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故事>文化传说>

普洱茶的传说故事

燕青分享

  普洱茶是历史名茶,它原产于云南。那你知道普洱茶的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普洱茶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普洱茶的传说故事篇【1】

  在巍巍无量山间,滔滔澜沧江畔,有一个美丽的古城普洱,这里山青水秀,云雾缭绕,物产丰饶,人民安居乐业,尤其是这个地方出产的茶叶更是以品质优良而闻名遐迩,是茶马古道的发源地,每年都有许多茶商赶着马帮来这里买茶。清朝乾隆年间,普洱城内有一大茶庄,庄主姓濮,祖传几代都以制茶售茶为业,由于濮氏茶庄各色茶品均选用上等原料加工而成,品质优良稳定,加之诚实守信、善于经营,到老濮庄主这代生意已做得很大,特别是以本地鲜毛茶加工生产的团茶、沱茶远销西藏、缅甸等地,成为藏族茶商经常光顾的茶庄,而且连续几次被指定为朝廷贡品。这一年,又到了岁贡之时,濮氏茶庄的团茶又被普洱府选定为贡品。清朝时,制作贡茶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用料要采用春前最先发出的芽叶,采时非常讲究,要“五选八弃”,即选日子、选时辰、选茶山、选茶丛、选茶枝,弃无芽、弃叶大、弃叶小、弃芽瘦、弃芽曲、弃色淡、弃虫食、弃色紫,制作前要先祭茶祖,掌锅师傅要沐浴斋戒,炒青完毕,晒成干茶,又要蒸压成形、风干包装,总之每一道工序都十分繁杂神圣。制成饼茶后照惯例,是由老濮庄主和当地官员一起护送贡茶入京,但这年,老濮庄主病倒了,只好让少庄主与普洱府罗千总一起进京纳贡。当时濮少庄主大约二十三四岁,正如清明头遍雨后新发的茶芽,挺拔俊秀,英姿勃发,他与二十里外磨黑盐商的千金白小姐相好,白家也是盐商世家,白小姐是方圆几十里出名的美人,正是郎才女貌,门当户对。两家火笼酒喝了,聘礼过了,再过几天就打算迎亲了,眼下正在筹办婚礼呢。但是时间紧迫,皇命难违,濮少庄主万般无奈,只好挥泪告别老父和白小姐上路,临行前他们千叮咛、万嘱咐,叫他送完贡茶就赶快回乡.

  也是合该出事,由于濮少庄主心事重重,加上时间紧迫,自己又经验不足,这年的春雨又淅淅沥沥,时断时续,平常父亲晒得很干的毛茶,这一次没完全晒干,就急急忙忙压饼、装驮,为后来发生的事埋下了一个大祸根。

  濮少庄主随同押解官罗千总一道赶着马帮,一路上昼行夜宿,风雨兼程赶往京城,当时从普洱到昆明的官马大道要走十七、八天,从昆明到北京足足要走三个多月,其间跋山涉水、日晒雨淋的艰苦都不说了,更要提防的是土匪、猛兽和疾病的袭击,好在一路上没遇上大的麻烦,只是正逢雨季,天气又炎热,大多数路程都在山间石板路上行走,骡马不能走得太快,经过一百多天的行程,从春天走到夏天,总算在限定的日期前赶到了京城。

  濮少庄主一行在京城的悦来客栈住下之后,罗千总、押解官兵、马锅头和赶马汉子一伙人因是第一次到京城,不顾鞍马劳顿,兴冲冲地逛街喝酒去了,只有濮少庄主一人思念着家乡的老父及白小姐,没有心思去玩,留在客栈。他想,明天就要上殿贡茶了,贡了茶,咱就昼夜兼程赶回去,只是不知贡茶怎样了。想到这里,他跑到存放贡茶的客房把贡茶从马驮子上解下来,打开麻袋,小心地拎出竹箬茶包,解开竹绳,剥开一个竹箬包裹一看,糟了,茶饼变色了,原本绿中泛白的青茶饼变成褐色的了。他连忙打开第二驮,也变色了,再打开第三驮、第四驮······。结果,所有的茶饼都变色了。濮少庄主一下子瘫坐在地上,半天回不过神来。他知道自己闯了大祸,把贡品弄坏了,那可是犯了欺君之罪,是要杀头的,说不定还要诛连九族。濮少庄主在地上坐了半天,慢慢站起来,恍恍惚惚像梦游一般回到自己房中,关上房门,躺倒在床上,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他想到临行前卧病在床老父的谆谆教导,想到白小姐涕泪涟涟的娇容和依依不舍的惜别,想到府县官员郑重的叮嘱和全城父老沿街欢送的情景,想到沿途上的种种艰辛。普洱府那翠绿的茶山,繁忙的茶坊,络绎不绝的马帮,车水马龙的街道,一幕一幕在脑际闪现,这熟悉的一切都将成为过眼云烟,祖上几代苦心经营的茶庄也要毁在自己的手上了······

