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历史常识>战史>古代著名战役>

长平之战秦国的损失怎么样

卫文分享

  世人皆知,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对当时的赵国可谓是产生了毁灭性的打击。赵国在这场战争中伤亡的人数以及损耗的财力、物力,交战的另一方秦国又有着什么样的损失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平之战秦国的损失,希望大家喜欢!

  长平之战秦国损失

  事实上,在长平之战中,秦国不仅有损失,而且损失还不小。虽然史料上对其在战争中伤亡的具体数目并没有详细记载,但我们仍然能从现有的文字资料中得到一些侧面信息。

  长平之战结束没多久,秦国与赵、魏、楚之间又爆发了一场“邯郸之战”。当时,秦王想继续让白起为主将,攻打赵国的首都邯郸。但是白起却拒绝了,理由是:邯郸城并不是那么容易攻打的,而且诸侯国若来救援的话,一日即可到达。从大局面来看,各诸侯国怨憎秦国已久,打起仗来必不会手下留情。且长平一役,秦虽大胜赵军,但自己的兵力也损失过半,国内空虚。现在秦国又要跨越山河去攻打他人的国都,若赵国在内接应,而各诸侯国在外攻打,里应外合之下,秦军必败。后来事实证明,白起的这段话并没有错,秦国确实在邯郸之战中吃了大亏。

  由此可见,长平一役,如果按照秦国发兵约60万的说法来看,它极有可能伤亡人数将近30万,这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了。再加上赵国损失的兵力,也难怪世人皆为这场长平之战的惨烈伤亡而震惊。

  秦赵长平之战

  战国时期,秦、赵两国都是战国七雄之一。秦想要统一六国,必须要扫除三晋,也就是韩、赵、魏三国。根据“远交近攻”的策略,秦军率先攻打魏国,后来转向韩国。而秦、赵两国之间也眼看着即将发生一场大战。

  公元前260年爆发的长平之战无疑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秦、赵两国都投入了不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双方的一次综合国力的较量。

  虽然无论是从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来说,赵国都要稍逊于秦国,但是这场战争,赵国也并不是必败无疑的。两方实力在那儿摆着,如果正面迎战一定不是其对手的话,就应该从其它方面着手想办法。赵国的主将原本是大将廉颇,他将这一问题想得非常透彻,于是决定不要贸然进攻,而是采取了拖延时间的方法。廉颇率军固守不出,想要等拖得秦军士气低迷、攻势受挫时再出击。但是这样的战术,世人终究无法看到它得出结果的那一天了。

  秦国深知自己军队的弱点,遂派遣人员进入赵国实施反间计。昏庸的赵孝成王中计,解除了廉颇的职位,换上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这也注定了赵军的败局。这场长平之战的最终结果是赵军大败,前后死伤约45万人。秦军虽然胜利,但是也有着不小的伤亡。总之,这场秦、赵两国之间的战争可谓是异常惨烈。

  长平之战后的秦国

  长平之战后,赵国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实力被大大削弱,秦统一六国的脚步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然而,秦国虽然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但同时也付出了伤亡过半的代价,导致国内空虚。

  秦国在长平之战胜利后,白起就将秦军分为了三路,继续攻打赵国,打算扩张战果,一举灭亡赵国。原本,白起的战略是没有错的。赵国正受重创,国内人心惶惶,军事和经济上都损失惨重,大不如前。而秦军虽然也有伤亡,但毕竟不像赵国那么严重,利用这个机会乘胜追击,赵国极有可能就此灭国。但是,秦国的范雎一方面嫉妒白起的军功,一方面又接受了赵、韩两国的重金游说。于是他便以秦军的疲劳现状和现今应该休养生息的理由去劝说秦王,建议其接受赵、韩的割地求和。秦王认为他说得有理,便同意了。

  此后,赵国违约,没有割让城池给秦国,反而和其余诸侯国联合对付秦国。秦王大怒,遂开始攻打赵国首都邯郸。白起曾劝说秦王不应在此时攻打邯郸,一是因为长平之战后,秦国伤亡较大,国内空虚,这些都还未调整过来,实在不宜再发起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二则是各诸侯国对秦国恨之入骨,它们与赵国联合起来,里应外合,那么秦国战败的可能性就太大了。然而秦王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执意攻打邯郸。最终,秦军伤亡惨重,大败而归。

  长平之战后随即发生的邯郸之战,让秦国几乎将之前在长平之战中获得的胜利战果全部吐出,严重消耗了秦国的实力,秦统一六国的进程也由此推迟了。


猜你喜欢:

1.周朝最后一个皇帝介绍

2.春秋时期的典故

3.长平之战影响有哪些

4.战国时期魏国的历史

5.王翦的相关资料介绍