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时间是什么时候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官渡之战发生在什么时候呢?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官渡之战时间,希望对你有用!
官渡之战时间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七月,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昌。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九月,曹军一度出击,与袁军交战不利,退回营垒坚守。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双方兵力
据不完全统计,袁绍在这场官渡之战中,陆续不断的投入兵力,直到整个战役的完成差不多投入近11万的兵力,而曹操的当时的实力比较弱,在这场大战中共计投入约2万左右。
从比例上来看,袁绍的兵力投入几乎是曹操兵力的5倍左右。从这个数量上就很能说明一个问题,袁绍的兵力多,实力强,曹操的兵力少,实力弱,对战之中袁绍占据绝对优势,按道理说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斗,胜方一目了然。
但是实际结果却是,袁绍的11万兵力几乎全军覆没,剩下不到1万的兵力,而曹操的兵力也损失过半,2万兵力留下一半左右。
那通过兵力投入对战争影响有一定的规律么?显然是没有什么必然的规律的,不然就不会有兵不在多贵于精这句话了,兵力只是决定胜败的一方面,另外一方面还有用兵遣将的谋略。
官渡之战伤亡情况
袁军约十万人,曹军约八千
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
1、官渡之战后,曹军活捉了沮授。沮授一直深得曹操赏识,起初曹操赦免沮授并且厚待他,但最后沮授因想要回到袁绍阵营而被曹操杀害。
2、曹操在袁绍大营发现许县及军中的某些人员,曾写信向袁绍表态,他下令将信件全部焚毁,以示安抚反侧。
3、官渡之战后,袁绍仅八百骑逃回北方,后悔不用田丰之言,但逢纪诋毁田丰,结果田丰被袁绍杀害。
4、冀州地区发生反袁的动乱,袁绍率军平定。
官渡之战为何曹操大获全胜
官渡之战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在战事初期处于劣势,当中全赖三人为曹操扭转困局——荀彧、荀攸、许攸。
1、曹操于黎阳与袁绍相持,本欲还兵再作打算,荀攸献计:“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曹操依计行事,果然大破袁军,斩杀颜良。
2、建安五年八月始,两军再次相持于官渡,双方互有胜负。其后曹操军中缺粮,适逢袁绍谋士许攸与营士不和,投奔曹操。许攸献计烧袁绍军粮,使袁绍不战自败。
3、曹操曾经在交战之时想过放弃,写信给许都的荀彧。而荀彧却提醒了曹操:“在战争双方都疲惫不堪时,谁后退谁被动,谁放弃谁灭亡。战机就在这时出现。”最后帮助曹操寻回信心,继续坚持。
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荀彧则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能够鼓励和帮助曹操在关键时期坚持战斗,这是更高层次的人才。由此观之,人才的妥善任用应该可说是“一计敌万人”。至于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袁绍为何战败
不懂因时乘势,错失良机。在权术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等诸多环境因素,也只有这样,权术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施。这个不难理解吧?好比百姓深受洪涝之苦,政府乘机启动水利项目,民众自然不会反对。这就叫因时乘势。
袁绍的败因,正始于不懂得这一点。官渡之战前,曹操兵发徐州攻刘备,田丰建议袁绍偷袭许昌(“举军而袭其后”),这无疑是个非常正确的策略,但袁绍以儿子生病为由加以拒绝。等曹操回师,奇袭许都的时机已失,袁绍却开始兴师动众讨伐曹操了。田丰通过分析双方兵力部署优劣,认为曹军粮食不足,建议用持久战跟曹操拼消耗,袁绍又不予采纳,还把田丰关了起来。
看过“官渡之战时间是什么时候”的人还看了:
2.官渡之战谁赢了
4.官渡之战的故事
5.官渡之战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