捏一把汗,因为有时候上面没有树,他就搭在一块突出的石头上,一样往上爬。

  大家都屏住呼吸,紧紧地盯着他,就怕他摔下来。有时候有一些小石头和树叶子,随着他的动作落下来,同志们都会暗暗心惊。但李小猴却表现得十分镇定,依然按部就班、不紧不慢地往上爬。

  终于,他成功爬到了崖顶,稳稳地站在悬崖绝顶,拿着手中的长竹竿向战士们摇晃。然后他找了块结实的石头,把用绑腿结成的绳子紧紧地绑在了上面。

  接着他又用同样的方式,一级一级地下到断崖之下。

  当他回到军队所在的地方后,战士们都欢呼起来,有几个还把李小猴举过头顶,高兴地抛了几抛。红军队伍真是藏龙卧虎,李小猴这次在腊子口战役中可算立了奇功一件。

  这个问题解决了,战士们就拉着李小猴绑好的绳子上到崖顶,摸到敌人身后去。他们突然出现在敌人的后方,就像神兵天降一般,对敌人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敌人措手不及,在红军战士的两面夹击下,敌人吓得魂飞魄散,扔下枪支,四散奔逃了。

  红军乘胜追击九十多里,打了个大胜仗。这一仗,不但打开了腊子口,使红军主力可以顺利通过,还缴获了敌人囤(tún)积在腊子口,足足几十万斤粮食和两千斤食盐。这些战利品,对于当时刚出草地不久的红军来说,可是相当及时的,几乎是无价之宝了。腊子口战役就这样取得了胜利。

  突破腊子口是红军进入甘南地区的关键一战,聂荣臻元帅曾对此评论说:“腊子口一战,北上的通道打开了。如果腊子口打不开,我军往南不好回,往北又出不去,无论军事上、政治上,都会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

  党中央率领陕甘红军支队通过腊子口后,九月二十日,成功进占了位于甘肃南部的哈达铺。至此,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主力,终于走出了布满雪山和草地的藏民区,打破了蒋介石妄图利用恶劣的自然条件“困死”红军的阴谋。

  藏龙卧虎的红军队伍中,不知道还藏有多少奇人异士呢。

  革命长征故事:顽强的夫人团

  一九三四年,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开始长征。在这支部队里,有一支特殊的队伍——由三十多名红军女战士组成的团体。她们的非凡经历和行动,有力地向世人表明了中国女性的坚强伟大,坚贞不屈。

  一九三四年十月的一天,红一方面军要实施转移,离开革命之都瑞金。战士们含着泪告别了那深深依恋着的土地和人民。由三十名女同志组成的队伍,也夹在其中。

  她们一步三回头,深情地回望那为之流血牺牲、奋斗多年的根据地。许多人的父母双亲,挚爱儿女,都因为革命工作需要而留在这里,她们怎么舍得离开这片土地呢?

  但依恋归依恋,由于革命需要,这些女红军必须跟着部队转移,在卫生部和休养连开展工作。这些女战士都是不畏艰险,勇于向前的典型,这么艰巨的任务,她们不会因为一己之私而后退的。

  出发时,王泉媛、钟月林、危秀英、陈慧清、李桂英、刘彩香等几名女同志被分在卫生部。贺子珍、康克清、邓颖超、蔡畅等,都是几位领导的夫人,另在一起。

  加起来有三十名女同志。

  当时的转移叫战略转移,出于领导们的要求,卫生部带的物品特别多,有药箱、担架,连X光机也要抬着出来,行动非常迟缓。而且,由于这次转移属于秘密行动,白天不能赶路,只能夜间行进。

  天公也不作美,连着几天都阴天下雨的,同志们衣服都湿透了,贴在身上特别难受。泥泞的道路,非常难走。

  同志们搬着沉重的器具,常常摔倒。那根本不是走路,只能说是在泥水里连滚带爬。

  走了一个多月,才来到湘桂边境。由于多次与敌人遭遇,打了好几场仗,队伍中的伤员越来越多,卫生部的任务就越来越重,有几位妇女同志被调到担架连,负责抬担架和照顾伤员。原本就十分沉重的行李,分派到剩余的几位同志身上,更是举步维艰。

  随着战争的继续,考验这些女同志的困难一个接着一个。

  一次,在翻越一座大山时,部队遇到敌人飞机的轰炸。一个抬担架的农民吓得扔下担架就跑了。把那副担架孤零零地放在路边,暴露在敌人的视野下。另一个抬担架的农民在担架旁急,却没有办法。