  再说店中一小二听说客栈住进了一个从云南来贡茶的马帮,心里十分好奇,想这贡茶是什么东西,我倒要见识见识。就悄悄一人摸进客房,他看到濮少庄主解开的马驮子,拿过一饼茶,用小刀撬了一砣,掰了一小块放进碗里,冲上开水,一看汤色,红浓明亮,抬起一喝,哇,又香又甜,苦中回甘。心想:到底是皇帝老儿喝的东西,果然不同一般。就搬了个凳子坐在桌边跷着二郎腿慢慢品咂起来。

  濮少庄主在床上思过来想过去,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泪水把枕头也打湿了,这样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最后心想:“罢了,罢了,有如明天殿前身首异处,不如今天就自我了断,免得丢人现眼”。回到自己住处,解下腰带栓在梁上,就往脖子上套去······

  那边罗千总一伙酒足饭饱,哼着小调,买了些北京小吃带回来给少庄主品尝,一进客栈门,就大声叫嚷“少庄主,少庄主,快来尝尝京都小吃”,东寻西找,不见濮少庄主。小二听见罗千总的叫声,忙从房中跑出来说:“前晌还在,后来好像回客房去了”。罗千总提着东西向少庄主住处走去,“噔噔噔”刚上楼梯,就听见“哐”的一声响,忙推门进屋一看,发现公子已经吊在梁上,手脚还微微地动着。罗千总大惊,叫道“不好了,少庄主上吊了”,急忙抽出腰刀,砍断腰带,放下少庄主。小二等人听到叫声,忙从房中跑出来,只见少庄主两眼翻白,气息奄奄,几人又是喊又是叫,又是按又是揉,好在腰带没有系成活结,还没有勒断气,在几个人的努力下,经过半个时辰才把少庄主揉醒过来。

  少庄主醒过来后就只知道流泪,什么也不说。罗千总觉得十分蹊跷,走进装茶的屋子,见一驮一驮的茶全部打开,细细一看,明白了少庄主自杀的原因,心想:完了完了,自己身负贡品押运的重任,贡茶出了问题我也难逃干系,还是先他一步走吧,也好有人收尸。想着想着,就拔出腰刀往脖子上抹去。店小二一看这阵势,忙跳过来一把抱住他说:“怪了,怪了,你们云南人千里迢迢来送贡茶,贡茶没有送上去,就上吊的上吊,抹脖子的抹脖子,何苦来哉”。罗千总边哭边说:“你不要拦着我,贡茶弄成这个样子,我们是犯了欺君之罪,早一天是死,晚一天是死,让我死了算了”。小二奇道:“你这贡茶好得很嘛,又香又甜,咋个会说要不得了呢?”罗千总说:“小二哥,你莫开我的玩笑了”。小二说:“真的是好茶,你咋个不信,自己瞧瞧”,罗千总这才半信半疑地接过小二端来的茶碗,一看汤色红浓明亮,喝上一口,甘醇爽滑,的确赛过自己平常喝的茶百倍。他一下子来了精神,心想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他拿着小二撬下的茶端详起来,百思不得其解,想了半天,心里打定主意:管他呢,大不了是死,明天将茶贡上再说。

  乾隆是一个喜欢品茶、鉴茶的皇帝,他几次下江南都到了江浙茶山,鼓励种茶制茶,他还有一个特制的银斗,专门用来称水的轻重,以评定泡茶名泉的优劣。清朝时,中国的大宗出口产品主要是丝绸、茶叶和陶瓷,茶叶是换取外汇的重要贸易物品,作为治国明君的乾隆深知其重要性,在宫廷中定期设置品茶斗茶大赛,聚集文武百官当众品鉴,取其优胜者而褒奖之,以此刺激民间种茶的积极性,促进茶业生产的发展。

  这天,正是各地贡茶齐聚、斗茶赛茶的吉日,一大早,乾隆召集文武百官一起观茶品茶,各地进献的贡茶都在朝堂上一字排开,左边是样茶,右边是泡好的茶汤,古时品茶斗茶都是要先观其形,闻其香,品其味,最后才来评定优劣,皇帝亲自来评茶可是茶学界的最高赛事了。乾隆一看全国各地送来的贡茶真是琳琅满目,品种花色各式各样,多如繁星,什么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四川蒙顶、黄山毛峰、六安瓜片、武夷岩茶等等,都是各地名茶,外形条索紧密,芽头肥壮,汤色绿如翡翠,润如碧玉,都是茶中精品,一时还真不能判定优劣。突然间,他眼前一亮,发现有一种茶饼圆如三秋之月,汤色红浓明亮,犹如红宝石一般,显得十分特别。叫人端上来一闻,一股醇厚的香味直沁心脾,喝上一口,绵甜爽滑,好像绸缎被轻风拂过一样,直落腹中。乾隆大悦道:“此茶何名?圆如三秋皓月,香于九畹之兰,滋味这般的好”。太监推了推旁边的罗千总说:“皇上问你呢,赶快回答”。罗千总何曾见过这样的场面,“扑嗵”一声跪在地上,半天才结结巴?

  乾隆十分高兴,他重重赏赐了普洱府罗千总一行,并下旨要求普洱府从今以后每年都要进贡这种醇香无比的普洱茶。罗千总由悲转喜,百感交集,仿佛一天之中从地狱回到了天堂。回到店中,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濮少庄主,少庄主自是喜从天降,他们重谢了小二,要回了那饼撬了一个角的普洱茶,赶回了普洱府。

  濮老庄主一家领受了皇上的赏赐,普洱府也是阖府同庆,犹如过节一般热闹了三天。后来,濮庄主伙同普洱府的茶师根据这饼茶研究出了普洱茶的加工工艺,其他普洱茶庄也纷纷效仿,普洱茶的制茶工艺在普洱府各茶庄的茶人中代代相传,并不断发扬光大。从此,普洱茶岁岁入贡清廷,历经两百年而不衰,皇宫中“夏喝龙井,冬饮普洱”也成为了一种时尚和传统。

  几百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喝上醇香无比的普洱茶,普洱茶的神奇魅力征服了皇室和平民,并远涉南洋诸国,也赢得了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青睐,普洱茶的传说被越来越多的人传颂,普洱茶文化将放射出更加璀灿夺目的光芒。

  普洱茶的传说故事篇【2】

  普洱县城西郊有一座山崖——西碧山。山腰上,有一个可容百余人的岩洞。冬末春初,常有云雾从洞里袅袅飘出,并久久在洞前缭绕不已。此乃普洱的“普阳八景”之一“仙洞春云”。这个神奇的岩洞,被当地人称之为——仙人洞。

  吕洞宾收服青龙王,并把他安顿在龙潭里后,仍然不放心,生怕哪天青龙王耐不住寂寞,现身作乱。于是,就在西碧山山腰,开辟了一个洞府,以便时常来小住一段时间。既可以平视朝日从锦袍山升起,也可以俯视龙潭查看青龙王的动静。

  有一次,张果老非要跟吕洞宾来玩玩,吕洞宾经不住他的纠缠,只好点头同意。不料,张果老到此一看,竟舍不得离开了。于是,两仙朝观彩霞、午品绿茶、暮尝美酒,甚是逍遥。一天,张果老忽发奇想:“用酒泡茶,味道好不好?” 想到就做,张果老将茶壶里的水换成美酒,等酒烧开了,泡了杯茶一品,嘿——味道不错,只是酒味淡了许多。张果老奇想再发:“用茶烤酒!”