  恰好一位卫生队的女同志,看到了这幅场景,她想:不能扔下伤员!于是不顾危险地冲上去,抬了担架就跑。出国留学

  山势十分陡峭,为了保护伤员,女同志只得跪着爬行,膝盖上磕破皮,流了不少血,肩膀也磨出了血,钻心地疼。

  但她知道不能停下,就算再累也得跟上队伍,不然伤员无法得到很快的救治。跌跌撞撞地,终于下了山,女战士把担架放到安全地带,再也支持不住了,趴在路边,大口大口地吐起血来。

  原来她本身就有病在身,身体非常虚弱,自己都很需要人照顾。另一个担架员和担架上的伤员再也看不下去了,说:“女人不能干这个,还是找个男人来抬吧,不然你要吃不消的。”

  但荒山野岭的,上哪儿找男人去?女战士吐完血,用袖子抹了一下,抬起对她来说重于千斤的担架,继续追赶队伍。在长征路上,像这样抬担架的女同志,还有好几个。她们完全忘了自己是女人的事,只是在有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冲上去。

  照顾伤员是这些女同志的主要任务,但这也是一件很难办的事。由于部队行军中缺医少药,许多伤员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

  女同志们以特有的细心和耐心,精心地护理伤员。但也就只能帮他们擦洗伤口,换药,喂饭吃。有些受伤轻些的,能拄着拐棍自己走一段。但有的重伤员必须用担架抬着。例如英雄钟赤兵,就是被女战士们抬着走完长征的。

  女同志们十分细心,她们知道,由于部队缺少药品和粮食,伤员同志除了要忍受伤痛的折磨,还常常忍饥挨饿。所以,她们除了要护理好伤员的伤口,还要关注他们的心情,让他们尽量保持愉快,并且要四处找粮食。

  这些工作让三十个女性来完成,实在是太艰巨了,但坚强的女战士们硬是坚持下来了。

  长征时,她们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有病痛:邓颖超在江西苏区时就患有严重的肺病,她的身体极度虚弱,是被担架抬着走上长征路的,一路上吃了不少苦。但她仍然亲切温和,坚强地与病痛抗争着。

  吴仲廉同志是一双小脚,这是旧社会带给她的磨难。

  但她爬山走路从不落后,休息时还帮忙照顾其他同志,她是用一双小脚走完二万五千里的,其中的艰苦想一想就知道了。

  还有几位女同志,在长征路上经历了怀孕生子的痛苦折磨,这也是夫人团的长征路走得倍加艰辛的一个方面。

  周子昆的爱人曾玉,是第一个遭受这种不幸的女红军。她是怀着孕偷偷跟上长征队伍的。等到队伍发现时,再让她回去已经太危险,就放到干部休养连,让女同志们好好照顾她。谁知道她根本不用别人照顾,还抢着去照顾别人。

  夫人团的女战士们还是精心地看护她,因为她是第一胎,很容易出危险。她就这样挺着个大肚子,跟着长征队伍走。在翻越著名的老山界时,一向活蹦乱跳的她,走得很吃力。有一位女同志搀着她。她还是很不舒服。

  “怎么样?肚子疼吗?要不休息一会儿?”

  “有一点儿,没事儿,等过了山再休息吧。”曾玉忍着痛笑一笑,坚持着爬过了山。下山没多久,她就生了。当时生了好久,她的脸都疼得扭曲了。

  生完孩子后,她很虚弱,当时部队里没有吃的,女战士们就采来豌豆苗,熬成汤给她喝。蔡畅知道后,说:“不能饿着孩子,也别让大人落下玻”然后把自己仅剩的一点小麦面拿来,放在豌豆苗里一起熬面糊糊,给她们母子俩喝。这位坚强的女性,就是在长征途中的艰苦条件下,经历了她人生中的重要环节——分娩

  在长征路上生产的还有贺子珍和陈慧清。在离开瑞金时,根本不知道怀孕了,就这么跟着队伍走上了长征的道路。长征开始不久,她们先后发现已经怀孕了。

  陈慧清生产时难产,她经受了非人的折磨。那时中央红军正在急行军,成千上百的敌人正紧紧追在身后,红军必须尽快通过贵州境内的一个山口。正在此时,二十六岁的陈慧清却要分娩了。

  走是不能走了,战士们把她被抬到了路边的一个草棚里,焦急地守候在一边。但陈慧清因为难产,在草棚里疼得直打着滚。派去拦住敌人的红军寡不敌众,耳听着枪声越来越近,跟着守在一边的董必武对警卫员说:“去,告诉董振堂,这里在生孩子,让他必须把敌人顶住!”

  董振堂把三十九团团长吴克华叫来说:

  “生孩子需要多长时间?需要多长时间,就给我顶多长时间!”

  三十九团的红军战士,在距离陈慧清生产的草棚不到一公里的地方,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他们用简陋的武器拼杀中,硬是阻住了敌人的进攻。战斗中,不断有战士跑过来问:“生了没有?还要多久?”

  整整两个小时之后,孩子终于出生了。此时的陈慧清早已昏迷不醒,来不及看他的孩子一眼。董必武立刻让人把她抬走了。看着这个刚出生的孩子,年近五旬的老红军连连叹气,他掏出一张纸条,在上面恳切地写到:收留这个孩子的人是世上最善良的人。

  然后他把纸条放进包着孩子的衣服里,把孩子轻轻放在了依然硝烟弥漫的路边。

  陈慧清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孩子,或者说,陈慧清从来没有见过她的孩子。这位坚强的女战士,在清醒过来之后,就面对了失去了孩子的残酷现实,这给她的身心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最受苦的就是贺子珍,她在山间生下了她和毛泽东的第四个孩子,但孩子不能跟着行军,她见大家为难,就主动说:“把孩子送走吧,跟着我他也长不大。”

  警卫员抱起刚出生的孩子,翻过山去寻找人家。回来后,对贺子珍说:“是个老太太,长的挺和善的。”贺子珍听了,半晌没有声音,然后,一直没有掉泪的她突然“哇”的一声,嚎啕(háotáo)大哭。

  长征路上,她们与千千万万的红军战士一样:抬伤员,爬雪山,过草地,冒酷暑,涉江河,吃野菜,啃树皮,历尽千辛万苦,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许多女战士都从鬼门关之前过了几次。

  在翻越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时,环境酷寒,满山遍野全是雪。脚下踩的是厚厚的冰层,又硬又滑,一不小心就会滑倒,摔入万丈冰崖之下。女战士们背着卫生用具,有的还抬着担架,常常走一步退两步。

  山上空气稀薄,呼吸不过来的时候,憋得脸发青,许多战士倒下去就再也没站起来。而女战士们一路跌跌撞撞地跟着队伍,用自己病弱的身体与严酷的大自然抗争。

  过草地也是如此。草地像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海。变化多端的气候,深浅不知的草甸。

  它时而哭,时而笑。一会儿晴空万里,碧空如洗,天高云淡,骄阳似火;一会儿天低云暗,乌云密布,狂风怒吼,阴雨绵绵;一会天公大发雷霆,电闪雷鸣;一会瓢泼大雨,倾盆滂沱(pānɡtuó)……那里的水像生了一层红锈一样,散发着腐臭的气味。

  不知道有多少动物的尸体,曾陷落在里面。

  而为了不步那些动物的后尘,走路要非常小心,要不然陷进泥潭,很快就会被吞没。救也救不上来。女战士们一边忍着饥饿,一边背着过重的行李,在草地上小心翼翼地走了一个星期,才走出了草地。

  这样看来,她们又与千千万万的红军战士不同:她们以病弱的身躯,明显小于男性的力气,甚至是不利于远行的生理条件,坚持不懈,顽强拼搏,最终和大部队一起走出了草地,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她们的伟大,在于她们敢于去承担,在困难面前,冷静地想办法。整个行军过程中,她们发挥互助友爱,团结合作的精神,不轻易放弃一个同志,坚持跟着大部队不掉队。谁也没有想到,长征中会遇到怎样的困难,但在困难来临时,她们一件一件都克服了。

  长征艰苦的生活,恶劣的环境,考验了她们的信念,也磨炼了她们的意志。这三十名女同志,除了三名同志,途中留在当地开展革命工作外,其余二十七人都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外界看来,她们是柔弱的,但就是这些柔弱的女红军战士,在战斗中以大无畏的精神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更显示了她们的力量与伟大。她们不愧为二十世纪中国女性的杰出代表。有力地向世人表明了中国女性的坚强和伟大!

猜你感兴趣

1.红军长征的故事

2.红军长征感人故事

3.红军长征感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