  张果老一边实施烤酒计划,一边邀约吕洞宾加入,但吕洞宾实在不愿参与这儿戏般的活动,乃以腿瘸为由而拒之。

  不料没过多久,张果老竟真的将茶酒酿出来了,而且茶味、酒味交织在一起,香气浓烈逼人。香气随风而散,惹得吕洞宾肚里的馋虫闹得肠翻胃动。于是,吕洞宾便忘了腿瘸,赶过去争着要先品尝。张果老辛辛苦苦才烤出茶酒来,当然不肯让吕洞宾占先拣便宜。两仙争得不可开交,各说各的理谁也不肯谦让。争执不下,吕洞宾便耍了个小心眼,提出下棋定输赢,赢者先品酒。处于激动状态中的张果老一时大意,忘了自己的棋艺不如吕洞宾,竟满口狂言地应允了。经过三天三夜苦战,张果老棋输一着,局势不妙,眼看胜负以定,张果老才醒悟中了圈套。认输吧,太没面子不说,自己辛辛苦苦酿制的茶酒让别人先尝,实在心痛;不认输吧,棋势已是不可挽回的局面。进退两难的张果老竟童心大发,耍起赖皮来了——死盯着棋盘,不管吕洞宾怎么催促,既不认输也不走棋,两仙再次斗起嘴来。自觉理亏的张果老越斗越没劲,可又放不下面子认输,气急败坏之下,转身便往山南跑去。吕洞宾得理不饶人,奋起直追。张果老看到吕洞宾追来,慌里慌张的乱跑一气,一个不小心,酒葫芦碰在石块上,结果,茶酒全撒泼在地上。

  张果老撒酒的地方,竟化为一个小水池,人们都说这水是张果老的茶酒。虽然这个水池里的水没有酒味,但足够七、八个人喝,更神奇的是:水池里的水被喝完后,只要稍等片刻,便又恢复那么多,决不会浸出石坑半滴。人们把这个水池叫做——水有一勺之多。而吕洞宾的洞府自然也就被人们称做——仙人洞。有诗为证:“仙子何年去,闲云锁洞深。”

  “茶酒”之说虽无文字记录可查,但这些流传于民间的动人传说,却从另一方面表现了普洱茶那悠久的历史、无穷的韵味。

  普洱茶的传说故事篇【3】

  传说,乾隆年间(1736—1795)普洱地区的濮家茶庄祖传几代都以制茶售茶为业。这一年,又到了岁贡之时,濮氏茶庄的团茶被普洱府选定为贡品,于是少庄主与普洱府罗千总一起进京纳贡。这年的春雨时断时续,毛茶没完全晒干,因赶时间 将没有完全晒干的毛茶压饼、装驮进贡。当时从普洱到昆明要走十七八天,从昆明到北京要走三个多月,从春天到夏天,总算在限定的日期前赶到京城。 到了京城发现,原本绿色泛白的茶饼变成了褐色。护送茶叶进京的茶庄少主人和罗千总因为贡茶面目全非,甚至想到要了断生命,但却在无意间发现茶的味道变得又香又甜,茶色也红浓明亮,他们觉得滋味很好,于是一行人斗胆把霉变后的茶饼呈了上去。

  乾隆是一个喜欢品茶、鉴茶的皇帝。这天,正是各地贡茶齐聚、斗茶赛茶的吉日,乾隆看着全国各地送来的贡茶真是琳琅满目。突然间,他眼前一亮,发现有一种茶饼圆如满月,汤色红浓明亮,犹如红宝石一般,显得十分特别。一闻,醇厚的香味直沁心脾,喝一口,绵甜爽滑。乾隆大悦道:“此茶何名?滋味这般的好。”又问:“何府所贡?”太监忙答道:“此茶为云南普洱府所贡,无名。”“普洱府,普洱府..此等好茶居然无名,那就叫普洱茶吧。” 赐名普洱茶。清政府便将普洱茶正式列入贡茶案册。

  后来,濮少庄主伙同普洱府的茶师根据这饼茶研究出了普洱茶的加工工艺,其他普洱茶庄也纷纷效仿,于是普洱茶的制茶工艺在普洱府各茶庄的茶人中代代相传,并不断发扬光大。从此,普洱茶岁岁入贡清廷,历经两百年不衰。清代宫廷一直有“夏喝龙井、冬饮普洱”的传统。

  20世纪60年代,北京故宫的茶库里存放着清宫没有吃完用完的普洱茶贡茶数吨,当时已保存了150多年。2004年,由著名作家鲁迅的遗孀许广平珍藏的清宫普洱茶,在北京广东大厦拍卖,其中一块(约3克),拍出1。2万元(约合1451美元)。专家将藏品中的散块普洱茶用开水冲泡,茶块很快融开,茶汤呈褐泛红色,茶香陈厚,经数次冲泡后茶块全部融化。

  收藏普洱茶已经成了一种新的时尚。

猜你感兴趣

1.关于茶文化的小故事欣赏

2.关于茶文化的故事

3.中国普洱茶文化上下的简介

4.中国名人与茶的故事

5.普洱茶文化的历史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